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584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2文题

2、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2)“定风波”,词牌名。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

3、的人生理想。3背景探寻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 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此时。4文体知识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词坛耸立着争雄对

4、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即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中,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兼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秦观的鹊桥仙等。而豪放派作品则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关于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的差别,宋代有人这样评价:“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5、。”可谓形象具体,切中肯綮。5名句诵读(1)课内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苏轼诗词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6、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1音形识记故垒(li)还酹(li)樯橹(qin)纶巾(un)公瑾(jn)料峭(qio)一蓑(su)萧瑟(s)2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_3一词多义(1)故故垒西边()已而遂晴,故作此()既克,公问其故()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安与项伯有故()(2)且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出,火且尽()存者且偷生()(3)独余独不觉()晋陶渊明独爱菊()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4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_ 今义:_(2)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 今义:_5词类活用(1)大江东去()(2)樯橹灰飞烟灭()

7、(3)已而遂晴()(4)竹杖芒鞋轻胜马()6特殊句式(1)故国神游_(2)多情应笑我_(3)早生华发_2尊同“樽”,酒杯3(1)旧有的,原来的 因此 缘故,原因 仍旧 交情(2)并且 将要 暂且,姑且(3)独自 唯独,只 岂,难道4(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江河。(2)古义:杰出的,有才华的。今义:生活作风不好,放荡轻浮。5(1)名词作状语,向东(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3)形容词作动词,天放晴(4)名词作动词,骑马6(1)宾语前置句,应为“神游故国”(2)宾语前置句,应为“应笑我多情”(3)主谓倒装,应为“华发早生”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这首词中哪些方面体现

8、了其豪放风格。2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3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绪,应如何评价?1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

9、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2这两句是说,虽然遇

10、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3这两句是作者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人生如梦”,是感叹人生的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感喟。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自己又虚度了年华,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苏轼之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恰恰是因为他想抓紧时间把握现实有所作为以期不朽,但客观的条件不允许他这样。一个才情奔放而壮志消磨殆尽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

11、。其中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原文呈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 东 去,长江朝东流去,大江:指长江。浪 淘 尽,千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古 风 流 人物。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淘:冲洗。故 垒 西 边,那旧营垒的西边,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人道人说是,三国 周郎 赤壁。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24岁时即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乱 石 穿 空,惊 涛 拍 岸,卷起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千堆 雪。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雪:比喻浪花。江 山 如 画,一

12、时 多 少豪杰。江山秀美如画,那一时期有多少豪杰!段解:描写赤壁之景,进而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 嫁了,遥想周公瑾当年,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乔”,史书里作“桥”。雄 姿 英 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羽扇 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羽扇纶un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谈 笑 间,谈笑之间,樯 橹 灰 飞 烟 灭。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故 国 神 游,神游于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

13、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多情应笑我,早 生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出华 发。花白头发。华hu发:花白的头发。人 生 如 梦,一 尊 还 酹 江 月。人生就像梦,还是洒一杯酒,凭吊江上的明月吧。尊:同“樽”,酒杯。酹li: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段解:再现周瑜的形象并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名师赏评起笔颇有气势,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从古到今,江水永远流淌,而人的生命有限,表现出无限的惆怅。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情。“人道是”,

14、下笔极有分寸,把空间快速缩小。“周郎赤壁”,既切合词题,又为下片缅怀周瑜预伏一笔。正面写赤壁景色。“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和雄奇壮丽。过渡句。前句是不由自主的感叹,后句是由江山引发出的思考。上片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遥想”领起五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着装儒雅,风度翩翩。

1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概括了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写战争却不渲染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神态风貌,这种写法很特别。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怀,感情沉郁,余音袅袅。原文呈现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 道 中 遇 雨。雨 具 先 去,三月七日,我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 皆 狼狈,余 独不 觉。已 而 遂晴,故 作 此。同行的人都觉得狼

16、狈。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就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莫 听 穿林打叶 声,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徐行。吟啸:吟咏长啸。竹杖芒鞋 轻 胜 马,竹杖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芒鞋:草鞋。谁 怕?一 蓑 烟雨 任平生。谁会怕呢?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段解:写途中遇雨,提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春 风 吹 酒 醒,微 冷,山头 斜 照 却相迎。回首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阳却殷勤相迎。回头向 来 萧 瑟 处,望一眼方才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地,向来:方才,刚才。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归去,也 无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 无 晴。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17、。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段解: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名师赏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余独不觉”一句很重要,是解读词句的钥匙。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显示作者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作者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

