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1 ,大小:2.88MB ,
资源ID:24365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36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ppt

1、考向指南考试大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

2、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思维激活想一想1朱子语录:“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宋朝是如何实现“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提示:实现: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2宋濂在元史中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据此,

3、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3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怎样的特点?提示:唐朝在中央官制上实行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4伏尔泰认为: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科举制度为何会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提

4、示:科举制具有许多优点。从方式看,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从标准看,择优录用。欧洲启蒙思想家正在描绘“政治蓝图”,希望借鉴科举制形式通过公平竞争让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观点术语填一填 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

5、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互动探究微考点一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史料品读 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上述三则史料反映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1)史料一反映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6、,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史料二体现了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加强皇权。史料三反映了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2)核心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深度思考要点1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提示:(1)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须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审议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2)影响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分割

7、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要点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提示:(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治,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跟进题组1(2016临沂模拟)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中外朝制度 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二府三

8、司制 元朝的一省制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政治机构实行互相牵制。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故正确。【答案】C2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宰相由仅于门下省议事,到迁至中书省

9、,再到分列五房,说明对相权的制约,故C表述错误;对相权进行分割,不能说明职能趋于合一,D表述错误;整则材料未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兴衰,故A表述有误,选B。【答案】B微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史料品读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提示:(1)史料一反映了汉代实行察举制来选拔人才。史料二体现了九品中正制重家世门第的特点。史料三反映了唐代通过科举考试方式获取功名的人才选拔制度。(2)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

10、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深度思考要点1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提示:(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要点2 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提示:(1)积极作用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1、。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政局稳定。(2)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跟进题组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异同。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

12、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答案】A4(2016济南调研)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无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科举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有效途径【解析】材料说明是否得中科举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学的标准,因而选D;且材料是说“假如”,并没有说孔夫子一定不能中科举,因而没有否定它,故A不正确;B说法错,因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而科举在隋朝出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因而C不对。【答案】D微考点三 中国古代

13、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史料品读试一试(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史料,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趋势?对此谈谈你的认识。提示:(1)史料一说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史料二反映了宋代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史料三说明元代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疆域辽阔。(2)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深度思考要点1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提示:(1)制度演变西周的分封制到秦代的郡县制到汉代郡国并行制到元朝行省制。(2)特点演变过

14、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3)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管理。要点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提示:(1)君主专制制度:相权不断削弱,

15、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3)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文化考试与品行考察的结合。跟进题组5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答案】B6(2016南京模拟)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

16、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答案】A学科充电名家评史【观点】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

17、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1)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英国在 19 世纪中期规定政

18、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选拔,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科素养史学拓展官中之獬豸:监察制度【理论阐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

19、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典题例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

20、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掌规谏讽

21、谕,备顾问应对”。“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书选举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谏议监察制度。解析 第(1)问,可以从权力监督的时间长短、形式和制度建设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从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是实行三省六部制,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建立了谏诤制度,从第三段可以看出是实行科举制。第(3)问,评价注意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辩证论述,注意点

22、出其为专制服务这一特点。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2)举措: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谏诤制度;推行科举制度。(3)古代谏议监察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抑制其不法行为(或努力保障政治清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是没有民主意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品味经典1(2015新课标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

23、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2(2015新课标全国卷)汉宣帝

24、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答案】A3(2015北京卷)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

25、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答案】A4(2015安徽卷)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

26、析】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 C 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 A 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 D 项错误。【答案】C5(2015福建卷)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解析】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

27、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答案】B6(2015四川卷)“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材料并未体现三

28、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答案】C7(2015天津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朝议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不正确。【答案】D8(2015山东卷)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

29、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解析】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是为了避免其得到友人、宗族的支持而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故 B 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使其远离宗族,但不足以瓦解宗法体系,A 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起不到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的作用,C 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D 项错误。【答案】B9(2015海南卷)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

30、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解析】谣谶是古代一些方士、政客等为了一定目的所编造的话,也指迷信的人对事后应验而流传的话。因此,谣谶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历史预见性,D项正确。【答案】D1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明考点:唐代科举制。抓关键: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答案】C11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定时空:宋代。抓关键:“为扭转这一局面”即采取加强中央控制和管理地方的措施。【答案】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