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570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市奉贤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运用1.填空。(1)何时倚虚幌,_。(杜甫月夜)(2)_,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_)(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_,_。”【答案】 (1). 双照泪痕干 (2). 可堪孤馆闭春寒 (3). 郴州旅舍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5). 为伊消得人憔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名句默写。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比如本题考查的是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

2、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郴州”“憔悴”“横”“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2.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B. 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俱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C. 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D. 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

3、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沧海桑田,其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就是指看到的景色,使用不恰当;B项,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但是“蜜蜂”和“蜂蜜”是有联系的,不是“一点儿也不相同”,成语使用不恰当;C项,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使用恰当。D项,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与语境“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符。成语使用不恰当。故选C。3.将下列编号

4、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A. B.

5、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体考查连贯里面的排序。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是说大众的审美和阅读发生了变化,是说“公号体”散文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散文的文体。因为横

6、线前面一直在说“公号体”散文,因此为了保持话题一致,应先,后;根据“它转变着”“也在转变”,可知先后;是对散文审美和标准的改变,是阅读习惯等的改变,应先小后大,顺序为。综合排序为。故选B。【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7、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8、。“美”产生了。“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

9、生影响。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

10、。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

11、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这个把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也许当他第一次用湿润的泥土捏出了这个形

12、状,便兴奋地跑到河边,用它去盛水,不想这“碗”便溃散溶化了。于是,他又必须把这湿润的泥土形成的“碗”与晒干、与烘焙等等泥土变硬固定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是“手”与“物质力”“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节选自蒋勋美的沉思)4. 第段中加点词“伦理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5. 下面对文章第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产生最初的“

13、美”的情感离不开辛苦沉重的生存竞争。B. 从石斧变成玉斧意味着斧的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C. 农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制作是人类第一次物质大更换的结果。D. 记忆累积是人类认识泥土特性比认识岩石特性复杂的原因。6. 下列选项不符合第段所说的“观念”与“物质”结合情况的一项是( )A. 鲁班发明细齿状的锯子B. 王维创作雪中芭蕉图C. 昆曲演员苦练水袖功夫D. 小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7. 作为一篇美学散文,本文在说明“美”如何产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以第段画线句为例,对其作用进行分析。8. 文章结尾写到“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梳

14、理创造这一“美的故事”的过程。【答案】4. (玉圭所代表的)与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有关的因素 5. B 6. C 7. 第段划线句中,作者想象了先民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时获得了“碗”的造型灵感,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为后文阐述双手合拢盛水这个“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的联系作铺垫,形象化的语言极富画面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8. 为了生存,中国古代先民用手磨制了石器,被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最初的造型;人们在使用磨制过的石器时,逐渐产生依恋的情感,完成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人类使用工具后,手变得更灵活更敏捷,脑海里也形成一个个造型的概念;人们为了将脑中已经形成的造型发明出来,需要不断认识、开发新的

15、物质的特性,最终,“手”与“物质”,“观念”与“技术”互动,创造了“美的故事”。【解析】【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找到原文所在的句子“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由这段话中的“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

16、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可以知道,“伦理”指的是“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伦理的因素”指的是:(玉圭所代表的)与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有关的因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错,根据原文“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

17、纪念它”,由“石斧”到“玉斧”,是由“实用”向“艺术”的转变,只是使用功能“淡薄”,了,但不是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观念”指的是人的“想法”,是一种“创意”;而“物质”是实现这个“想法”的载体,是具体的“东西”;二者的结合就是“创造”,是新东西的诞生。ABD项,都属于“创造”,而C项,“苦练水袖功夫”不属于“创造”,不是“观念”和“物质”的结合。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欣

18、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类题目的解答,一般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词特色等角度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一般是:表达形式(手法、结构) +表达内容(情感) +表达效果。“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这段话从内容上看是写先民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时获得了“碗”的造型灵感;为后文阐述双手合拢盛水这个“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的联系作铺垫。这段文字是作者的想象,运用了描写

19、的手法,描写细致生动,如“波光粼粼”“凝视”“似乎想起了什么”“脚印形状的凹洞”等,使得这段描写极富画面感,而讲故事的方式会吸引读者阅读兴趣。【8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筛选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正确的答题区间,利用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梳理出不同层次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概括;此类题目解答要注意条理性。本题要求梳理创造 “美的故事”的过程,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抓住每一次变化的主要特征概括。根据第1段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和第2段的“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可概括出“

