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119 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B【解析】采用排除法,吃西餐显然不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而是有钱人的时尚,A 项错误;西餐代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冲击和影响,但不能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排除 D 项;C
2、 项不合材料要求和历史事实。故选 B。21912 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D清朝提倡儒释道三教融合C【解析】“职赞共和”指的是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共和国家,学佛门“祝发”、代文士“修容”等字眼反映的是剪辨,故选 C。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十分浓郁,然而就是这些奉西学为救国良方、世间真理的人却有许多干着纳妾等封建守旧的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A符合人性,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而对自己要求很低B个人隐私,
3、他人无权干涉C人的思想演变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D历史人物的思想进步总会带有瑕疵的C【解析】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分析,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要向西方学习,但进步的知识分子仍未跳出守旧思想的束缚,所以说人的思想演变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 C 项。4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推断不准确的是()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
4、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A【解析】由“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可使家业兴隆;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等可知:A 项“明显转变”带有片面性,符合题意。B、C、D 三项表述均比较客观,故排除。5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村子里,已婚 117 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 31 人,占 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5、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部分人仍然保留传统习俗,这说明了旧习俗的根深蒂固,所以 A 正确。B、C 明显错误;D 错在时间上,此时已经是 1930 年,不能说是辛亥革命(1912 年)的影响有限。61924 年 3 月,湖南省长赵恒惕发出限制男女同校的训令,理由是“于陶冶青年学子性灵大有妨碍”,不过“省立第一男师范”仍有 22 名女旁听生听课。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认识到男女同校致伤风败俗B军阀混战致人民对政府极为不满C男女分校有利于青年性格的陶冶D大革命兴起使社会风气更为开放D【解析】材料重点在“仍”这个词,说明:在训令颁布前,已经出现男女同校现象,训令颁布后,在男校仍有女生听课
6、。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想解放,风气大开。国民大革命兴起后,尤其是青年学生思想更为开放。D 对。7下列关于某地青年择偶标准变化统计(百分比)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婚姻观念中的政治化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D【解析】1992 年以后中国逐渐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不属于计划经济时代,A 错。19771986 年人们更注重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B 错;统计表中没有涉及经济因素,C 错;随着时间推移,婚姻观念中政治因素逐步减少,文凭和知识的比重在上升,故选
7、D。8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A【解析】“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 A 项正确;B、D 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 项“马车及木船”,材料体现不出来。9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
8、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A【解析】材料中“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可得出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座位不分男女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产生巨大冲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故选 A。101946 年,由大连沙河口工厂制造的蒸汽机车在哈尔滨被命名为“毛泽东号”,其后动力多次升级,1977 年 2 月,改为东风 4 型内燃机车,2010 年,改为电力机车,2014 年,结束了 68 年货运的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任务。“毛泽东号”()A命名与庆祝东北解放有关B运行始终与个人崇拜有关C改为客运说明列车货运功能消失D见证了我国重工业的
9、发展历程D【解析】1946 年的时候,东北还没有解放,要等到 1949 年初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故 A 项错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开始于 1966 发起的“文革”,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毛泽东号”结束货运历史,开启了客运功能,不能表明列车货运功能的消失,故 C 项错误;我国从 1953 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此后日益完善,材料中火车机车的不断升级换代反映了这个时间段内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故 D 项正确。11“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
10、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B【解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可知选 B。121882 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 24 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A中国已经使用无线电报B电报主要用于普通百姓事宜C电报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D中国通讯事业发展迅速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A 错误,因为无线电报出现于 20 世纪初;B、D 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而 C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所以 C 符合题意。13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
11、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的办报理念是()A中体西用B变法维新C排满革命D民主科学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从题干中的“民族”“革命”“民生”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刊物,选 C。A 是洋务派的理念,B 是维新派的理念,D 是激进派的主张。14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 000 分,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
12、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C【解析】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故 A 错,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 1873 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故 B 错,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其销量最多时也仅 17 000 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故 D 错,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 4 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故选 C。15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
13、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A控制政府B制造舆论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B【解析】“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与控制政府、推广科技和刊登广告无关,B 项符合题意。16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该目录反映了建国初期()一、新 中 国 人 民 电 影 事 业 的 初 创 时 期(1949.101952)(一)创建新中国的国营电影事业(二)过渡时期的私营电影A多种所有制电影并存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D国
14、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A【解 析】根 据 题 干 图 片 关 键 信 息“19491952”“国营电影”“私营电影”可知 A项符合题意;C、D 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 项表述题干图片无从看出,属于无关项。17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为适应这种需要,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媒介是()A电视、互联网B电报、电话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A【解析】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答案选 A。B
15、、C、D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了。1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D【解析】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所以 A、B 两项错误。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 D。二、非选择题(
16、共 2 小题,46 分)19(26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
17、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它又是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
18、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 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
19、表的政治含义。(4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13 分)(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9 分)【参考答案】(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2)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剃发”“蓄发”“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20、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3)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20(20 分)阅读下列材料: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序号历史材料 1公元前 1 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 5 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2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
21、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 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 3公元 6 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今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5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619 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7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
22、城市流行。20 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 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820 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请回答: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 3 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必须写出“材料序号”和“主题”;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主题鲜明,所选材料紧扣主题;(2)合理引用
23、史实,论述完整;(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620 分)二等:(1)主题较明确,所选材料能证明主题;(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1015 分)三等:(1)主题不清晰,所选材料不太符合主题;(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陷;(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09 分)(另:没按要求写出“材料序号”和“主题”的,酌情扣 24 分。)示例:材料序号:5、6、8、9 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 论述:19 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的生活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注:结合材料 5、6、8分阶段论述亦可。)其他主题举例,仅供参考:(1)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1、2、3、4、7)(2)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3、4、5、7)(3)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