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2.90MB ,
资源ID:24582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58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师用书:6-1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师用书:6-1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材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3)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2环

2、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性与局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

3、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1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提示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2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吗?提示 不是。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其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3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吗?提示 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

4、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了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但却未能使其社会和经济发生进化,则不能说这种经济增长是一种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探究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材料“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问题 这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于哪个阶段?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提示 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

5、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反映了天命决定一切的思想,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例 1】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据此完成(1)(2)题。(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A采集渔猎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现代文明时代(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审题指导 采集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现代文明时代人类谋求人与环境协调

6、发展。解析(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采集渔猎文明时代,表现为人类崇拜自然、依赖自然,A 正确。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B 错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征服自然,C 错误。现代文明时代是人类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D 错误。(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A 正确。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弱,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B 错误。人地关系协调,C 错误。人类正谋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在现代文明时代,D 错误。答案(1)A(2)A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化探究点二直面环境问题材料 2018 年冬季我国华北地区多地遭受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和健

7、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问题 以上材料反映了哪类环境问题?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有哪几类?提示 环境污染。还有资源短缺、生态破坏。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

8、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例 2】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2014年 12 月 4 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

9、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 雾霾严重 珊瑚退化 海平面上升ABCD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时,考生很容易走入误区,认为该国降水丰富,易发生水土流失,却忽略了该国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自然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高,进而忽略在发展旅游业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如珊瑚退化。解析 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

10、有众多珊瑚礁、岛,随着旅游业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国土面积面临威胁。答案 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材料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上图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原则呢?提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例证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

11、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我国沿海渔场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牧场实行轮牧制度;倡导节约用水共同性地区的决策和行国际社会应超越联合国举行气候原则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峰会,应对气候变暖;建立世界环保联盟【例 3】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

12、统”。据此完成(1)(2)题。(1)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A提供水源的江河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C哈尼族村寨D层层叠叠的梯田(2)哈尼族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A对外交通便利B避免洪涝灾害C获得清洁的水源D观赏梯田美景审题指导 判断这类示意图的关键是读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首先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示意图,明确图中关键要素;然后分析形成或演变过程,分析图中箭头和框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最后在理解各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解析(1)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保护森林是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2)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推断出是否有洪涝灾害;观

13、赏梯田美景不是主要目的。村寨建在半山腰上,显然交通方面并非十分便利。认真获取图中信息,即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获得清洁的水源。答案(1)B(2)C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增长方式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环境意识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的价值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污染控制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调控手段依靠市场自由调控强调人的宏

14、观管理调控发展的当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持续性原则,代际之间的时间尺度求公平性原则发展的空间尺度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一、教材 P92 活动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a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b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c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

15、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d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e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

16、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1)图 6.5 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图 6.6 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

17、地的肥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空间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环境污染。(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二、教材 P93 读图思考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

18、、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

19、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三、教材 P95 读图思考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四、教材 P9798 活动1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

20、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和加剧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

21、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回答 12 题。1阶段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

22、是()雾霾频发 水土流失 全球变暖 森林被破坏ABCD解析 阶段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森林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是该阶段主要的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阶段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答案 D2阶段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伙伴论D天人合一论解析 阶段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产生了人类中心论的人地关系思想。答案 B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麦收后,都会留有大面积土地种植玉米,覆盖土壤表面的小麦秸秆在湿热的环境中发生霉变,使后期生长作物产生病虫害。我国东北地区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秆粗且硬,不易粉碎,低温不易腐烂。根据

23、材料,回答 34 题。3下面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和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起到保水作用B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到保热保水作用C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为玉米生长提供营养D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到保热保水作用解析 北方地区降水少,秸秆覆盖土壤表面,能起到保水作用,A 项正确;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腐烂后起到给土壤增肥的作用,在土壤中不能起到保水作用,B 项错误;南方湿热,秸秆覆盖土壤表面,容易发生霉变,使作物产生病虫害,C 项错误;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能增肥,但起不到保水作用,D 项错误。答案 A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

24、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处理的方式,最合适的是()A燃烧还田恢复土壤肥力B粉碎还田恢复土壤肥力C大量用于发酵沼气D用于发展畜牧业解析 秸秆焚烧会产生大气污染,A 项错误;东北地区气温低,秸秆粉碎后不易腐烂,无法在短期内增加土壤肥力,B 项错误;东北气温低,秸秆难以发酵,C 项错误;秸秆可以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D 项正确。答案 D5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甲图乙图(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引起的是_,属于箭头引起的是_。A太湖蓝藻污染

25、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解析 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产生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箭头出现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箭头则带来环境污染。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

26、统变得更加脆弱。(3)B、C、E、F A、D课后作业(十五)一、选择题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 12 题。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A人类社会发展早期B农业革命以后C工业革命以后D现代发达国家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革命以后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答案 B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解析 农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论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

