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7 ,大小:1.21MB ,
资源ID:243227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32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6.21《项脊轩志》(人教大纲版必修3).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6.21《项脊轩志》(人教大纲版必修3).ppt

1、【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6单元21项脊轩志第六单元二十一 项脊轩志名句品读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俗谚4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6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8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9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10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1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12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谚语13慈母的

2、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14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15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16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经典美文赏读 二十一 项脊轩志 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第一家,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但仕途并不顺利,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此读书讲道20余年,学生常

3、数百人,世称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写作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但由于作者涉猎不广,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

4、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文体浅说记、表、书、志“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迁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志”,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表、书、志是古代的四种常见文体,都属于古代与

5、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这个文学流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3古代对年龄的称谓襁褓: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总角:78岁;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及笄:女子15岁;束发:男子15岁;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50岁;花甲:60岁;

6、古稀:70岁;耋:7080岁;耄:8090岁;期颐:100岁。4关于书斋的命名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作者自号项脊生,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项脊,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从文中“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可看出。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错字音(1)渗漉(shn)(l)(2)垣墙(yun)(3)栏楯(shn)(4)迨(di)(5)爨(cun)(6)庖(po)(7)栖(q)(8)偃仰(yn)(9)老妪(y)(10)先妣(b)(11)呱呱而泣()(12)阖门(h)(

7、13)扃牖(jin)(yu)(14)枇杷(p)(p)二、一词多义(1)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后来日过午已昏已经学不可以已停止(2)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属,归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返回视死如归回家(3)顾 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是(4)稍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稍出近之逐渐(5)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内外多置小门设置沛公则置车骑放弃置若罔闻搁置(6)比比去,以手阖门及,等到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在天愿作比翼鸟并列,紧挨朋比为奸勾结(7)过日过午已昏偏过大母过余看望从轩前过经过(8)先

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前先妣抚之甚厚去世的(9)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所”与“手植”组成名词性词组,“是的”(10)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其制稍异于前与相比室西连于中闺和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对于(11)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先妣抚之甚厚代词,她他日汝当用之它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助词,不译儿之成,则可待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2)宁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虽鸡狗不得宁焉安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13)若 久不见若影你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领下文,像那三、

9、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里的住持(2)大类女郞古义:非常,很今义:与“小”相对(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4)大母过余古义:拜访,探望今义:经过,路过(5)何竟日默默在此古义:从头到尾今义:竟然(6)比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7)长号不自禁古义:大哭今义:乐器中的一种(8)轩凡四遭火古义:总共今义:凡是,平凡(9)吾妻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四、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下,朝下)(2)又北向(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朝着,向着)(3)使不上漏(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从上)(4)前辟四窗(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前面)(5)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

10、活用为状语,在里里外外)(6)东犬西吠(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7)乳二世(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8)室西连于中闺(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在西)(9)欲食乎(名词活用为动词,吃)(10)执此以朝(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朝)(11)其制稍异于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所不同)(1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亲手,亲自)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用虚词“也”表判断语气)妪,先大母婢也(用虚词“也”表判断语气)轩东故尝为厨(用动词“为”表判断)(2)省略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省略介词宾语,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前辟四窗省略主语,(阁子)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省略介词,垣

11、墙(于)周庭冥然兀坐省略主语,(我)冥然兀坐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介词,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3)被动句轩凡四遭火(由动词“遭”直接表示被动)(4)倒装句又北向(正常顺序应该是:又向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正常顺序应该是: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鸡栖于厅(正常顺序应该是:鸡于厅栖)室西连于中闺(正常顺序应该是:室西于中闺连)其制稍异于前(正常顺序应该是:其制于前稍异)文本解读探究 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二、理清结构项脊轩志 环境前:百年老屋后:幽静、美好 喜人事变迁诸父异爨母

12、亲及祖母往事闭门苦读遭火未焚悲补叙丧妻前后前:问古事,学书喜后:枇杷树亭亭如盖悲三、探究重点1线索是贯串材料的主线,关于本文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理解,你能作出哪些理解?分析: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每当回忆起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作者或悲或喜的感情潮水就会放纵奔流,轩与情熔为一炉,相伴而行。以项脊轩为线索。项脊轩是本文感情所依托的具体事物,没有“轩”,也就引不出与“轩”有关的思想感情,一切的材料是围绕着“轩”展开的。以时间为线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在人和事的叙述中抒发了感情。2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分析:本文描写的许多看似平常的景物,如兰、竹、小鸟、清风、明月等

13、,在作者随意的点染下,组合得那样和谐,犹如一幅优美的淡墨画,透露出清新高雅的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作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乐情,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感情的表达含蓄蕴藉,委婉动人。3课文第三段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有关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

14、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4后记部分的写作时间与正文相隔了多年,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分析: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5作者笔下的小屋与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在本文中,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个明线将人、事、情都贯串起来,通过对项脊轩

15、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的。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家道的衰败。第三,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四、创新思维问题:简陋的环境对读书关系重大吗?课文观点:余居于此,