20、为了生存,中国古代先民用手磨制了石器,被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最初的造型”;根据第2段“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及第3段“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可概括出“人们在使用磨制过的石器时,逐渐产生依恋的情感,完成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根据第3段“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

21、概念”可概括出“人类使用工具后,手变得更灵活更敏捷,脑海里也形成一个个造型的概念”;根据第5段“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是手与物质力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可概括出“人们为了将脑中已经形成的造型发明出来,需要不断认识、开发新的物质的特性,最终,手与物质,观念与技术互动,创造了美的故事”。【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22、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吃茶凌叔华当太阳拥着早霞出来后,小鸟吱喳的闹了两个钟头,花影渐渐的被描在一间闺房的窗上。那鸟雀的啼歌跟着不相识的春风,直冲进芳影小姐闺帷,把她吵醒了。“几点钟了?”芳影搓搓眼睛低声的问。“很早呢,才打九点。小姐还歇会儿罢。 “一个女仆陪笑回答,提着水壶走了出去。芳影仍旧闭目养神,但耳际一阵一阵的鸟声和街外小贩的叫号,使她不

23、能再睡了,她沉思道:“其实昨晚看完电影已经十一点半了,睡时已经一点,怎样再也不困了呀,昨晚见的淑贞的哥哥,相貌真是不俗,举止很是文雅他很用神和我谈话他跟我倒茶,拿戏单,捡掉在地上的手帕,临出戏院时,又帮我穿大氅唔,真殷勤出戏院时,他搀扶我上车后,还摘下帽子,紧紧地望了我一会儿呢”“哦,淑贞说他们今天要去公园听音乐,很好的音乐,邀我务必同去。她又说今天下午接我那末我应当早些起来收拾收拾。”芳影起来慢慢的踱到妆台前坐在椅上。此时女仆进来倒洗脸水,擦镜子,摆香粉和梳头的用具,忙成一片。她默默地对着镜子出神。她洗漱完便梳头,一会想到自己正当芳菲时候,空在“幽闺自怜”;年华像水一般流去了,眼便蓄着一眶泪

24、,一会儿想起昨晚看电影时;喁喁细语的光景,脸上便立刻有些发热,心里跳起来。不多时把头发梳好,又重施一回粉,后来才把发抿齐。打扮完,对着镜子又出了回神。午饭后,她在闺房,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花枝因微风摇曳,婀娜生姿,她定定地看着,只觉得心里满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正在怅惘,忽见仆人进来回:“王先生和王小姐来了。”“请到客厅吧,”她说完又走到镜台前,重扑粉,掠抿一回发,然后走入客厅。她心内怯怯的,因为她向来不大与青年男子来往,平常偶然碰到表兄弟,还要脸红红的回避呢。近年她见社会潮流变了,男女都可以做朋友,觉得这风气也得学学。她来到客厅,淑贞和她哥哥立刻站起来招呼。仆人递上茶来,她让了回茶,仍

25、和淑贞说了些闲话。“你已经和伯母说了我们去听音乐吧。我们去好吗?”淑贞说。“说了。请用了点心再去,令兄第一次来,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太寒伧了。”芳影说完,见淑贞的哥哥坐在一旁用茶,很是恭谨,很想和他说几句话,但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得不安又热切地沉默着。他们三人坐汽车去了。她觉到淑贞的哥哥处处都对她用心,上车又扶她上去,下车又搀她下来,走山石或过桥的时候,他都要上前搀扶她,唯恐她遇了不测的危险:且提了她的手袋及大衣紧紧相随,丫头使仆都没有他那样谨慎小心。快下太阳时候,他们送她回到家来。临行时,他说今天下午一同游玩得很乐,他又很诚恳的叮嘱她三十号务必请去北京饭馆吃茶。从那回同游公园以后,芳影整天都觉

26、得心口满满的,行也不安,坐又不宁,最厌同人说话,不知不觉的与许多素日亲近的人疏远,只有那妆台上一方镜子,她不但不想疏远,还时时刻刻想去看看它。她对着镜子,每每抿嘴微笑,翻过身去不迭的照后身及左右。这样的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她妆罢后倚在窗栏看着暖和的太阳照着廊下一盆粉色玫瑰花,那些花浸在日光里特别鲜艳,她正在赞叹,忽见仆人递给她一信,上写“西四王绒”,她腮上立刻热起来,心里亦跳,急走到内房,才把信拆开,一看乃是一个请帖:“张梅先女士与王斌先生订于本月三十日下午二时在北京饭店行结婚礼,恭请光临”这请帖好似一大缸冷水,直从她头上倾泼下来。起先昏惘冰冷的,后来又有些发暖,不多会儿仍旧发凉,她一阵一阵

