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682.48KB ,
资源ID:24584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58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9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9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答案.docx

1、1作者作品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认为,自然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

2、用比喻。2文题解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它的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面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面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锲而不舍地学习。“劝”在本文是“鼓励”的意思,故题意是“鼓励人们勤奋学习”。3背景探寻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扬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发表看法,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

3、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4文体知识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 32 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隆礼重法”学说。这是以人性恶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发挥“礼”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

4、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和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古代的议论类散文我国古代议论类散文,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融合。说理的形象性、情感的独特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构成了我国古代议论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议论散文重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都参与议论文的写作,而政治家、思想家本身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古代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

5、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古代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5文化常识(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而被全面引用并最后上升为士大夫及读书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在古代,“金”一般指青铜,“金”为古代贵重之物,故称朋友情深为“义结金兰”。另外,金为五行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4)江:古代专指长江。江东,即长江以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

6、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一般等同“江东”,也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或长江下游的两岸。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江西,即江右,因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西”又别称“江右”。(5)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乃万兽之首,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与帝王相关的东西,如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1音形识记中绳(zhn)槁暴(p)砺(l)骐骥(q j)参省(cn xn)蛇鳝(shn)跬步(ku)2指出通假字(1)木直中绳,以为轮(_通_)(2

7、)虽有槁暴(_通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通_)(4)君子生非异也(_通_)3解释重点实词(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故木受绳则直()(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声非加疾也()(7)而致千里()(8)而绝江河()(9)故不积跬步()(10)驽马十驾()4解释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蟹六跪而二螯 (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愿大王少假借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备圣心备焉前人之述备矣求全责备 (5)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以横

8、绝峨眉巅佛印绝类弥勒 (6)一用心一也而或长烟一空 (7)之使之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蚓无爪牙之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用心一也()(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解释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5)故木受绳则直()7句式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文:_(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_(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_(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译文:_(6)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文:_8词语积累(根据词义,补充词语)_: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_:不停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_:跬步,半步。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_: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的成功是由点滴积累而来的。_:渊,深水潭。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_: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_:用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为一驾,十驾指十天走的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奋勉从

10、事,同样能达到目的。9名句默写(1)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_,_”的观点。(2)荀子劝学中“_,_”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子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3)荀子劝学中“_,_”强调了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 里 之 行,始 于 足 下。”荀 子 在 劝 学 中 则 说“_,_”。2(1)煣(2)有 又(3)知 智(4)生 性3(1)停止(2)符合(3)晒干(4)墨线(5)省察(6)强,声音宏大(7)到达(8)渡过(9)半步(10)马拉车十天走的路程4(1)从 比

11、引进对象(2)表转折,可是 表递进,而且 表修饰,地 表承接,于是 表假设,如果 表并列,不译(3)借助 宽容 借给(4)具备 详尽 完美(5)横渡 越过 极(6)专一 完全(7)代词,它 助词,不译 定语后置标志词 助词,的5(1)广泛地学习(2)爪子和牙齿(3)地下的泉水(4)因为心思(5)安身6(1)名词作动词,游水(2)名词作状语,每天(3)使动用法,使弯曲(4)使动用法,使快(5)形容词作动词,变直7(1)(判断句)即使再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2)(判断句)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3)(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4)(

12、状语后置句)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5)(状语后置句)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检查。(6)(固定句式)不积累每一小步,便没办法到达千里之外。8青出于蓝 锲而不舍 跬步千里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驽马十驾9(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1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2文章有哪几个分论点?1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学习意义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点明学习的态度和方

13、法勤学不辍。2三个分论点: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原文呈现劝学荀子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动词,停止。段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固错误!其 曲 中 规10。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青:靛din青,一种染料。之:代指靛青。蓝:草名,也叫蓼lio蓝,叶子可以制染料。青于蓝:比蓼蓝颜色(更)深。中(zhn)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中,合乎。ru:通“煣”,使弯曲。以为:

14、“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做成。10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虽有槁暴,即使又被晒干了,不 复 挺 者,使之然也。【3】故 木 受 绳 则它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直,金 就 砺 则 利,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笔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省乎己,则知明21 而行22 无过23 矣。【4】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挺:直。然:这样。受绳:经墨线比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博:广博,广泛。参省乎己:对自

15、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一说通“叁”,多次,表概数。省,省察。乎,相当于“于”。21 知明:智慧明达。“知”通“智”,智慧。22 行:行为。23 过:过失。段解:论证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3 吾尝24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25 之所学也;【5】吾尝跂26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错误!见 者 远2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30 也,而 闻 者 彰31。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大,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24 尝:曾经。25 须臾:片刻。26 跂q:提起脚后跟。27 博见:见得广。28 加:副词,更。29 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30

