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指南考试大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标提示(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 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2、,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改革后期出现混乱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恢复部门管理
3、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
4、体,思维激活想一想1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请简要评析之。提示:新经济政策是
5、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提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5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
6、化。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提示: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6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是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7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说:“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
7、理方法所代替。”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8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8、。观点术语填一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勃列日涅夫
9、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农业,后者侧重于工业;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互动探究微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史料品读 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
10、什么问题。(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提示:(1)史料一体现了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史料二反映了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史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2)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深度思考要点 1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
11、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要点 2 简述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提示:(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
12、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要点 3 苏联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及原因提示:(1)不同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2)原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13、苏联的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时期,有较为深厚的基础。要点 4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提示:(1)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影响:a政治上:
14、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b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跟进题组1(2016武汉调研)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解析】材料
15、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 两项是斯大林模式,C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 A。【答案】A2(2016吉林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
16、流动。苏联对农民严格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主要目的选 A。当时反革命已被镇压,故 B 项不正确。“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 C 项不正确。D 项不是主要目的。【答案】A微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品读 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提示:(1)史料一中赫鲁晓夫盲目扩大玉米种植,反映了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试验。史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尤其是军事工业,严重影响人民
17、生活水平的提高。(2)有一定道理。掘墓人:因为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把斯大林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守墓人:因为他的改革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深度思考要点 1 多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提示:(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
18、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点 2 如何评价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提示:(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
19、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导致苏联的解体,但我们不能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正确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跟进题组3赫鲁晓夫的孙女赫鲁晓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其
20、祖父不应成为一个罪人,甚至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 20 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其他三件为 1917 年十月革命,1945 年战胜纳粹德国,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赫鲁晓娃观点的历史依据是()A赫鲁晓夫最早破除个人迷信B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C赫鲁晓夫导演了古巴导弹危机D赫鲁晓夫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赫鲁晓娃肯定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做法,认为其是“20 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主要是因为秘密报告最早破除个人迷信,促进了改革的进程。【答案】A4(2016南京模拟)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
21、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但后期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答案】C学科充电名家评史【观点】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应当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它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重工
22、业过重(其中 80%又与军工产业有关)、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成了影响经济正常发展、阻碍改善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苏联工业化的利弊。作者认为:(1)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理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苏联工业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他的理由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学科素养题型突破数据表格型选择题【理论阐述】1题型特点:以大量统计
23、数据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呈现。2考查能力: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做出综合性判断,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考查内容:考查某一阶段(时期)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原因、表现、特征及趋势。【典题例证】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思路引领 第一步:
24、识读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信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第二步:析选项A余粮收集制是 19191920 年实行的,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B表格材料中时间 19201924 年以及表格中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粮食税以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正确C实物配给制是分配制度,与农民税款的变化无关排除D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模式”时期,与表格时间不符 排除【方法点拨】(1)解答思路:明确题干主题和问题。分析表格反映的历史现象。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信息。(2)解题方法或原则:重视表头和出处,明确图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多角度联系,把图表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定位。注意表格中的数
25、据纵横变化,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品味经典1(2015新课标全国卷)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19301931 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答案】A2(2015天津卷)美国有一位企业
26、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选 A。【答案】A3(2015山东卷)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解析】19291938 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
27、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强,B、D 两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 项错误。故答案为 A 项。【答案】A4(2015江苏卷)“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苏联于 20 世纪 50
28、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 28 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 项正确。【答案】B5(2015广东卷)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B国营企业的经济自主权扩大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 A 正确;私营企业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现的现象,故 C 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
29、现的现象,故B 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 D 错误。【答案】A61928 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解析】定时空:1928 年,苏联。关键信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苏维埃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可见斯大林指出的是当时苏联农业生产关系,为满足苏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原料等的需求,1928 年,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
30、7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定时空:1928 年,苏联。关键信息:依据时间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形成时期苏联的社会状况。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答案】D8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
31、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明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关键信息:“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等信息说明该领导人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答案】A9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 1922 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定时空:1922 年,苏俄。关键信息: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 1922年颁布的,属于粮食税之后对农业的进一步改革。【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