27、的说不出的难受。她正在很懊丧的垂泪,淑贞在窗外一边走进来嚷道:“芳影姐姐在家吗?我哥哥三十号便行结婚礼,我来找你搀新娘子。姐姐,你的身材和新娘子的配起来很好,你答应了罢。我求你!”芳影神色已经够灰淡,只好有声无气的答道:“我从来没做过搀亲的,恐怕做不来。近来又很不舒服,也许要生病,你还是另找人罢”淑贞并未发觉她的低沉与落寞,反而在一旁絮絮聊起许多有趣的的新闻,芳影虽不完全听见,倒也减去不少懊恼寂寞。末了一段话最使芳影不能不听的就是她谈到一个拐脚的小姐,她说:“好笑的很,中国人吃饱了饭便想到婚嫁的事。自从我哥哥回国后就有许多人请茶请饭,有一天黄家就是,石坊桥的黄家请哥哥到来今雨轩吃饭,我也去了。

28、他们的二小姐,跛了一只脚的,你大约亦看见过,坐着倒看不出来,走起来,才觉出。她在园里走动时上山下山,过桥或是开门,我哥哥就搀扶她,她手里拿的东西,哥哥也替她拿着。这不打紧,黄家忽然托人示意,叫哥哥去求婚。我哥哥很是好笑,不用说他已经在外国和张小姐订了婚,就是没有,我家那里肯说一个跛小姐呢?但是过后黄家的人都说既然他不属意他家的小姐,为什么搀扶她,服侍她,那样卖小心呢?我哥哥知道了又是生气,又是好笑,他说男子服侍女子,是外国最平常的规矩。芳影姐姐,你说好笑不好笑?”芳影此时觉得有说不出的一种情绪,她嘴边微微显露一弧冷冷的笑容,窗上的花影,依旧是因风摇曳,日光却一阵阵的浅淡。她眼望着,迟迟的说:“

29、外国规矩” (选自1925年4月25日现代评论1卷20期,有删改)9. 第段写到了“窗上的花影”,有什么艺术效果?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10. 第段,淑贞讲述了“黄家跛脚小姐”的事情,似乎与全文内容并不相关,试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11. 小说的标题为“吃茶”,但纵观全文作者并未具体展开“吃茶”的情节。探究本文以“吃茶”为题的用意。12. 沈从文在评价凌叔华小说时说,“她(凌叔华)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却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存在”。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答案】9. 第二处写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表现主人公情绪的起伏,也暗示主人公爱情的不确定性。 10. 小说写了

30、“黄家跛脚二小姐”因为“王斌搀扶自己,服侍自己”误会“王斌属意于自己”,从而示意“王斌”提亲的事情:这段内容看似与全文情节无关,但对全文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和延伸的效果;被视为笑话的“黄家跛脚二小姐”就是另一个“芳影”,作者借此讽刺了“芳影”们一厢情愿的可悲可笑;同时,作者从塑造一个“芳影”到塑造一群“芳影”提出深刻问题社会潮流的变化,西方“绅士文化、男女交往”的流行对于中国传统女性来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还是感情的伤害。 11. 小说虽然没有具体展开叙写“吃茶”的情节,但作者在文中多处提及“吃茶”:如第13节“芳影让茶”、第17节“王斌约茶”、第26节“黄家请茶”等等; “吃茶”正是在细节处推动情

31、节发展,体现作者匠心所在:“吃茶”在文中既是人们日常的活动,也是文化的载体:既体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规矩,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既和看电影、听音乐、游园活动一样,属于男主人公“王斌”展现绅士风度的特定方式,又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芳影”对于外来文化下异性之间礼仪交往的误解,引人深思。 12. 小说主人公“芳影”在新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虽向往自由,但思想依然束缚在传统文化之中,把王先生源自西方文化的礼貌之举误解为爱情,从而导致情感错位,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错位进行构思,并对主人公进行委婉的讽刺:但作者在讽刺“芳影”一厢情愿的同时,更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同情主人公从闭锁的闺房走向外面世界所产生的种种尴