16、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31 彰:清楚。假32 舆33 马者,非 利 足34 也,而致35 千里;假舟楫36 者,非能水37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一定善于错误!也。【8】罢了。32 假:借助,利用。33 舆y:车。34 利足:善于行走。35 致:到达。36 舟楫:船桨,这里代指船。37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8 绝:横渡。39 生:通“性”,资质、禀赋。40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段解:论证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 积土成山,风雨兴41 焉42;积水成渊43,蛟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汇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44 生焉;积善45

17、成德,而神明46 自得47,圣龙就会在这里出现;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自然就能得到很高的智慧,圣人心48 备49 焉。【9】的思想也就具备了。41 兴:起。42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43 渊:深水。44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45 善:善行。46 神明:指人的智慧。47 自得:自然而然得到。48 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49 备:具备。故 不 积所以不积累每一错误!错误!功在不舍55。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50 跬ku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51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2 骐骥q j:骏马。53 驽n马:劣

18、马。54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叫一驾。55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亭。舍,停。锲56 而舍57如果雕刻一点就放之,朽 木 不 折;锲 而 不 舍,金 石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错误!泉,用59 心一60 也。蟹六跪61 而二螯6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63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者,用 心 躁64 也。【11】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56 锲qi:刻。57 舍:舍弃。58 镂lu:雕刻。59 用:使用。60 一:专一。61 跪:蟹腿。62 螯:蟹钳。63 寄托:指容身、存身。64 躁:浮躁,不专心。段

19、解:论证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积累、坚持、专一。名师赏评【1】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主张。借“君子”之口,以示郑重。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2】“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论证了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3】“以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的本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4】以设喻引出论断,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格,使人智慧明达,不犯错。【5】这句话说明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文中常见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

20、年”“望”;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为了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识记以下词语:即日(当天),翌日(次日),期年(满一年),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顷之(不久),既而(不久),须臾(片刻),寻(不久),俄、俄而(一会儿),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斯须(一会儿),未几(不久),适(刚刚),曩(从前),已而(不久)。【6】运用对比论述前句的观点,通过“跂而望”与“登高之博见”对比,强调学习的作用。【7】(内容理解)这段文字从什么角度阐述学习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这段文字从生活经验说起,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

21、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8】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因为先天素质高出一般人,而是“善假于物”。【9】运用比喻论证,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从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论证学习要注意积累。【10】(论证方法、内容理解)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入手,阐述不积累小的成功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接着以“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不决定成功,坚持才是关键;又通过对“朽木”“金石”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意义。【11】将蚯蚓用心“一”与螃蟹用心

22、“躁”进行对比,阐述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成功的道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1结构图解2主旨归纳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荀子在文中鼓励学子“学不可以已”,把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应有的态度和学习的内容、方法,讲得全面透彻,精妙绝伦。文中,荀子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总结了“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学习规律,提倡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3文本特色对比铺陈巧反衬 取譬设喻妙说理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他的劝学一文在写作上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23、但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它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2)比喻灵巧多样。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文章比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反而使文章中的句式整齐而又富于

24、变化,显得错落有致。(3)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道理何在?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

25、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一、阅读课文第 1、2 段,完成题目。1下列句子中,属于论证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一组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ABCD解析 是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答案 B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事例,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26、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 B 项,“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产生的意思。在劝学中,荀子借这两个事例所要说明的是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提高。答案 B二、阅读课文第 3 段,完成题目。3本段的结论句是()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 A、B、C 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事例,

27、由这三个事例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答案 D4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就可以了。B“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事例,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解析 A 项,“形象地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就可以了”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思”和“学”的关系才

28、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只“空想”是不行的。答案 A三、阅读课文第 4 段,完成题目。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一组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ABCD解析 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答案 A6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

29、大目标。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做比喻进行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解析 C 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答案 C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劝学一文中,出现了“劝”“学”“青”“疾”“致”“假

30、”“绝”等一系列文言实词,正确地理解这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翻译和理解文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时则会有障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常见文言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近三年高考试卷中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的形式,还是采取将其融入翻译题中间接考查的形式,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考点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设问方式】1选择解释正确(错误)的

31、一项。2判断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中同形词语之间意义的区别。【答题技巧】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六法1语境推断法结合疑难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推断该词的含义。如“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中的“戢”为生僻词,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它的含义。考生由“所至为暴”可以看出,士兵们胡作非为,不受雷甲的管束,因此“戢”可以理解为“约束”。2联想推断法(1)联想课文。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如 2018 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 8 题 C 项“杨君缄书赍图”中的“赍”,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钱三百万”中的“赍”,可推知其解释(送)是正