18、轻松、喜悦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料峭春风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1结构图解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赤壁大江东去乱石惊涛江山如画感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怀周瑜风流人物雄姿英发战功卓越缅怀仰慕古代英雄豪杰叹自己官场失意华发早生人生如梦感叹年岁将老壮志难酬怀古伤今 定风波上片:冒雨徐行莫听何妨谁怕不惧风雨下片:雨过天晴酒醒回首无风雨无晴心情平和旷达超然洒脱2主旨归纳(1)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写作者面对东去的长江、峭壁耸立的赤壁胜迹,心中想象出三国赤壁鏖战的

19、场景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表达出对周郎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2)定风波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词人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竹杖,脚穿草鞋,吟咏长啸着从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词人实际上是以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词人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3文本特色(1)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奇景抒豪情,借历史咏愁怀。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豪放词中杰出的代表。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

20、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主要特色有: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借史咏怀。词的下阕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周瑜年轻有为,而词人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

21、无处施展。苏轼怀周郎,实为抒发其壮志难酬之叹。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史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2)定风波:以小寓大,隐喻寄托。以小寓大。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斜阳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作者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

22、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作者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渴望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折射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洒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隐喻寄托。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作者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认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答案 乱石壁立,高

23、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写“小乔初嫁”与刻画周瑜的形象有何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周瑜?答:_答案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意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

24、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语句,写出了周瑜从容儒雅、指挥若定的风度。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同时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几句中可看出,这里面寓含了词人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词人振兴王朝的愿望、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这与风华正茂即建立盖世功业的周公瑾恰成鲜明的对照,词人自感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感慨良多。3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两个“笑”字蕴含了哪些深意?答:_答案 第一个“笑”(谈笑间)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遥想之

25、中,此刻词人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风生中,令曹操大军溃逃覆灭的酣畅淋漓之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轻松取胜的神态,实则是表达词人对前世英雄能得君王信任,建立不朽功业的羡慕,又隐喻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第二个“笑”(多情应笑我)蕴含了许多深意,少了君命、信任,就等于折断了词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翅膀,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君王理解,使自己为小人所害,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这一笑是遥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答:_答案 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来的,是

26、词人想象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白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白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5定风波词前的小序能删掉吗?为什么?答:_答案 不能删掉。因为词前的小序交代了词作的背景,是对词作内容的补充。词作就是紧扣路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展开的,而且小序和词的一些内容相互照应,特别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对作者在词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6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

27、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_答案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他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7分析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答案 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

28、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分析诗词蕴含的感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歌颂了周瑜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也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但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慨叹等。分析诗词蕴含的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体现。【设问方式】“分析诗词蕴含的感情”考查题型一般为主观表述题,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种是就某一句或某几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常见的设问方

29、式有:(1)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作者为什么要写某物?作者借此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方法】“五看”法准确把握诗歌情感1看标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一般起着提挈全篇的作用,而且往往会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2看注释。注释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然字不多,却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提示,而且这种提示多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3看意象和意境。由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和意境切入,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4看手法。诗歌传情达意的方式有很多,因此鉴赏古代诗歌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

30、辞手法。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诗歌表达的情感。(2)咏物抒情。诗词中的许多意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长亭、柳树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浮云常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脱俗的情操等。(3)用典抒情。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现实情况进行多角度对比,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5看作家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了解了诗人及其时代背景,就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

31、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 C说“短李

32、”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答案 C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_解析 内容关键点情感首联“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颔联“偷”“伏”友情之深;自夸才高颈联“应无分”“合有名”不被当权者认可的失落;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尾联“莫怪”“诗成”说破戏谑之意,表达得意之情答案 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课后作业(五)苏轼词两首练习 1 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

33、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解析 A 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 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 项,“无情”应为“无晴”。答案 C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B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C料峭(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D回首向来萧瑟(凄凉)处。解析 B 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C 项,应是微冷;D 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34、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故国神游但为君故,沉吟至今B远芳侵古道道狭草木长C风雨不动安如山天阶夜色凉如水D一任群芳妒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解析 A 项,分别为形容词,旧的;名词,原因。B 项,均为名词,道路;C 项,均为动词,好像;D 项,均为副词,任凭。答案 A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A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出,火且尽解析 例句和 B 项都是连词,一面一面。A 项,为副词,尚且,还;C 项,为副词,将,将近;D 项,为副词,将要。答案 B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

35、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 B 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答案 B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

36、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解析 D 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答案 D7对定风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

37、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要尽情享受人生。D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解析 C 项,“要尽情享受人生”错误,词人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答案 C8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

38、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 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 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解析 李煜是南唐后主,应属婉约词人。答案 D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 910 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

