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5132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试题2含解析2021031121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黑龙江哈尔滨一中阶段检测(新角度:魏源思想的深远影响)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据此可知,魏源的思想()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外交模式B.已抛弃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C.引导着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D.找到了抵抗外国侵略的正确途径2.2021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阶段性检测有学者在研究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时指出,在封建专制统治和顽固守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

2、“中体西用”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过渡性模式。据此可知,“中体西用”()A.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B.凝聚国民的社会共识C.强化了中国文化传承D.加快了社会政治变革3.2021安徽池州联考(社会情境:京师同文馆新课程的设置)京师同文馆在发展过程中设置了一些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外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进“西文”“西艺”“西政”作为教育内容,冲破了长达两千多年传统教育只讲“中学”的樊笼。这表明,京师同文馆新课程的设置()A.有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B.拉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C.摆脱了儒学教育的桎梏D.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4.2021湖北四地六校联考19世纪末,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点,如广

3、译西方书籍,译书的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求开辟译书阵地,加快译书速度,提高译书效益,在注重政教翻译的同时,开始顾及小说翻译等。出现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B.清末新政的推动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知识分子的觉醒5.2021三湘名校联考1895年春,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这表明,此时()A.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C.维新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6.2021广西北海

4、一模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言及农民每年的所得不到自己收获的一半,农民十分贫困。他认为,如果“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这表明孙中山()A.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B.已产生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C.主张遏制私人资本的膨胀D.时刻关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7.2021河南名校第三次联考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崇拜到对欧洲列强痛恨的理性批判的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爆发B.中国外交的失败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运动的发展8.2021浙江温州适应性考试20世纪20年代初,受胡适影响,

5、北大学生顾颉刚由辨伪书进而辨伪史,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冲击了人们确信无疑的古史系统,并形成史学研究的“古史辨派”。作为个例,这可以说明新文化运动()A.推动思想解放 B.促进青年民族觉悟高涨C.完全割裂了传统D.促成文化的全面转型9.2021江西名校第二次联考下面为20世纪20年代劳动界刊登的陈独秀等人发表的关于工人问题的文章。这反映出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裳,都全是人工做出来的。所以“劳工神圣”“资本家仗着金钱的势力,放出严厉的手段,来压制我们倘若不愿意,就该赶快起来和资本家奋斗!时候已不早,不要在那里徘徊观望了。快些大家来奋斗罢!”“实行

6、社会主义,是我们劳工的责任。”A.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B.用工人政党组织工人运动C.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D.号召走工农武装夺权道路10.2021吉林长春质监1939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英译本序言中指出:“抗战在武汉、广州失守后正向着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中国不利于日本的新的阶段发展,这个阶段就是敌我相持阶段。”这一论断()A.扭转了正面战场的颓势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阻止了日本的进攻势头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1.2021辽西联合体期中联考1979年3月,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但是我们决

7、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可见,对外开放的前提是()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B.切从国情和现实出发C.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大力批判传统经济模式12.2020辽宁沈阳第一次质量监测清末,华商各商会成立后基本上都把“兴商学”列入组织章程,通过创办商业学堂、商业报刊和宣讲所、阅报所等发展近代商业教育。这体现了()A.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B.商会是传统行会的延续C.政府保护华商的利益D.商战思想的传播与深化13.陈独秀认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钱玄同称,要“铲除阶级制度里的野蛮款式”,须驱除、淘汰“那些腐臭的旧文学”。这些

8、论述()A.把文学当成改造国民性的工具B.强调学术竞争应有自由的环境C.主张对旧派文人予以坚决打击D.认为白话文符合当时时代潮流14.2020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五四运动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对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做工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我们必须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此举意在()A.宣传苏俄革命B.消除文盲现象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15.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9、,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二、非选择题(第16题10分)16.2021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0分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折射了时代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洋务运动期间的保守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采用西方的机器还会导致风俗人心大变,如果“事事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摘编自尹晶晶、孙涛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科技观的解读材料二这三十年来,

10、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摘编自序(1923年)(1)据材料一,归纳保守派对西方科技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认识折射的时代特征。(5分)(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思想因素。(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北京海淀区期中检测鸦片战争前后,以

11、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阐明“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的思想。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B.已经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2.下图是1872年由江南制造总局编译出版的金石识别的书影,类似译书还有兵学、工艺、医学、交涉、图学、史志、商学等门类。由此推知()A.洋务实践推动西方文化在华传播B.译书活动受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深刻影响C.翻译西书旨在传播西方工业文明D.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奠定中国社会转型基础3.2021中原

12、名校质量考评据统计,在清末的普通学堂里,数、理、化、外语等课程占38.2%,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占34.7%。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21种理、工、农、医专业中,开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465种。这种课程设置()A.使教育摆脱了从属科举的地位 B.推动知识面狭窄状况的改变C.改变了私塾学堂传统授徒方式D.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4.2021广西玉林质量检测孙中山倡导的“五族共和”整合了立宪派五族建国和共和派民主革命的政治诉求,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核心话语。这说明“五族共和”()A.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B.摒弃了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C.推动光复国家