32、确的。(2)联想成语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考生可以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 2017 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 9 题 B 项“工草隶虫篆”中的“工”,联系成语“工于心计”,可推知其解释(擅长)是正确的。3成分推断法利用语法知识,根据词语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知其含义。大致而言,某词充当主语、宾语时,要解释为名词的意思;某词充当谓语时,要解释为动词的意思;某词充当状语时,要解释为副词或介宾短语的意思。如“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中的“面”,在谓语“责”之前,充当状语,因此应解释为“当面”;又如“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中的“正”,前有能愿动词

33、修饰,应该充当谓语,结合语境可以解释为“使端正”“纠正”。4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广泛存在着二词并列的现象,这两个词语充当同一个句子成分,其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其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推知另一个词语的含义。如“自从文宗弃天下,穆宗方在冲幼,恭亲王遂以议政王入领枢廷,政局为之一变”中的“冲”,与“幼”并列,再根据前文“文宗弃天下”(文宗去世)和后文恭亲王总领朝政,可以推知“冲”也是“年幼”之意。5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的句子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且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考生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 201

34、8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 10 题 A 项“小事之至也数”中的“数”有“数目、计算、命运、技艺、屡次”等多个义项,根据后文与这句话对偶的“大事之至也稀”,可得出这里把“数”理解为“频繁”(与“稀”的意义相反)是正确的。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与“被”对应,二者意义相同。6字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和形声字,我们往往可以利用其字形的构成,再结合语境,大致推断该字的意思。如“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中的“觌”,其右半部分为“见”,可以据此推断该字的意思应该与“看”有关;再结合句意,就可以基本判定该字应解释为“访问,探视”。下面是一些常见形旁的词义介绍:形旁从“钅(金)、木、氵(水)

35、、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词义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词义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者词义与言语有关,从“忄(心)”者词义与心理情感有关,从“彳(行)”者词义与行走、道路有关。其他: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或绳索、宀房舍、穴洞穴、冖笼罩、求毛皮、隹鸟雀、歹死亡、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辶行走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

36、,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 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

37、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 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 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解析 本题考查考

38、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答案 D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D 项,“失”应为“过错”的意思,这句应译为“赐,你做错了啊”。答案 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如毛,民鲜克举之。译文:_(2)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如”(好像)、“鲜”(少)、“克”(能够)、“举”(举起)。(2)关键词“则”(就)、“复”(

39、再次)。答案(1)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2)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参考译文(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大。大事出现得很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小。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善于每一季度积累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

40、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悲伤,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声,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财物货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中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蠢的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

41、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在诸侯那里做奴隶,谁能替她赎身,谁就可以从府中取得赏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了一个鲁国人,来到府中却推辞,不要赏金。孔子说:“赐,你做错了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去赎人了。”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一定会

42、有很多人去救落水的人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课后作业(九)劝学练习 1 基础巩固 一、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暴力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解析 暴:晒。答案 A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之然也B君子生非异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 A 项,“”通“煣”;B 项,“生”通“性”;D 项,“有”通“又”。答案 C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筋骨之强B金就砺则利C

43、.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解析 A 项,筋骨:筋肉和骨头,也指体格。古今意义相同。B 项,金:(古)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黄金。C 项,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认为。D 项,爪牙:(古)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答案 A4下列对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 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答案 A5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与“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B蟹六跪而二螯C吾尝终日而思矣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解析 C 项和例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 项,连

44、词,表示假设关系;B 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D 项,连词,表承接关系。答案 C6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恻隐之心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A/B/C/D/解析 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C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以为轮,其曲中规解析 例句和 A 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 项,主谓倒装句;C 项,宾语前置句;D 项,省略句。答案 A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

45、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解析“赤兔”“的卢”是古代名马的名字,不是千里马的别称。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912 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

46、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渊博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D君子生非异也生:通

47、“性”,资质、禀赋解析 博学:广泛地学习。答案 B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非我也,岁也解析 A 项,都是介词,比。B 项,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吗”。C 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D 项,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表判断。答案 A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的一项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假

48、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ABCD解析 用比喻说明学习能提高自己,说明学习应坚持不懈,说明学习要善于利用外物。答案 B12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从生活经验着手,意在引出“善假于物”的观点。B“骐骥”与“驽马”、“不舍”与“舍之”的对比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所以说“学不可以已”。C“蚓”与“蟹”的对比,是为了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不能见异思迁。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解析 原文没有阐明“见异思迁”这一方面。答案

