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340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读1.厘清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课 标 解读2梳理中华苏维埃政权、“三三制”政权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制度自信。时空坐标 必备知识 素养奠基 NO.1教材梳理 素养启迪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1)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 年 1 月

2、1 日。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内容:以、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共和制度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制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政府的政党政治(1)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君主专制(2)过程 1912 年

3、 8 月国民党成立后,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3)结果 国民党发动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二次革命3国民党时期的“训政”背景1928 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

4、权,托付给总揽执行 内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_ 国民大会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4.国民党时期的“宪政”时间1948 年 内容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宪政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

5、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宪法大纲(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_的尝试。人民革命政权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内容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_选举产生参议会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1)在解放区设置。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

6、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行政区(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国家。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1949 年 9 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确立: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954(3)性质:是以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4)作用 保证国家的一

7、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人民人民代表大会(5)挫折:1957 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6)完善: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国共产党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内容 各民主党派是,与中

8、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参政党执政党内容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_”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互相监督完善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确立: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_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

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特色(2)发展 2019 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当家作主(3)特点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

10、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依法治国(4)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长治久安 “一、二、三”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漫画“刀大杀人多”这是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一幅漫画,其反映了

11、什么?提示:反映了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用血腥手段来排除异己,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军政、训政、宪政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训政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训政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将中华民国最终建设为民主的国家,即“宪政”的阶段。宪政的本质是限政,即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何,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1)“革命根据地”,

12、指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2)“敌后抗日根据地”,指 1937 年到 1945 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

13、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 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NO.2主题一 主题二 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情境探究

14、1获取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由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组成)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提取材料一信息,并据此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提示: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2论证观点 辛亥革命的政治智慧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

15、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有学者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论述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是对辛亥革命政权和平转移方式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革命过程中,双方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与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权,从而避免社会动荡,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素养形成 全面认识中华

16、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2内容(1)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三权分立: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4)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3影响(1)在政治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2)在思想上,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4)文化上,利用集会、结社、

17、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党团和报刊大量涌现,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5)在对外上,强调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4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准确认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1条件(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3)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2影响(1)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拐点。(2)它在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

18、洗礼,并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3)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保证,最终名存实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材料一 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

19、1941 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 592 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和意义。提示: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2论证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材料二,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提示: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素养形成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

21、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学业达标素养评价 NO.31 2 3 4 5 6 1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 2 3 4

22、5 6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 A 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制度,所以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 B 项;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 年宪法,排除 C 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 D 项。1 2 3 4 5 6 21928 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与宪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相同 D它的实质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 2 3 4 5 6 D 由所学知识可知,国

23、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A、B 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民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训政”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选 D项。1 2 3 4 5 6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

24、 2 3 4 5 6 C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 1924 年,结束于 1927 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于 1931 年通过,故 A 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与民主革命纲领不符,故 B 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素,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 C 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人从莫斯科回国,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还较大,故 D 项错误。1 2 3 4 5 6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

25、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 2 3 4 5 6 D 新政协是 1949 年 9 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 D 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 A 项;B 项的标志是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2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项的标志是 1949 年 10 月 1日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 2 3 4 5 6 5中共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中共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也更加令人振奋。“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A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量变 B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质变 C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量的积累 D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 1 2 3 4 5 6 D 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上,“建设”与“建成”这一

27、字之变意味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D 项符合题意。1 2 3 4 5 6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1 2 3 4 5 6 材料二 1928 年 10 月 3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28、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 2 3 4 5 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1 2 3 4 5 6 解析 第(1)问,“异”主要从两者的内容入手作答;“同”主要从权力运作特点以及作用等角度入手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这一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2 3 4 5 6 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点击右图进入 课 后 素 养 评 价 谢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