13、大业的实现D.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5.2021河南洛阳第一次模拟1919年后,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A.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6.2021广西四市质量检测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战。1920年以后,诸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团体也在论战中纷纷建立起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相继出版。这反映出(

14、)A.马克思主义在民间广泛传播B.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度提高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7.2021广东广州阶段训练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D.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8.1842年,魏源呕心沥血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但该书在中国问津者甚少,遭到冷遇。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各个阶层的日本人开始争相

15、借阅。后来,日本官方索性将海国图志正式翻印,一时之间,风靡全日本。这说明()A.中国无具有世界眼光的有识之士B.日本遭受的侵略程度重于中国C.清政府仍然自认为是“天朝上国”D.中日学习西方的社会基础不同9.2020西南四校联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政治制度时,最早提倡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直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C.反思了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问题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0.2020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是民国初某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

16、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中国西方专制独裁、野蛮民主、文明非理性、愚昧理性、开明迷信、死气沉沉科学、活跃虚弱、黑暗强壮、光明A.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B.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C.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D.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11.2020山西八校第一次联考1921年2月,蔡和森在致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主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这一论述反映了()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

17、思想分化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12.2020河北冀州中学期中检测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和发展、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续不断的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4分)13.2020四川南充第一次适应性考试,25分(新角度:史学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著名史书史记与汉书,基本上是私家修成。而魏晋南北朝

18、时期,官府除了有专门管理图书资料的机构与官吏外,还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至西晋时期,史学已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刘宋时设史学馆,史学与玄、儒、文并重而成为四学之一。尤其到了南朝时期,文史之学已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六朝时期,略有文采的世家大族子弟,大多留心于史书的著述,私家修史之风甚盛。魏晋南北朝几乎代代有史,国国有书有录,有的同一朝代或同一国家就有史书多部。此外还有每一朝代若干帝王的起居注,各朝法令、簿记等的汇编,各朝典章制度的记录,各种地方志、传记、谱牒等,有关佛教、道教的史料也纷纷涌现。摘编自高敏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等材料二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

19、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出现质的飞跃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是近代史学演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他激烈地批判旧史,其理论基础是国民意识和进化观念,宣告了从理论到方法迥然不同的新史学时代的到来。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近代史学因而出现第三次飞跃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主流。摘编自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1)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繁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近代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理由。(10分)14.2021湖北武汉起点检测,14分(家国情

20、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物主要事迹严复(18541921)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鲁迅(18811936)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学文。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钱学森(19112009)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21、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话题(整体或者局部),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4分。要求:话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 案1.C魏源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救亡图存提供了新思路,启迪人们冲开闭关锁国的牢笼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表现出强烈的自强精神,对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着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C项正确。魏源的“三大主义”并未改变中国传统的外交模式,A项排除。魏源只是突破了传统夷夏观念的束缚,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魏源的思想并未成功抵御外国侵略,D项排除。2.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

22、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减轻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从而有利于人们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顽固派对“中体西用”思想持怀疑态度,因此“社会共识”表述有误,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体西用”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影响,可排除C项。“中体西用”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可排除D项。3.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进“西文”“西艺”“西政”作为教育内容,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军事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A项正确。京师同文馆新课程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不能据此得出新课程的设置拉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京师同文馆对

23、儒学教育的突破,“摆脱了”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学习西学,没有反映学习的结果,实现中西会通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D项。4.A19世纪末,中国译书重点由应用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逐渐由器物过渡到制度,维新变法运动直接推动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故选A项。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而非19世纪末,排除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排除D项。5.C康有为等人的上书内容在社会上广为传抄,说明维新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选C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维新

24、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项;D项中“社会共识”言过其实,排除。6.A由材料“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可知,孙中山认为给农民分配土地可以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这表明孙中山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孙中山的思想;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在“时刻关注”。7.B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洲列强痛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看清了西方国家的面目,逐渐由推崇西方文明到理性看待西方文明,B项符合题意。8.A材料中顾颉刚受胡适影响,“由辨伪书进而辨伪史”,从而形成史学研究的“古史辨派”,这说

25、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青年民族觉悟高涨,故B项错误;辨伪史并非与传统完全割裂,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颉刚形成对古史认识的新观点,体现不出促成文化的全面转型,故D项错误。9.C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等人阐明了工人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号召工人起来反抗资本家,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是工人的历史使命,这说明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10.D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与时代发展关系的理解。由“抗战向着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中国不利于日本的新的阶段发展

26、”可知,这一论断说明抗日战争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和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D项正确。在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颓势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扭转,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论述没有涉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日军对华的军事进攻未被阻止,排除C项。11.A根据材料“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判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是对外开放的前提,故A项正确;“从国情和现实出发”这一说法本身符合事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市场和货币关系等方面是值得借鉴的,不能片面抵制,排除C项;传统经济模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12.D由材料可知,华商各商