49、 C三、语言表达13劝学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形成了“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中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事物,使之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设喻,形成了一连串的比喻。请写一段运用博喻修辞格的文字。答:_答案 示例: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14劝学一文中谈到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请你再分别写出与其相对应的一句名言。积累:_坚持:_专一:_答案 示例:(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

50、十日寒。(专一):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15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这里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备。劝学新篇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弯。_;_;_;_。解析 注意句子的总结性、启示性和音韵和谐性。答案 示例:父母之恩,重于泰山 要当强者,扬起风帆 闯过暗礁,越过险滩 宏志骄子,目标实现(或:儿不进步,爹妈心寒 思前想后,不如实干 从零开始,从今开端 立下壮志,誓攻难关)练习 2 能力

51、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2018 年 10 月 23 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以前要 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只用 30 分钟。令粤港澳三地民众_的“大湾区 1 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放眼全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_。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的科技大桥,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在离岸 20 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 6 千米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均为 10 万平方米的小岛,这一挑战可谓_。科研人员探索出外海快

52、速筑岛技术,将 120 个巨型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技术难题。在大桥使用年限上,按照“就高不就低”的标准,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 120 年,这也打破了中国跨海大桥通常的百年惯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依靠 1986 年以来湛江地区累积的海洋水文数据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发明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相关指标的达成,制定了 120 年使用寿命的设计标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刮目相看 屈指可数 货真价实 空前绝后B拭目以待 屈指可数 名副其实 前所未有

53、C刮目相看 凤毛麟角 名副其实 空前绝后D拭目以待 凤毛麟角 货真价实 前所未有解析 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语境强调“殷切期望”,故用“拭目以待”更合适。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计算出来了,形容为数不多。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从语境上看,此处着重强调数量少,用“屈指可数”更合适。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儿不假。前者强调名实相符,后者强调真实,从语境上看,用“名副其实”更合适。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

54、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是说在外海造岛还从未有过,用“空前绝后”语意过重,故用“前所未有”更合适。答案 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状似蚝贝的小岛,连接两端B两端被小岛连接在一起,小岛状似蚝贝C小岛状似蚝贝,连接两端D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解析 根据后文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应是对“贝壳岛”这一称呼的来源的解释,“状似蚝贝”在后,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故可排除 A、C 两项。比较 B、D 两项,D 项使用常式句,且分句主语一致,表述比 B 项更简洁更连贯,故选 D 项。答案 D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创造

55、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B创造性地建立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C创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D创造性地发明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解析 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中国特色”应置于“世界水平”前,据此可排除 A 项;二是搭配不当,“发明”与“措施“不搭配,故可排除 D 项。B 项修改后,“建立”与“措施”仍不搭配。故选 C。答案 C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大的方

56、面,也应该在细微处下功夫。儿童犹如嫩芽,碰伤了就难以生长。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儿童,要了解他们的想法。父母和老师的言行都要具有示范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儿童,时时处处被儿童模仿。儿童碰伤了就影响生长。_。_。答案 父母和老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 他们的一言一行会被儿童模仿5用简明的话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50 字。答:_答案 讽刺教育存在的一刀切、模式化、同质化现象和缺乏个性与自由思想的不良倾向。(表述的格式:“讽刺现象。”意思相近即可)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劝学以借助舆马可致千

57、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 道 理,同 篇 中 与 之 相 似 的 例 证 是“_,_,_”。(3)在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 剑 经 磨 砺 而 变 锋 利 来 设 喻,引 出 了“_,_”的论断。(4)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的君子,就要“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答案(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711 题。非相荀子相人

58、,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

59、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农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

60、,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注 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焉:通“颜”,额。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较(ju):古代车箱两边板上用为扶手的曲木或曲铜钩,俗称车耳。鳍:通“楮”,柱。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B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

61、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C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D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解析 标点为: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乜;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答案 D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是个多义词,可以指色彩,也可以指“面容、面色”,文中是后一种意思。B“文王”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

62、称号。C“周公”中的“公”是爵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地均称国。D“叔”在古代常用于兄弟排行,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解析“文王”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答案 B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俗称之 称:称呼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差:区别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认同,赞同解析 称:称道。答案 A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

63、,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天下不齿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D文章结尾又用当世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解析“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答案 C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译文:_(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译文:_答案(1)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

64、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时世,梁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

65、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据说尧帝个子高,舜帝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攻入楚之郢,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

66、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再说徐偃王的形体容貌,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体容貌,脸好像蒙上了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体容貌,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体容貌,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体容貌,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体容貌,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体容貌,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和舜的每只眼睛里都有两个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

67、欺骗、互相轻慢呢?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身材是天下出众的;他们敏捷有力,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不齿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做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打扮自己,气质形态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未婚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大部分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大部分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大部分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大部分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市(古代行刑多在大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