27、提出的。答案 C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20世纪,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老虎被捕杀。近年来,我国与其他有野生虎分布的国家通力合作,大力推动野生虎的保护工作,并将每年的7 月 29 日定为“全球老虎日”。结合下图,回答 34 题。3甲、乙、丙三图中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表明()A现代人与古代先民都崇拜自然,喜爱老虎B20 世纪人们猎杀老虎和现代人保护老虎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谋求人地协调C20 世纪人们试图征服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D古代先民拜虎为神是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现代人保护老虎是谋求人地协调解析 现代人保护老虎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人地协调,与古代先

28、民崇拜自然的思想不同,A 项错误;20 世纪人们大量猎杀老虎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B 项错误;20 世纪至现在,从总体看,全球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故 20 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是最大的,C 项错误;D 项正确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答案 D4甲、乙、丙三图中人类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拜虎为神会导致老虎繁殖过度,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B猎杀老虎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态平衡C老虎圈养越多,被猎杀的可能性越小,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D大量猎杀老虎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解析 拜虎为神只表明人类不干涉老虎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老虎

29、过度繁殖,老虎也不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适度猎杀老虎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老虎被圈养就不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故不能得出老虎圈养越多,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的结论;大量猎杀老虎会影响老虎这个物种的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因而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D 项正确。答案 D读下表,回答 56 题。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农业革命以后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小中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简单中等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中高5.表中自然资源利用范围和规模、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增多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资源的不断变化D生

30、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解析 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答案 B6关于表中农业革命以后这一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规模使用机器B矿产数量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C在土壤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解析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使用机器。农业革命以后,土地质量和数量等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革命以后,在土壤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

31、地矛盾更加突出。答案 C近 50 年来,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周边湿地植物群落出现了由湿生、中生向旱生、超旱生、盐生、耐沙生的种类演替。据此回答 78 题。7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反映出的环境问题属于()A环境污染问题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C生态破坏问题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解析 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表明该地区生物种属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答案 C8上述环境问题将导致所在区域()A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水土流失频发B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C物种的耐旱性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生物种群减少,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解析 植被覆盖率减小,植物涵

32、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B 项正确;该区域降水稀少,不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物种与植被覆盖率减小,生态系统会更加脆弱,生态平衡会变得更加不稳定。答案 B下表为我国北方某地区相关资料统计表。读表回答 910 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粮食总产量196519%333 km2520 mm38 10%205 kg1.025亿 kg197510%478 km2450 mm42 35%135 kg0.975亿 kg9该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气候发生异常D光照条件变差解析 读表格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加,可

33、推测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而不是风沙加剧等。答案 B10针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退耕还林B禁止开采地下水C退耕还湖D修建水库解析 由表可知,该地区森林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林。答案 A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开采挖掘出的及选洗时排出的含碳量较低的岩石,这是目前我国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据此回答1112 题。11我国煤矸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产量大,相应地排放出较多的煤矸石B我国煤矸石储量丰富C我国煤炭品位低,含碳成分少D我国小煤矿众多,乱采乱挖现象严重解析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

34、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约占70%,故大量开采和使用煤炭造成了大量的煤矸石的排放。答案 A12下列关于煤矸石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B若长期堆放,在日晒下会自燃,产生 SO2 等气体,污染大气C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里,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D大量煤矸石的长期堆放会诱发气象灾害解析 煤矸石的开发与利用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燃烧煤矸石会产生 SO2 气体,导致酸雨的发生;淋雨后的滤液渗到地里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煤矸石大量堆放会占用大面积土地,但不会诱发气象灾害。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雾霾是在大气层比较稳定、空气不流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大量微小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种天气现象。下图为我

35、国某城市某年 2 月 2528 日气温、风向及风力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示时间段最可能出现雾霾的日期,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雾霾可能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解析 第(1)问,判断图示时间段最可能出现雾霾的日期应从风向、气温等方面着手。第(2)问,雾霾可能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应从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方面回答。答案(1)日期:25 日。理由:25 日无持续风向,温差较小,空气对流弱,大气层比较稳定;该日气温日较差小,说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强。(2)诱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大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利影响,增加

36、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影响部分精密度要求高的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14阅读关于 PM2.5 的资料,回答问题。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 1/20,又称“可入肺颗粒物”。人吸入过多的PM2.5 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 为 10 g/m3。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 PM2.5 监测浓度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M2.5(g/m3)甲学校。东、北、西约 1000 m 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乙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 1000 m 是煤矿,北邻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丙步行街。紧邻车流

37、量较小的公路70丁居民区。紧邻大型超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 有一热电厂170戊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 PM2.5 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 PM2.5 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2)一般而言,大气中 PM2.5 的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3)大气中的 PM2.5 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为降低大气 PM2.5 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解析(1)根据表中采样点环境状况,可知监测点 PM2.5 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此题注意关键词

38、“气象因素”的理解,大气中的 PM2.5 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到风速、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3)大气中的PM2.5 除影响人体健康外,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云雾、降水、气温、污染等方面,注意抓关键词“大气环境”,不能回答其他方面的影响。(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难度不大。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大气中 PM2.5 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 PM2.5 浓度;反之,PM2.5 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 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 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 PM2.5 浓度。(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