27、会致力于“兴商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和推广商业知识,这些做法有利于破除传统的轻商、抑商观念,是商战思想传播和深化的反映,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商人群体,A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商会与传统行会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华商的态度,排除C项。13.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钱玄同认为文学可以成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进而促进思想与政治的变革,故A项正确。14.C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实行的扫盲教育提倡劳动,并且涉及反帝斗争,其目的是对工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工人的政治意识,故C项正确。15.B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

28、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阐述了农民问题的地位,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还未形成,排除D项。16.【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立国之道在人心不在技艺”“中国数千年来一代拓一代之版章”“采用西方的机器还会导致风俗人心大变”“而失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等信息,从学习西方科技的非必要性和危害性等角度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

29、,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概述。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和材料二中“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等信息对比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西方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认识:断定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会加剧社会动荡,危及统治。(任答1点给2分)政治特征: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危机出现;(1分)经济特征:自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或出现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1分)思想特征:新旧思想并存或向西方学习。(

30、1分)(2)变化:从忽视到重视;从“奇技淫巧”到“无上尊严”。(任答1点得2分)思想因素:维新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西方思想的进一步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倡导。(3分)1.A根据“历史进化思想”“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可知,晚清知识分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说明其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故选A项;鸦片战争前后还没有形成“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以传统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阐释历史的发展,体现不出其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排除C、D两项。2.A本题体现了洋务运动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根据

31、材料“1872年”“译书”等可知,此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进行西方著作的翻译活动有助于西方文化在华传播,故A项正确;救亡图存运动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翻译西书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学堂教育中,数、理、化、外语等实用性课程和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所占比例很大,且开设了多种西方自然科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状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课程设置情况,并未提及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也不涉及传统授徒方式的改变,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涉

32、及对中学的态度,不能推出课程设置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D项。4.A由材料“孙中山倡导的五族共和整合了立宪派五族建国和共和派民主革命的政治诉求”可知,“五族共和”糅合了近代立宪派和共和派的主张,是社会变革的产物,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知“五族共和”是否摒弃了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从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创造者的角度解释劳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肯定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认识到了劳工力量的伟大,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工人的政治

33、地位,排除B项;材料现象只能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劳工的力量,并不能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6.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中,出现了专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会、团体,这推动了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故选C项。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故D项错误。7.B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可知,毛泽东所指的“民主革命”应为无产阶级领

34、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旨在强调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8.D本题考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作为一本介绍西方情况的书籍,在中国遇冷,在日本却受到追捧,这体现了中日两国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也就奠定了两国后来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不同社会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魏源、林则徐等都具有世界眼光,所以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不仅是清政府存在的问题,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9.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材料可知,王韬提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废除原有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和突破,体现了其对

35、中国近代化问题的反思,故C项正确。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是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并未直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故B项错误;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未受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10.D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一些学者对中西方的认识较为偏激,这推动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中西文化的认识较为偏激,因此A项排除;材料时间是民国初年,此时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11.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蔡和森批判的是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相悖的思想派别,这体

36、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酝酿时期的理论思考和选择,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A项错误,排除;由材料得不出B项结论;材料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混乱,D项排除。12.D根据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和发展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这为红色政权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斗争以及军阀的混战为红色政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故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D项正确。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专门撰写史书的官吏与机构”“六朝时期私家修史之风甚盛”得出官、私修史并存;根据材料一

37、中“至西晋时期,史学已经脱离经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得出史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根据材料一中“几乎代代有史有关佛教、道教的史料也纷纷涌现”得出史书著作数量多,史料丰富,形式多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局势的发展、世家大族的发展、造纸术和史学的进步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首先结合材料二明确中国近代史学出现三次质的飞跃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史学研究成果所体现的价值等方面对三次质的飞跃分别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官、私修史并存;史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史学著作数量多,史料丰富,形式多样。(6分)原因: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统

38、治者宣扬自身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需要;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形成重视门第、炫耀家族的社会风气;受造纸技术进步的影响;受史记汉书等史书的影响;佛教、道教的传播。(任答四点得9分)(2)理由第一次:鸦片战争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冲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樊篱、启迪人们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次: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撰写新史学,以西方进化论为思想武器,以培养国民意识为目标,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从而把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层面。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前途堪

39、忧。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史学研究与革命前途联系起来,从而把中国史学引上了科学研究的正轨。(10分)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第一步,根据题目要求,获取和解读表中信息,自拟话题,如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第二步,结合材料中所给人物的资料进行分析说明,指出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事迹,概括其影响。第三步,总结说明,充分肯定先进中国人的责任担当。【答案】示例话题: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3分)说明: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西方著作,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民国初年,面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祖国建设的呼唤,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与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发,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9分)总之,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担当。(2分)其他话题参考: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防建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