32、尬与不适,这种讽刺与悲悯兼容的手法既体现了凌叔华艺术的独到之处,同时也表现出她对于这个时代女性深刻的人文关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解答时要先从内容入手,然后看有无手法,再看对人物或主旨有什么作用。分析要具体结合语境,不能只答套话。第9段描写“窗上的花影”,写到“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花枝因微风摇曳,婀娜生姿”,这段环境描写是在暗示主人公的心情。这花影“婀娜生姿”仿佛代表的是芳影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花影的“忽明忽暗”,仿佛是芳影的情绪的起伏;“影子”的不确定性,又暗示了主人公爱情的不确定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或情节的作用。解答时要先概括情节或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

33、这个内容对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情节方面,一般是补充情节、是小说的线索或者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方面一般是对塑造主要人物起到辅助作用;而主题方面,应该会和主要情节一起表现主题。“黄家跛脚小姐”的事情似乎与主要情节无关,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黄家跛脚小姐”和芳影经历了一样的情感波澜。淑贞说,“她在园里走动时上山下山,过桥或是开门,我哥哥就搀扶她,她手里拿的东西,哥哥也替她拿着。这不打紧,黄家忽然托人示意,叫哥哥去求婚。我哥哥很是好笑,不用说他已经在外国和张小姐订了婚,就是没有,我家那里肯说一个跛小姐呢?”这段描写和芳影的感受及其相似,芳影想的是“昨晚见的淑贞的哥哥,相貌真是不俗,举止很是文雅他

34、很用神和我谈话他跟我倒茶,拿戏单,捡掉在地上的手帕,临出戏院时,又帮我穿大氅唔,真殷勤出戏院时,他搀扶我上车后,还摘下帽子,紧紧地望了我一会儿呢”,由此可见,作者设置“黄家跛脚小姐”的情节,目的是对全文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和延伸的效果,告诉读者类似的情形并不是个例。“黄家跛脚小姐”和主人公“芳影”的形象也极其相似,都在王斌的细心照顾下芳心暗许,以为王斌属意自己,结果人家却只是出于“绅士风度”而做这些。作者借此讽刺了“芳影”们一厢情愿的可悲可笑。两个相似的故事,两个相似的人物,这样就把人物的典型性扩大了范围,表明在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女性情感受到了极大影响,甚至伤害。这样就提出了一个当时

35、的社会问题:社会潮流的变化,西方“绅士文化、男女交往”的流行对于中国传统女性来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还是感情的伤害。【11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一般应该与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是主题有关。而题目要求探究,就说明有些题目貌似与这些无关,实际上有着某种关联,考生要找出这些关联,并按照一定条理表达出来。小说题目是“吃茶”,文中也确实多次写到“吃茶”,比如第13节淑贞和她哥哥王斌来接芳影去听音乐会,“仆人递上茶来,她让了回茶”;第17节写王斌约茶,“临行时,他说今天下午一同游玩得很乐,他又很诚恳的叮嘱她三十号务必请去北京饭馆吃茶”;第26节黄家请茶,“自从我哥哥回国后就有许多人请茶

36、请饭,有一天黄家就是,石坊桥的黄家请哥哥到来今雨轩吃饭”,这些情节看似都没有具体展开,但是却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像一只无形的手,暗中推波助澜,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吃茶”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而文中的这些女子,芳影、黄家二小姐,也都是在这种传统氛围中长大的,她们的思想自然是比较传统的。反复写“吃茶”,很有点象征的意味。同时,通过几次“吃茶”,以及“看电影”“听音乐”,王斌展示了他的“西方礼仪”,让小姐们产生误会,可见这“吃茶”也是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吃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吃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看电影”“听音乐”则是西方文化,这样写很形象地

37、表现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时代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芳影”对于外来文化下异性之间礼仪交往的误解,引人深思。【12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品的写作风格。这类试题难度较大,但是一般题干当中会给出提示,考生要理解对题干的提示,确定正确的思考方向;答题是要找出文中的例子来解释题干中说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本题题干中提到“淡淡讽刺”和“悲悯的微笑影子”,这就告诉考生这部作品的两个特点,一是“淡淡的讽刺”,一是“悲悯”或“同情”。考生首先理解,文本中被讽刺的对象是谁,因何被讽刺。不难看出,被讽刺的对象是主人公“芳影”,她因为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出于中国传统女性的心理,将淑贞的哥哥王斌的礼貌性关怀当成了爱情

