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71KB ,
资源ID:24439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43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原创] 《语言规范与创新》第四专题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原创] 《语言规范与创新》第四专题教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江苏 李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 同义词有两类,一类是不论从哪方面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表达中可以换用,如“气力”和“力气”、“演讲”和“讲演”,可称为等义词;另一类大体相同,但在意义和用法上又有一些细微差别,如“坚决”和“坚定”、“思念”和“怀念”,所以也叫近义词。我们一般所说的同义词就是指的这类同义词。同义词在语言运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精确严密。如“亲热”、“亲密”、“亲切”都有“感情好,关系密切”这个意思,但又有细微差别。用于对人的态度上说“亲热”,如“母子俩呀寸步不离,别提多亲热啦!”;用于人与人

2、之间的往来上说“亲密”,如“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户十分亲密。”;用于表示内心流露的诚挚的感情上说“亲切”,如“生活在海外的华侨,看到五星红旗,就像见到祖国,见到亲人一样亲切。” 文句生动活泼。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此句中,“骄傲”和“自豪”是同义词的交叉运用,有强调的作用。如果都用“骄傲”或“自豪”,语言就显得呆板、平淡了。语体风格鲜明。请看下面三个例子:惊悉先生不幸病逝,谨表沉痛的哀悼和亲切的慰问。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全国震悼。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例中的“获悉”和“得到”、“逝世”和“去世”、“噩耗”和“消息”是同义词,两相比较

3、,前者是书面语,显得庄重、严肃,后者是口语,显得通俗、亲切。可使语气委婉。为了某种表达目的、效果,从而适应交际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色彩的同义词,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如把“落后”说成“后进”,把“顽固”说成“固执”等。可使语势增强。如: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最后说说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多是为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密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者为了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而不断创造出来的。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掌握充分的材料,做到“求同”、“辨异”,即找出同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辨异

4、的思路可取“意义、用法、色彩”三方面,共有七法。一辨词义轻重。比如“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盼望” 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二辨范围大小。比如“事件事变事故”,范围由大到小。这一组词都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活动;“事件”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引人注意的特殊事情,范围大;而“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政治性事件,范围小;“事故”又是带有意外的不幸因素的一种事情,它的范围更小。三辨感情色彩。比如“成果结果后果”,“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义,是中性词。四辨语体色彩。比

5、如:“母亲妈妈”,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经常在书面上使用,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经常在口语中使用。五辨具体概括。比如:“河流河”“书籍书”,前者表示集体的、概括的事物,后者表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六辨侧重方面。比如:“抵挡抵抗抵御”,都有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力量的意思。但“抵挡”着重于阻挡、挡住,是比较被动的行动;“抵抗”着重于反抗、抗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抵御”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七辨搭配对象。比如“交流交换”,但“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如“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

6、小的词,如“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八辨词性和语法功能。比如“发达发展”,”发达”是形容词,不可带宾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发达”;可以修饰名词,“(他有着)发达的头脑”;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如“该地区经济很发达”“发达的经济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发展”是动词,可以带宾语,如“发展生产”;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努力发展”;在句中可以作谓语,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又如“突然猛然”,“突然”是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如“非常突然”;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如“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来得太突然了”。“猛然”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猛然一个急刹车,大家

7、都摔倒了”。(摘自“无锡语言文字网”)虚词运用的八大误区山东阳谷实验中学 何传跃虚词的正确使用在高考试题中每年都出现,或单独设为一道题,或与实词考查合为一道题,题型一般为虚词使用正误判断或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的形式。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考查中涉及到连词、介词、代词、副词、助词。考生出现的错误要么不明关系,要么位置颠倒,要么弄错词义,要么搭配不当现在就虚词使用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以资备考复习。一、指代不明代词使用往往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一是在说话或引述他人的话语时,人称代词转换出现错误或指代不确定;一是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出现错误。例1 当其他乘客都走下了飞机后,我才看到李

