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楚司马苏掩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土地国有制度遭到破坏B. 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C. 国家专营思想开始出现D. 诸侯争霸推动各国变法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可得出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破坏,排除
2、A。材料只是体现测量中运用到数学,无法体现国家专营,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变法,排除D。2.秦统一六国后,将秦国通用的篆书作为统一的文字加以推广,但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隶书。合理的解释是( )A. 秦朝统一文字的结论可能有误B. 隶书更具有实用性C. 统一文字的措施没有真正实施D. 小篆未能强制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笔画圆匀,具有图画美的小篆,隶书工整对称更具实用性,所以尽管有了统一文字篆书,秦代更多的文书和简牍是以隶书书写的,B项正确;秦朝在全国范围内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的结论是确切的,并且是用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通行全国,ACD三项说法错误。3.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A. 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B. 加强了地主土地兼并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 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寺控制大量的人口、土地,使“佛图户”增加,户籍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控制的自耕农人数大大减少,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政府的赋税收入,D项正确;自耕农由国家监管到佛寺控制,人身依附并没有放松,A项错误;佛图户受到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佛寺监管
4、,并没有加强一般地主的土地兼,B项错误;佛图户由国家控制到受佛寺的监管,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4.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習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父母不敬,不养,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
5、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强化儒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只有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没有司法审理与执行,B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立法的基本原则,C项错误;唐律疏议以国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敬亲“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5.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朱元璋的做法A. 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 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 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 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的案
6、例”可知,朱元璋强调法制,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故A项正确;朱元璋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保证小生产者,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有许多刑事案件,说明并没有实现社会秩序稳定,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6.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 艺术的教化功能C.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 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大多以宣传忠孝节义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作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不能体现市民阶层
7、的价值追求,A项错误,以图画宣传封建道德,体现的不是技术的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采用某一艺术形式宣传封建伦理,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7.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渡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 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 体育项目以传统娱乐生产为主C. 传统观念制约近代体育教育D. 竞技体育成为厂大民众的向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同文馆总教习的记述,当时中国人以有失尊严,拒绝粗野等借口,不
8、习近代体育,体现了中国的旧观念制约着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学生不愿意学近代体育项目,不能说明竞技项目少,A项错误;材料无关传统娱乐信息,B项错误;中国学生不愿意习体育,不能说明竞技体育是大众的向往,D项不符合题意。8.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众在20世纪初
9、不再简单仇外排外,而以排满作为救国反抗侵略的前提,将与满人的仇当作不共戴天的世仇,是因为清政府反动卖国,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反对清政府成为主要目标,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被当作“及身之祸”变得不是当务之急,AB两项错误;材料无关中国革命后的政治建设和制度构想,C项错误。9.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 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 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 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 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
10、】A【解析】【详解】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不符,D错误。10.1921年,中国共产党
11、创始人李达说:“资本家是虎,我们不能说,本国的虎比外国的虎不会食人;我们也不能说,只可抵抗外国的虎,不必扑杀本国的虎”。由此可知,他当时( )A. 对资本家的本质认识较深刻B. 正确分析了革命主要对象C. 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识不足D. 认为反帝反封是根本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成立前后,李达用阶级分析方法,提出反对中外资本家,没有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可知他当时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不深入和全面,C项符合题意;将中外资本家等同,不能说明其对资本主家本质的认识较深刻,A项错误;材料中李达没有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BD
12、两项错误。11.1928年,中共六大进一步制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纲领,纠正了关于在以前“没收一切土地”的错误主张,指出应“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财产土地,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无地及少地农民使用”。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A. 赢得了农民的积极拥护B. 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C.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D. 巩固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近代中国政治。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关于在以前“没收一切土地”的错误主张,改为“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财产土地分配给无地及少地农民使用”,从而缩小了打击面,有利于调动更多的农民群众
13、的革命积极性,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农民积极拥护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共六大制定的实行土地革命的纲领体现了对以前错误的纠正,没有体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故B项错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1931年,故D项错误。12.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义勇军,如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军、复旦大学义勇军、邮电义勇军、上海市商会义勇军、童子军团义勇军、华侨义勇军等。这说明A. 东北抗战得到全国大力支持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自发性C. 上海各界配合政府抗日救国D. 时局的变化影响民众集体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
14、】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纷纷成立抗日义勇军,说明九一八事变导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引起中国民众的抗战,即时局变化影响民众集体行为,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各界的反应,A项中“全国大力支持”说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八一三事变后正式形成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抗日救亡的行为,没有体现上海各界配合政府抗日救国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3.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
15、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A. 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B. 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C.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 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抗日战争。抗战爆发使“最糟糕的军队”转变为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反映出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C项正确;四川军民出川抗战,四川不是抗战主战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而非对川军的同情,B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川军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不能说明川军是各战场主力,故D错误。14.1938年4月,
16、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及160多位国内外院士,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其最大的贡献是( )A. 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B. 传承了中国教育的命脉C. 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D. 鼓舞了全国的抗战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将当时西迁的重要高等学校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培养了多名人才,并得到世界的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中国教育的命脉得以延续和传承,B项正确;高等学校西迁更多的是保留了大量人才和文化的火种,不是直
17、接在正面战场的抗日,A项错误;培养人才和鼓舞抗战精神,都是其衍生的贡献,其最大的成就在其相应的领域及其发展上,CD两项错误。15.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A.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 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D.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农民党员比例迅速上升;而“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 工人党员比例上升,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
18、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49年至1956年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党员构成比例变化,C正确;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不能简单的断言工农联盟的发展,A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B错误;中国民主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故D错误。【点睛】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6.1958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的民谣,据统计,1962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额达到4亿多元,上缴国家利润2.