38、,结果却在淑贞对黄家二小姐的讽刺中发现了自己的可笑。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错位进行构思,并对主人公进行委婉的讽刺。然后再思考,主人公以及芳影们为什么值得同情?从文中的一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芳影们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中。比如“吃茶”的传统习俗,关于芳影的闺房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芳影起来慢慢的踱到妆台前坐在椅上。此时女仆进来倒洗脸水,擦镜子,摆香粉和梳头的用具,忙成一片”,可以看出这就是旧时的大家闺秀,她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传统教育,因而当她们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时候,免不了尴尬和不适应,甚至闹出笑话。因而作者在“淡淡的讽刺”的同时,也对她们给予了同情。这种讽刺与悲悯兼容的手法既体现了凌叔华艺术的独

39、到之处,同时也表现出她对于这个时代女性深刻的人文关怀。【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_ 黄庭坚(一说刘潜)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注: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

40、马。13. 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A. 水龙吟B. 生查子C. 浣溪沙D. 水调歌头14. 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天气,日落后,在狂风呼啸下,词人与几位猎手,披上貂裘,策马深入黑山。B. 第三句以“骇”字点明当时的紧张氛围,千里黄沙,一望无际,手持雕弓白羽箭的猎手们即使行猎仍然不放松半点警惕。C. 第四句中当词人在茫茫草原上望见远方若隐若现的青冢即昭君墓时,不由触景生情,引起下阙,抒发愁思。D. 这是一首边塞行猎词,风格遒劲,气势豪迈,寓评论于叙述之中,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15. 作者是如何抒发“闲愁”的?请结合下阙作分析。【答案】13

41、. D 14. C 15. 下片由“青冢”触发感慨,巡猎看似“闲”实则“感”。先写汉时民殷国富,不乏谋臣良将,天子却不能凭借实力巩固边防,将社稷安危托付于昭君之手,后两句转回现实,“戎虏和乐”“圣主无忧”看似赞扬国家安定,实则反讽宋朝对外国策。借古讽今,借对汉时昭君和番的批判表达对宋朝面对外敌忍辱求全的激愤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考查词牌名。考生要知道词牌名是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等的。平时要背诵一些常用词牌名的诗词,便于快速对照判断。根据本词的开头两句“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的字数、平仄等,可以联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而判断出词牌名

42、是“水调歌头”。故选D。【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抒发愁思”错。文中所说“闲愁”,此“愁”不但非“闲”,相反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内容。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

43、)、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判断手法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雄壮场面,貌似要歌颂国力军威,高扬英雄主义的风采,岂料“隐隐”以下折入了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其实此“愁”不但非“闲”,相反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内容,在堂皇的颂词下蕴含着辛辣的讽刺。皇帝贵为天子,统有天下,后宫佳丽,供其享用;庙堂有治国

44、的贤相,边疆有善谋的良将:没想到国家的安定却要靠小女子的和亲换来。“不减”一句将此前的堂堂国威全部扫却,其犀利简直使大宋君臣无地自容。结尾二句又复归歌功颂德之词,极尽揶揄挖苦,矛头直指皇帝。回观上片所写的骑射场景,可知它只是词人的想象之境,现实的情况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只能以割地赔款来求得苟安于一时。有鉴于此,词人才会以下阕大段的讽刺感慨系之,以与上片的理想之境构成强烈对比。【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

45、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耶律大石传(元)脱脱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萧德妃归天祚。天祚怒诛德妃而责

46、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对曰:“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 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于他人耶?”上无以答,赐酒食,赦其罪。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刺、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众,谕曰:“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

47、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延庆三年,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三月,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节选自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有删节)注:林牙,辽时官名。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谕曰( ) (2)其

48、后嗣君耽乐无厌(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 )A. 怀念 B.痛惜 C.顾念 D.痛苦(2)勒兵而还( )A.约束 B.强制 C.收住缰绳 D.率领18. 请用“/”画出下列句子中三处需要停顿的地方。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19.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20. 第段耶律大石能得到精兵万余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21. 耶律大石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16. (1). 告知,晓谕 (2). 沉迷 17. BD 18.

49、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 19. 金人作为臣下,逼迫我的国家,残杀我的百姓,屠杀毁灭我的城邑,使我们的天祚皇帝在外逃难,想到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 20. 在内天祚帝无能,在外金兵逼迫,辽国临灭亡,耶律大石慷慨陈词,痛陈利害,激起各部落首领的救国之心。 21. 文武双全,通晓辽汉文字,善骑射,进士出身。爱国却不愚忠于君主,面对天祚帝流亡,国家群龙无主,扶植耶律淳与萧德妃稳定国家。胆识过人,在天祚帝诛杀德妃后敢于直言天祚帝的过错。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在辽国灭亡之际,率领精兵乘夜逃走,向西招募兵力,对抗金兵。以复国为己任,志向远大,建立都城后仍思光大中兴,恢复大辽基业

