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4课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在其经典名著(右图)中认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景象是一种狂热症状。圣路易斯邮报认为该书是卓尔不群的传奇经济学家“对人类经济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岁月的精湛分析”。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A摇滚、爵士乐盛行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C社会经济盲目发展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解析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盲目发展。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二战后摇滚乐和爵士乐出现;D项出现在1933年后的罗斯福新政中。答案C2“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
2、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这段话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C凯恩斯主义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析“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无为而治”可以体现政府主张让经济自由发展,属于自由主义思想。答案A32012年9月11日中国日报报道:在昨天的竞选演说中,奥巴马总统自比为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既限制了盲目扩大生产,又缓和了阶级矛盾的措施是()A整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工业复兴法规定行业公平经营章程,规定了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这样既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
3、剩,又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B4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大资本市场 B增加社会财富C缓和社会矛盾 D调动劳动积极性解析“福利国家”制度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答案C5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 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C苏联农业集体化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解析“常平仓”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
4、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与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等相符,D项正确。答案D6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解析在罗斯福新政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经济的调控;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
5、兴起等。A、C、D三项正确,B项“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说法完全错误。答案B7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解析三次改革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选D项。A项不符合三项改革,B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答案D8某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围绕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来确定研究方向。他们最有可能确定的课题是()A论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B论关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论自由化对经济
6、发展的促进D论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的关系解析两部著作分别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两者都在讨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案A9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包括()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第三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出现A B C D解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主要是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符合题意,
7、故选C项。不属于干预的措施,排除含有此两项的A、B、D三个选项。答案C102012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议取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住房补贴,以减少国家福利经费开支。因为有些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有计划和抱负,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国家任何补贴。而另外一些人离开父母家庭,但不努力找工作,还从政府福利中按时领取住房补贴。上述材料反映()A英国要实现国民真正平等B英国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C英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D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解析透过英国政府的福利改革方案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故选D项。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国民真正平等是不可能的,处于社会上层的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B、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
8、体现,排除。答案D11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1913年1938年1973年法国8.9%23.2%38.8%英国13.3%28.8%41.5%美国8.0%19.8%31.1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解析表格反映的是政府总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横向看,三国的百分比逐年增加,也就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项。答案B12崔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一国的社会经
9、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下列针对“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调整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解析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在“全部调整”,实际上是局部调整;无论如何调整,资本主义本质未变,排除C项;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会存在,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道:“农业
10、: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
11、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
12、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解析第(1)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的相互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
13、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3)问,从信息“补贴”、“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答案(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原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
14、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四点任答二点)14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
15、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材料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达到41.6%。材料三福利制度能走多久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
16、,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
17、提高消费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第(2)问,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进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任答三点即可)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