19、6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 )A. 助长了左倾浮夸的风气B. 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C 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D. 解决了中央财政不足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58年”后,中央以“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刺激日常消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活跃市场,促使货币回笼,满足高层次消费的需求等,是调整国民经济有效做法,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这些用以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有助于回笼货币、提高民生、缓解供应紧张,不会助长“左”倾浮夸风气。A选项错误;这些措施起到了回笼货币的作用,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上缴国家利润2.6亿元”不能得出中央财政困难得到了解
20、决,D选项错误。17.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B. 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C. 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D. 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表格数据显示,1978-1988年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客运量均大幅度提升,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故答案为A项。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太多变化,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排除C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航空客运量与铁路、公路、水运的客运量相比并不多,反而少,不能得出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
21、出行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8.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说明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A. 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B. 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C. 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D. 政治家左右政局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是本城邦
22、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材料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而在公民大会“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因为这些人是公民,故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公民演说自由,B正确;据公民的范围可知,不是每个雅典人都可以演说,而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故A错误;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是看他是否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C错误;D与材料无关。【点睛】雅典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的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被排除在外。19.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这些贵金属并没有留在西班牙,而是转到它的更勤劳的邻人手里,使得他们致富
23、,同时也成为西班牙人破产的原因。”材料说明西班牙A. 殖民据点遭到破坏B. 遭到西欧海盗的沉重打击C. 商品生产较为落后D. 工业发展受制于价格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西班牙掠夺的贵金属并没有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财富流入邻国,为邻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这说明西班牙商品生产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据点和海盗之间的关系,故AB项错误;这些贵金属助长了西班牙的奢侈消费,从而迟滞了工业生产,西班牙没有抓住价格革命的机遇,故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20.美国宪政奠基者亚当斯(1735-1826年)认为:古代雅典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国人来说,就好比是大陆人所说的许多家庭拥
24、有的梳妆室,里面有许多用来反观自己的镜子”。据此可知,亚当斯 ( )A. 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B. 认为美国应该继承雅典民主政治C. 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D. 指出美国民主政治存在重大缺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亚当斯的说法,美国人应把雅典历史当作审视自己的“镜子”,可以得出他的观点是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借鉴和启迪,A项正确;美国与雅典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明阶段,雅典民主只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能是镜子,不能是样板,B项错误;以镜子比喻雅典历史,并不是强调其影响的“久远”,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尝试将雅典历史与美国的联系,没有侧重对美国政治弊端的分析,D项错误。21.机器
25、大工业造成的跳跃式扩展生产的能力,使原料和销售市场成为发展生产的唯一限制。正如德国首相标洛宣称:“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要殖民,而是我们必须殖民,不管我们是否想殖民。”由此可知( )A. 欧美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 殖民扩张成为拓展市场的唯一手段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 工业革命驱动欧美不断地拓展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冲破“原料和市场”不足的“限制”,去殖民扩张,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的积累不再是原始积累,A项错误;殖民扩张只是拓展市场的有力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手段,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开拓市场的原因,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
26、C项错误。22.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A. 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B. 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C. 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D. 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凡尔赛当局目的是强调公社战士孤军奋战,没有外援且公社战士已经不纯洁,其用心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D正确;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内部矛盾,且巴黎公社
27、革命运动中并没有工农联盟,不存在破坏一说,A、B错误;普通鲁士军队不可能支持巴黎公社,C项错误。23.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A.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B. 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C. 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D. 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
28、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可知,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不能弥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空虚和心灵创伤,因此电影的目的是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B正确;据影片内容分析可知,女主角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但其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A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24.20世纪50年代一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为实现“工业化”,先后选择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实现较快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下列有关亚洲“四小龙”发展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 因分享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繁荣而有较好基础B
29、. 自然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C. 主要得益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D. 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亚洲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这是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国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的结果,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亚洲“四小龙”没有分享到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独立前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基础不好,排除A项;这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但国内和地区内市场狭小,资源有限,排除B项;工业化早期,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接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30、转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每题15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廊之
31、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
3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君
33、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由简到奢的变化原因。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一“默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弊端两个方面分析奢侈之风盛行对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材料二“,消费竞争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
34、个人的地位和荣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都经历了由尚俭到奢靡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一“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和材料二中“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的消费观念变化则是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思想观念等角度全面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
35、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36、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示例二: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
37、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
38、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道。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解析】【详解】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
39、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评分说明: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49年至1957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城市住房供给制度进行改革,城市住房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9%左右,发展迅速。工业化改革后,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执行低工资、低消费政策,住房由国家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掌握与分配,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初步建立,低房租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住房福利。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住房建设为工业让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住房建设缓慢,居住水平较低1984年,中央提出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试点,
40、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逐步缓解城市住宅的紧张。1986年1月,中央政府成立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1988年1月,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具体改革办法是:“实现住房商品化”,基本构思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摘编自沈玲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80年代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主要背景及影响。【答案
41、】(1)特点:国家投资和建设:由国家和公有单位统一分配:低租金。(2)背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城市住房紧张:住房商品化的推进。影响: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推动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城市住房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9%左右”,“住房由国家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掌握与分配”,“低房租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住房福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设投资、管理分配到应用出租等方面,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特点。(2)背景:根据材料“1984年,中央提出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试点,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逐步缓解城市住宅的紧张”,“实现住房商品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到城市信息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主要背景。影响:根据材料中“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的基本构思,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住房、投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等多方面分析其影响。-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