50、。【解析】【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1)谕曰,意思是“告知他们说”。谕:晓谕、告知。(2)其后嗣君耽乐无厌,意思是“后来即位之君王沉迷于享乐,毫无节制”。耽:沉迷。【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

51、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1)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意思是“你们众人之中也有顾念痛惜我们国家”。轸:痛惜。故选B。(2)勒兵而还,意思是“率领兵马回来”。勒:率领。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

52、是: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保大二年”是时间状语,可以与后面断开;“金兵日逼”,主谓都全,可以用结构断句法断开;“天祚播越”意思是“天祚帝流亡”,主谓都全,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省略掉了主语“大石”,句子也是主谓宾都全,中间不能再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以,作为,凭身份;

53、残,残杀;黎庶,百姓;屠翦,屠杀毁灭;蒙尘于外,状语后置句;蒙尘,逃难;痛心疾首,痛恨到了极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审读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筛选相关句子,翻译大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本题要求分析第段耶律大石能得到精兵万余的原因,这就确定了答题区间在第段。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句子,“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由“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

54、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可以看出在内天祚帝无能,在外金兵逼迫,辽国临灭亡;由“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可以看出耶律大石慷慨陈词,痛陈利害,激起各部落首领的救国之心。这就是他能得到精兵万余的原因。【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

55、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由“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可概括出“文武双全,通晓辽汉文字,善骑射,进士出身”;由“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燕”,可概括出“爱国却不愚忠于君主,面对天祚帝流亡,国家群龙无主,扶植耶律淳与萧德妃稳定国家”;由“天祚怒诛德妃而责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 对曰: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 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于他人耶? ”可概括出“胆识过人,在天祚帝诛杀德妃后敢于直言天祚帝的过错”;由“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

56、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纠而毕十八部王众”“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可概括出“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在辽国灭亡之际,率领精兵乘夜逃走,向西招募兵力,对抗金兵”;由“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可概括出“以复国为己任,志向远大,建立都城后仍思光大中兴,恢复大辽基业”。【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

57、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耶律大石,后世称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第八代孙。通晓辽、汉文字,擅长骑射,天庆五年中进士,提升为翰林应奉,不久升任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所以称之大石林牙。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卫燕京。及至金兵到来,萧德妃回到天祚处,天祚恼怒,诛杀德妃并责备大石说

58、:“我还没死,你怎么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说:“陛下拥有全国的力量,不能去阻挡一下敌人,抛弃了国家社稷远远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孙,岂不强似去乞求别人来宽宥性命?”皇上无言以对,赐给酒食,赦免其罪。大石心中不能自安,于是杀死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领铁骑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过黑水,见到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进献马匹四百只、驼二十只、羊若干。向西行至可敦城,驻军于北庭都护府,会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以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

59、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之众,晓谕他们说:“我祖宗历经艰难创下大业,经历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为臣属,逼迫我国家,残杀我黎民,屠杀毁灭我城邑,使我们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难于外,想到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现在仗义西行,想借助众蕃部的力量,翦灭我们的仇敌,恢复我国的领土疆域。你们众人之中也有顾念痛惜我们国家,忧虑我们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济助生民于苦难之中的人吗?”于是得到精兵一万余人,设置官吏,编列排甲,准备仪仗器具。延庆三年,班师向东返回,马行二十日,得到一块好地方,于是建立了都城,称为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三月,率领七万骑兵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立旗帜向众人立誓说:“我大辽自从太祖、太

60、宗艰难地创立大业,后来即位之君王沉溺于享乐,毫无节制,不顾念国家政事,以致盗贼纷起,天下土崩瓦解。朕如今率领你们众人,远远来到朔北沙漠,以期恢复大业,以光大中兴。这里并不是朕与你等世代居住之地。”斡里剌等人行军一万余里,一无所获,牛马死去很多,只好整顿兵马回来。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通蔽(清)方苞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 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

61、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 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22. 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

62、以为怒者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A. B. C. D. 23. 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 焉B. 矣C. 耳D. 哉24. 赏析第段画线句。25. 本文以“通蔽”为题,第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段和“通蔽”的联系。【答案】22. C 23. B 24.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5. 第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原因,称

63、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仍然要以翻译大意为基础,准确翻译才能准确理解内容;然后抓住主要的句子或词语,分辨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判断作者的看法。句,根据原文“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可知作者认为这是治心之术的共同毛病,作者并不认可;句,根据原文

