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海湾大桥和宜万铁路 编者:scnchjw【背景资料】2010年12月22日,目前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合龙贯通,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首座冰冻海域特大型桥梁。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包括三座可以通航的航道桥和两座互通立交,以及路上引桥、黄岛侧接线工程和红岛连接线等,全长41.58公里,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车道,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桥梁宽35米,设计基准期100年。2010年12月22日上午,被业界称为“桥隧博物馆”的宜昌至万州I级电气化干线铁路即宜万铁路开通仪式在重庆举行,该铁路投资225.7亿,长377公里,桥梁、隧道占全线总长74%,每公里造价近6千万,
2、历时7年才建成,被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也被认为是中国造价最贵的铁路和修建最慢的铁路。通车后,武汉到重庆约需8个小时,比现在节省约10小时。【知识链接】关键词:历史上的交通问题(仅限高中课本)一大纲版1中国古代史(1)先秦: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身、车篷的装饰;夏朝的交通工具种类很多,有车、船、橇等;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2)秦汉:为了解决征南越的军粮运输问题,秦朝派史禄修灵渠;秦朝在北方修直道;秦朝还统一车轨。汉武帝时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3)隋唐: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联系;在北方修驰道,巩固了北部边联
3、。隋唐时在交通要道上开设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隋唐时海上丝路,从登州(山东烟台)和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隋唐时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称为“海上霸王”;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江西南昌)是著名的造船中心。(4)宋元:北宋时,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海船设有隔离舱,在局部撞坏时仍可抢修;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能制造载粮几万石的大型远洋海船。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5)明清: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表明,明朝造船水平十分高超。郑和下西洋时,最远可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中国近现代
4、史(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奔驰着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事业有所发展;民用航空和水上航运业缓慢发展。(2)社会主义中国:远距交通一般都选择铁路、高速公路或飞机;市内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地铁、出租车外,摩托或私人轿车的比例在增加;但目前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过渡时期建成的公路如三条入藏公路(康藏、青藏、新藏);铁路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卡车;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等。探索时期建成的铁路如兰新、包兰
5、铁路。“文革”时期建成的铁路如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新时期建成的铁路如大秦线、京九线。还应关注当今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3世界近现代史(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蒸汽轮船代替帆船;坐火车旅行日渐普遍。(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坐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或飞机出门旅行,在市内也坐电车出行。二新课程版1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一进程:北伐匈奴后,在北方“直道”(可跑马车的大道),加强北部边防。为了南征岭南,开凿灵渠(开凿灵渠的目的: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秦朝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比“直道”更窄小,秦五尺相当于今三尺即一米,能通
6、人畜,不能通马车)。2中国近现代史(1)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平民百姓外出,多以步行为主。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西北、西南和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技术进行改造的
7、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2)水运和航空: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
8、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世界历史(1)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研制成的
9、改良蒸汽机在工厂和交通中得到广泛使用,如富尔敦发明的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等。(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试题演练】1“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此词吟诵的是 A芍陂 B灵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2“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堙)谷千八百里”,此事发生于 A商鞅变法时期 B秦统一全国前夕 C秦始皇时期 D秦二世时期3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来华考察,在中国一书中,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
10、为“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新疆西亚一欧洲C成都大理一身毒一一西亚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4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与结果,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但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5右图为“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由怡和洋行承建,该铁路于1877年被中国政府购得后捣毁。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B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C清
11、政府推行“铁路国有”政策,维护中国铁路路权D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6“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于1956年为即将建成的某座大桥而题写的诗句。这座大桥是 A武汉长江大桥 B重庆长江大桥 C南京长江大桥D九江长江大桥7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8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
12、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C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9铁路是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它的发展和推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日干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
13、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问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典许,否则断难准行动。 沈葆桢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材料二 孙中山说:“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又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材料三 新中国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从1952年建成其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千米,新增
14、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铰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新建的集二铁路和湘桂铁路采睦段,为加强中蒙中越之间的国际往来创遣了有利条件。 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回答,清朝官员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和孙中山对待铁路问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4分)请根据材料说明他们的理由。(6分)(2)根据材料三回答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 (2分)对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6分)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答案要点及简析:1B 理解题中“湘漓
15、接,通汉壮”的意思即可。2C 派蒙恬在北方修直道,应是秦始皇时期。3A 识记课本中关于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4C 思考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5D 思考购回铁路又捣毁背后的违背历史潮流本质。6A 过渡时期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即武汉长江大桥。7B 火车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实质上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活。8C 思考18世纪中期修运河的主要目的。9答案要点:(1)态度:沈葆桢等持反对态度;孙中山持肯定、支持态度。(4分)沈葆桢的理由:铺设铁路会“站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威胁清朝统治。(3分)孙中山的理由:铁路建设有利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2)成就:建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总长6000多千米。(2分)作用: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铁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促进了工业发展,为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6分)说明问题:只有取得民族独立铁路才能获得真正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