8、强陪着一个头发胡子很长的人最后走下来,他手里提着一个箱子。例2 在农村时,我和张华住在李大伯家里。当时,我高兴地对张华说:“那里就是我的家啊!”解析 例1“他”是指“李强”还是指“头发胡子很长的人”,属于指代不确定,造成句子表达不明确。例2从句子中“当时”看,所说内容应是当时的情况,所以指示代词“那里”误用,应该改为“这里”,才能与句子表达一致。二、滥用介词滥用介词有如下现象,一种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一种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例3 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例4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解析 例

9、3“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做句子的主语。例4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裕禄这个名字”。三、位置不当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使用不恰当,也造成虚词误用。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二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三是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例5 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例6 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联系,而且在一

10、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例7 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最后决定。解析 例5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例6从两个分句来看,主语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应该放在“偶然性”后面。例7“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类院校”之前,导致了位置不当,应该把“至于”放在后一件事“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之前。四、重复多余虚词使用应该切合语境,如果不合语境而多用虚词,往往会造成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常见病例有:多用而造成语意重复,成为多余;不可用处而用造

11、成多余,破坏句子结构。例8 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例9 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解析 例8“应邀”就包含着被动意思,再加上“被”就造成重复多余。例9“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此句前后不构成上述关系,加上之后多余并且造成语病,可删去“从而”。五、脱漏残缺滥用或多用虚词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同样,当用处却没有用,也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如助词脱漏、必要关联词语残缺等。例10 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12、,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解析 例10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前句用了关联词“不仅”,而后一分句却没有接应的关联词语,致使句子出现毛病,应在后一分句前加上“也”来照应“不仅”。六、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毛病。例11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解析 例11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还是”搭配,组成“无论还是,都”的固定结构。该句将“无论”与“和”搭配,出现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七、不明词义虚词虽然不象实词那样意义实在确定,但是却有一个用法上的意义。再者,有些副词或介词由动词软化而来,所以

13、在选择和判断虚词使用时必须明辨虚词的词义,才能更好地做出判定。例12 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解析 例12“向”做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而例句中“向”后面跟的是动作的对象,而不是动作的方向,应改为“同、跟”等表示引进动作对象的介词。八、不辨关系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常常依靠虚词来表明或强化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虚词。例13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 例13“进而”是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前一个分句行动基

14、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例句中,后一分句“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只是前一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所以使用不恰当,应改为“从而”。 (来源:考试高考语文版)高考熟语使用题干扰角度解密邱怀祝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

15、的一项,2004年多为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但是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熟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的简单叠加组合。如惯用语从意义上来说,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而成语的含义则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熟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例1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

16、97年高考题)例2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例3 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2004年高考辽宁卷)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17、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例3中的“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用在句中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导致褒贬失当。很多的时候,熟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文不加点”(2004年高考北京卷),“别无长物”(2004年高考浙江卷)等。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熟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

18、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等等。如果对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例4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例5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2004年高考福建卷)例4 中的“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例5中的“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句中用来形容十四岁以上的“大学生”,显然不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

19、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 “蓬荜生辉”(2001年),“偃旗息鼓”(2002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鳞次栉比”(2004年高考湖北卷)。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熟语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熟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如:例6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

20、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熟语的使用特别是成语的使用更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例7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例8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

21、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例9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例10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2004年高考辽宁卷)例7 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8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

22、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而例8中的“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例9 中“如数家珍”义为“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例10中的“七手八脚”表示多而杂乱。“我”是一个人,谈不上“多而杂乱”。这是把“七手八脚”和“手忙脚乱”混用。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熟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含有一定

23、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熟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熟语。否则,熟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例11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例1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2004年高考福建卷)例11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

24、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例12中的“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也说金迷纸醉。用在句中明显贬词褒用。高考考过这样的熟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弹冠相庆”“磨洋工”(2004年广东卷)等。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

25、发生误判。如:例13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例14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例15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2004年高考江苏卷)

26、例14 中“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例15中的“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也形容人聪明伶俐。句中用的是第一个义项,是完全正确的。类似的熟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短小精悍”(2004年广东卷)等。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

27、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如:例16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2004年广西等地卷)。-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