64、“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可见作者对他这种过分自信,要求别人认同他的学说的做法也是不认可的。排除有的选项。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选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熟悉常用虚词表达的含义及用法,判断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前后句的关系,辨别句子的语气,从而准确选用虚词。首先看虚词所在的句子,“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大意是“世间最正确的道理一定合于人心,不用说出来内心的感受就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坚持一己之见而不问是否合于人心,那么他一定是偏执和糊涂的,这也就很清楚了”,可见此处应当使用一个表陈述语气的词语。A

65、CD项,一般表感叹语气或反问语气,只有B项的“矣”表陈述语气。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一般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词特色等角度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一般是:表达形式(手法、结构) +表达内容(情感) +表达效果。画线句是“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 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大意是“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很恐惧,恐惧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却受到过分的赞美,担心自己掠取别人之美名或成就以为己有。如果有人诋毁自己,就感到很庆幸,庆幸我知道了这个问题

66、,并且把它改正了。如果有人和自己意见相同,就会持怀疑态度,怀疑是否自己有什么见不到的地方,而因别人的赞同又更加坚持自己的谬见。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就会思考,去掉一己之私见,来看一看与自己的观点不相同的学术观点。这样以后就与儒家的思想体系非常和谐了”,可以看出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句式,告诉人们对于毁誉异同应有的态度:闻过则喜,闻誉则忧,闻同则疑,闻异则思。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25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时要先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思考它与上下文的关系以及和主旨的联系;最后阐明这样写的好处。第段先说“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

67、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即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这是紧承第段在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然后用“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矣”一句总结,指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这段文字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心术之蔽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原因;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阐明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

68、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参考译文:别人称赞自己就感觉到很高兴,别人批评自己就感觉到很生气,这是治心之术的共同的毛病。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是正确的,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就认为不正确,这也是治心之术共同的毛病。君子却不是这样。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很恐惧,恐惧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却受到过分的赞美,担心自己掠取别人之美名或成就以为己有。如果有人诋毁自己,就感到很庆幸,庆幸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改正了。如果

69、有人和自己意见相同,就会持怀疑态度,怀疑是否自己有什么见不到的地方,而因别人的赞同又更加坚持自己的谬见。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就会思考,去掉一己之私见,来看一看与自己的观点不相同的学术观点。这样以后就与儒家的思想体系非常和谐了。假如别人称赞自己,或许这是阿谀谄媚的虚言。不然的话,就是他还不是非常了解我。我行事的缘由,我内心的安定,是我自己所了解的。如果别人攻击我的坏处,那么我不恰当地方的就会很少了。虽然他跟我之间有怨憎的感情,但是他批评我的毛病,即使我不会有十分也会有四三分的。他的话就像我说话的回声一样,我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他心中必定没有一定的见解,人云亦云。不然的话,就是我们的见解偶尔相同。

70、他如果替我解惑,那么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很少了。世间最正确的道理一定合于人心,不用说内心的感受就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坚持一己之见而不问是否合于人心,那么他一定是偏执和糊涂的,这也就很清楚了。我的好友刘古塘品行正直而清廉,他做学问非常相信自己,从来没有过怀疑。他内心不认可的不赞同的,即使是古人的学说,他也不会无原则的随意赞同,却喜欢让别人认同自己的学说。古人的学说也不能强迫我无原则地认同,却想要让别人认同我自己的学说,这不是治心之术的弊端吗?了解刘君的人认为他这是太过自信;不了解他的,认为他就是争强好胜。刘君和我都离开世俗的人群而独自居住很久了,如果恰好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就会以书信的形式互相探讨

71、。三、写作26.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说,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该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答案】例文:君子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的,有些事,该做的就毫不犹豫,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有所为更多地强调坚守自身的原则、坚守属于自己的本性。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名气是源于他对经济学的尊重。在经济管理的这个圈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已经丢弃了自己的良心,为了金钱不惜做出损害经济的事情来。而郎咸平成了坚守的人中的一位,他凭借自身专业的知识,凭着良心地引导他人对经济的认识,所以他能被公众承认。因为他选择做符合自身原则的事,所以他成就了自