3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比如,肖像描写、美貌的描摩,而且以美女衬英雄。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

40、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解析 词中没有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答案 C10这首词的下片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词人为何仅写周瑜一人?答:_答案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怀。下片由“遥想”领起,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难就。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 1112 题。定 风 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41、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词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词人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C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解析 D 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

42、度。答案 D12词人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一词的后三句大体相同,词人为什么独爱这两句?答:_答案 词人之所以独爱这两句,在于它反映了带有词人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词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但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却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词人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词人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43、。三、语言表达1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对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苏轼。在苏轼之前,填词时,_ 。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视音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与音乐初步分离,进而重视文学因素,首先使词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苏轼在词中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 诗 里 已 经 出 现 的 形 式 技 巧 也 用 在 词 里,_,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解析 该语段是围绕苏轼对词的贡献展开的。空后面一句说苏轼开始注重文学因素,空前面限定是苏轼填词之前,所以应

44、和后面苏轼的做法相反,即“更重视音乐”。空,分析前面的内容,共两点:一是苏轼把诗歌“言志”的内容写到词中,二是苏轼把写诗的技巧用在词里。空后提到苏轼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变化,对应前文,空应概括苏轼对词内容上的影响,即“使词的内容更丰富”。答案 音乐因素重于文学因素(更重视音乐)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_。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

45、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答案 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练习 2 能力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有古为今用、_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

46、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_。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_”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茶 的 器 具 有 各 种 材 质,然 而 其 中 所 盛 放 的 茶 之 精 髓 却_。早在 1000 多年前,我国的医

47、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B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彰显魅力。D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解析 A 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 项,

48、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D 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答案 C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B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D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解析 B 项,不合语境,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C 项,主语应该是以“茶器”为主。D 项,该段主要强调茶器的材质,以茶器为主语更好。答案 A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B历久弥新 欲罢不

49、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C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D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解析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

50、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变:指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答案 B4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六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通 知各年级组、各班团支部: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校团委将于 2018 年 12 月 29 日至 12 月 31 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本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可以是唱歌、书法、绘画,也可以是小品曲艺、美文诵读、艺术剪纸、服装设计等。活动初选节目时间为 12 月 10 日,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凡被选定的节目直接参加艺术节表演。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

51、积极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我们的艺术节活动提出美芹之献。校团委2018 年 11 月 26 日(1)_(2)_(3)_(4)_(5)_(6)_答案(1)“莘莘学子们”改为“我校学子”(2)“启动”改为“举行”(3)“围绕”改为“以”(4)“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5)“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6)“各年级组、各班团支部”要顶格5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个论点的对立角度确立新论点,阐发新见解。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这一思维方法的特点,语言简洁明了。示例

52、:人们常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在这淤泥中却能长出亭亭玉立、清香袭人的荷花!答:_答案 人们常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未必徒伤悲”。年近 50 岁才揭竿起义的刘邦够“老大”的吧?可是,他就是在这时推翻秦朝、一统天下的。二、名句名篇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苏 轼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一 词 用“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

53、不 在 意 风 雨,吟 诗 长 啸 的 句 子 是:“_,_。”答案(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78 题。浣 溪 沙苏 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注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汝州时写的。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泡沫乳白、细腻为上乘。蓼茸:蓼菜的嫩芽。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

54、则暗示词人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B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故意“媚”之。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C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词人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听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D“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沫。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形象鲜明。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A 项中说“作晓寒”表面上写天气之寒冷,实则暗示词人被贬之后内心的失意,说法牵强,晓寒只是实写天气之寒。词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已表明词人此时内心的情绪。词人抒

55、发的是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C 项中说该词中苏轼是隐逸者形象,说法错误,本词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D 项中“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借代”不妥,该句既是比喻,又是夸张。答案 B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请从含义、情感、作用三方面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清欢”是关键词,意思是清淡的欢愉,该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理解全词,词人所说的清淡的欢愉所指内涵,蕴含在前面的三句写景画面中。答案 含义: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情感:寄寓着词人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

56、度。作用:以此作结(卒章显志),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水 调 歌 头苏 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注 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岁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后志不遂,病死京城。

57、从事:从政。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9以下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B“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C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故,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 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答案 C10词序末两句说词人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

58、词中的具体体现。答:_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词序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末两句概括了此词主旨。上片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片述怀,设想兄弟俩早日“退而相从之乐”。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情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2 题。满江红赤壁怀古

59、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 戴复古,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左右。貔(p)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

60、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是另一种写法。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了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答案 D12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由这首词中的“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词人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这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势的悲哀。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答案 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但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