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六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探索的主题是“中体西用”,其含义是()A.以封建传统制度为立国之本B.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强国富民之路C.将维护封建制度与学习西方技术相结合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答案:C解析: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A、B两项只是表达了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2.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冯桂芬D.梁启超答案:C解析:“
2、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冯桂芬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晚于冯桂芬。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所以,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3、,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错误地选择A项。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更要昌明,换几句话,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代表性地体现在下列哪一人物身上()A.魏源B.张之洞C.康有为D.梁启超答案:B解析:鲁迅实际上评价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5.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A.倡导社会变革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答案:A6.近代某思想家说
4、:“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民权自由”可以判断这与D项对立,排除D项;从“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判断此人反对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既主张民权自由,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形式,故可以推断这是维新派人物的主张。7.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
5、利可言,即没有民权。8.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知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9.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6、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答案:D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被清政府毁版。10.“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抓住材料中“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这一关键信息,判断该思想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即中西结合。1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
7、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抵抗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答案:D12.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
8、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13.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弘扬传统文化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D.主张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阻力,故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1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据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答案:C解析: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中国革命应避免这一问题,
9、为此提出了民生主义。15.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军事问题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16.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袁世凯答案:C解析:依据“1913年
10、”“国民党”“国会”“责任内阁”等关键词可以判断是指宋教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之后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他希望能组建责任制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7.孙中山曾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的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在一起,叫做五族共和,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A.反对五族共和B.守旧势力参加革命导致革命失败C.辛亥革命使守旧势力趋向革命D.三民主义没有反帝主张答案:B解析: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而其并非是旧官僚、旧党及宗社党凑合在一起。正是这些守旧势力渗透到革命中,并支持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让袁世凯窃取。18.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
11、,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答案:A解析:“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19.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意味深长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表明鲁迅先生()A.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B.认
12、为辛亥革命属于完全失败的政治运动C.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D.对于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答案:D解析:鲁迅先生是一位革命者,不会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排除A项;从题干来看,鲁迅先生并没有否认辛亥革命,排除B项;同样,也没有表现出他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了“怀疑”和“失望”,是指他是对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仅仅单纯依靠会党和革命党人,而不广泛发动群众是不会取得革命胜利的,D项正确。2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
13、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答案:D解析:A项仅仅表述了近代化的一个方面,即国内阶级矛盾方面,但没有看清中国的社会性质;B项仅仅看到中外民族矛盾,没有兼顾阶级矛盾;C项迷惑性较强,但实际上也是只表述了中外民族矛盾;D项全面表述了近代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2016全国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
14、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2分)参考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
15、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民智”主张。本题材料中严复“民智”主张所属的三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严复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但无论如何演变,其主张君主立宪和改良的思想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材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严复对“民智”的认识。第(1)问,材料的第一段反映出严复认为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反映出严复认为中国民智低下,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第(2)问,应从每个时期的
16、目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评价。如戊戌变法时期应从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分析其目的,从推动社会变革分析其意义;辛亥革命时期应从反对革命及主张改良来分析其目的,从阻碍革命思想传播分析其意义;新文化运动时期应从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分析其目的,从与专制妥协分析其意义。22.(2015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
17、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12分)参考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迁移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张”可以材料中的第一个句号为标志将材料内容分作两层,由第一层可得出“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应具有主动精神”,由第二层可得出“人民应自觉参与政府建设”。第(2)问可迁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知识回答。-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