72、己。知道“有所为”还不够,更要懂得“有所不为”。做到“有所不为”,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理念。职业生存法则中,无不透露着“有所不为”的智慧。日本一种传统而古老的职业是通过潜入海底搜寻野生鲍鱼、牡蛎等珍贵海产,而如今这种职业的代名词是“海女”。不同于男子的“不服输”精神,海女每次潜入海底到浮出水面的时间是不超过40秒:下潜10秒、搜寻珍品海产19秒、上浮7秒,不多不少36秒。正是这宝贵的40秒,保住了海女们的性命,也保住了她们的职业。而多数男子则因在水下耗时太长缺氧而无法胜任这个工作甚至丧命。海女40秒的职业操守正是“有所不为”的最好体现,不贪婪,认识到自己真实的实力。也正因如此,海

73、女们才做到了在自己的行业中独占鳌头。在职场生存法则里,任正非中国华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现任总裁,也坚持了自己的低调的原则,实现了“有所不为”。任正非极少出席公开的宣传活动,也从不出席任何企业家峰会。尽管华为公司如今在世界电信市场上呼风唤雨,人们对华为及任正非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华为公司出版的华为人报这一窗口。从1988年创立华为以来,这位从军营里走出来的华为创始人就始终保持着沉着、冷静、低调的行事风格。20多年来,任正非都保持着低调、神秘,这种神秘感无疑也给华为公司带来了最好的宣传。不大肆宣传、不劳资伤财、不哗然取宠,任正非用自己低调的华丽实现了“有所不为”,同时也达到了“无不为”。在梦想与艺术

74、的追求道路上,“有所不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朱晓玫32年来蛰居海外、潜心弹琴,近50岁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引起了欧洲音乐届的轰动。朱晓玫每天以面包抹黄油充饥,这位钢琴隐者用苦行僧般的生活践行着对艺术的信仰。朱晓玫演出时从不穿华丽的演出服,只穿着简朴的衣服,顶着中国妇女最常梳的发型。面对人们的疑问,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位钢琴隐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有所不为”的问题。成名后的朱晓玫不哗然取宠、不炫耀、不高调,她用自己“大隐隐于乐”的精神体现了“有所不为”的智慧。2020年的这场疫情,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事“不能为”。买卖残杀甚至吃野生动物,不能为;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75、,在网上传播谣言或跟风,不能为;不听政府劝告,我行我素,不能为是的,“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该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知道“有所为”,更做到“有所不为”,谁说这不是一种智慧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材料。分析时抓住关键点。“知道该做什么”,相对好理解一些,但是什么样的事属于“该做的”,也需要分析明白,比如作为学生,最该做的事就是好好学习;作为警察,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就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考生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这话貌似简单,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影响做该做的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这一点?“知道不该做什么”,也就

76、是有所不为,那么哪些是我们不该、不能做的?比如次疫情,传播网络谣言是该做的吗?不遵守规定宅在家里却到处乱逛是该做的吗?考生还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该做的却做了的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给自己的启发是什么等等。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不仅更”的表达,也就是说侧重点应当在后面,多写“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参考立意:1. 该做的事,坚决做好,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2. 做该做的,是一种责任;不做不该做的,是一种智慧;3. 把握人生轨迹,定位人生方向。参考素材:1. 摄影,重要的是知道不拍什么;下棋,重要的是知道不走什么;聊天,重要的是知道不说什么;企业,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投资,重要的是知道不买什么;

77、富足,重要的是知道不要什么2. 曾记得董卿说过一句话,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向这方面发展自己。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有些家长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3. 当面对外族欺凌的时候,岳飞挺身而出,发出“精忠报国”的时代最强音;当兵败被俘的时候,文天祥不改面容,悲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当面对国人的愚昧落后无知,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俯首甘为孺子”,立志改造国人的劣根他们知道哪些事该做,承担了社会的责任,也履行了对自己国家的有所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4. 白岩松说,总有一种底

78、线在悄然生长,只是我们还应该看清,“悄然生长”的底线是否一直在节节后退,或者它本身就只有极少数人还在苦苦坚守。当公理和常识因为稀缺而成为标杆和榜样,人们对底线的要求就注定一低再低5. 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参考结构:题目是君子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开头引用古语,引出论点,该做的就毫

79、不犹豫,不该做的坚决不做。然后以郎咸平为例,论述有所为更多地强调坚守自身的原则、坚守属于自己的本性。再重点论述“有所不为”。先阐明职业生存法则中,无不透露着“有所不为”的智慧,论据是海女宝贵的40秒以及任正非的低调、神秘;再以朱晓玫穿简单衣服演奏为例,写在梦想与艺术的追求道路上,“有所不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最后指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做到“有所不为”,谁说这不是一种智慧呢?【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 数量与质量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 纵向与横向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