16、多可喜,亦多可悲。发散角度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人而言,物质的简陋与否不是生活的重要内涵。发散角度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心中怀着对理想坚定追求的信念,虽身在陋室,也不以为怀。五、拓展延伸自有科举以来,读书人面对功名,孜孜以求,以致文章不再写真生活,叙真性情,本篇却做到了,试从这个角度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思路点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文本。“另”在何处?写真生活,叙真性情。中国人的文章做到韩愈时,便总结为“载道”一说,这时读书人仿佛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不写文章便罢,一写就非得板着脸孔,正经得不得了。仿佛文人生就一种特神圣的

17、使命:世道人心全靠几个读书人来收拾了。旧时一般文学家饱受着经史的毒害,自以为自文王周公孔子等所递传下来的,不绝如缕的那个“大道”都在他们的肩上抗承着,而再由他们放出旋乾转坤的手段,使之坠绪重续,更能千秋万古传下去,他们的责任是非常的重大的!所以他们在平时固已是行必法乎先王,言必称乎尧舜了;便是动起笔来,也不外乎是些个“载道之文”“名山之作”的。即或偶尔高兴作着自传的文字,也无非套着一个假面具,说几句迂腐的话。凡有关于闲情逸致的,决不肯赤裸裸地把它写上去,因为一写上去,就要与他们所谓的“先王”,所谓“大道”有背,说不定还要受到同辈的排斥,得到一句“非吾徒也”的骂词呢!技法归纳1结构形散神聚本文所

18、记琐事繁多,人物纷杂,作者围绕对亲人的绵绵思念这个核心,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将所取材料交互编织。尽管没有一人一事作主干贯通全篇,却没有琐碎的感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巧妙地以一个“然”字为转折,很自然地从对项脊轩修葺经过及环境和景色的描写转入下文对“喜”“悲”诸事的描写记述。把人物的行为、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串联起来,形散神聚,条理自然。2语言简朴精炼描摹事物明白如画,活灵活观。人物语言尤其出色,奶妈之言、祖母之言、妻子转述诸小妹之言都是形神毕肖,栩栩如生。3情意抒发真切作者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19、,托付于对亲人生前一些平凡小事的回忆之中,真切地再现出祖母、母亲及妻子在世时的音容举止和她们与作者的亲密关系,抒发了他失去亲人的痛楚哀伤。文末,由枇杷树之“亭亭如盖”触发失去爱侣的伤感,托物寄情,言近旨远,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挚。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经典美文赏读 我家的两代女人 吴继传说来惭愧,我至今不知道我奶奶姓甚名谁,只知道村里人都叫她“占富奶奶”、“占富太婆”,“占富”是我爷爷的名讳,家里的旧农具、旧家具上都写着这两个字。解放后,户籍册上、选民证上肯定有过我奶奶的姓名,但这些东西从未引起过我的注意,使我成了一个不知奶奶姓名的不孝子孙。奶奶是一个童养媳,五六岁就进了我们家。据她自己

20、说,她的脚也是在我们家缠的。奶奶的脚可以称得上“三寸金莲”,样子极像尖尖的三角粽子,走路的时候似乎只有脚后跟着地,一步一顿,一步一颤,十分费力。然而,这双连走路也困难的小脚,竟然支撑起了一个家。奶奶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小的就是我父亲。那个我该叫姑姑的女孩,十五六岁就出了嫁,没到30岁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而当我父亲12岁那年,我爷爷便抛下了孤儿寡母和医病欠下的一屁股债,与世长辞,那年奶奶44岁。12岁的儿子,不过是个嫩竹扁担,挑不了什么斤两。因为是童养媳,奶奶和娘家早就没了往来,她只得咬着牙靠自己独立支撑这个家。晴天,她迈着尖尖的小脚上山下田,什么活都干;雨天,她也没有歇着,靠尖尖的小脚给人

21、家舂米,弄点小钱买油盐火柴。奶奶的嘴有点歪,那是在一次舂米中,人从踏碓上跌了下来,而人踏的踏板正往上弹,击中了她的下巴造成的。这双小脚支撑了整整六年,儿子也终于长到了18岁。然而,由于营养不良,儿子长得并不壮实,不是务农的料,奶奶只好迈着小脚东托人,西求情,总算让村里的镬厂师傅带儿子做了学徒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直到儿子26岁娶了媳妇,奶奶才卸下了肩上的担子,只在家做些烧柴煮饭带小孩的家务。我是独子,理所当然地成了奶奶的掌上明珠。夏天,出门乘凉,奶奶必定叫上我;睡觉了还不停地为我打扇。冬天,她就抱着我在火炉边上烤火,嘴里哼着老掉牙的催眠曲,直到我烘暖了睡着了,才抱我到楼上去睡。记得我10岁那

22、年暑假,不知怎么心血来潮,吵着要和邻居的几位阿哥上山砍柴,经过软磨硬吵,母亲只好同意了。第一天上山,顺利地把不足10斤的青柴挑到了门前过道里,奶奶见了又是高兴又是心疼,心肝宝贝叫个不停,双手不住地揉我那从未挑过东西的双肩。谁知第二天上山,锋利的砍柴刀在我的左膝下狠狠地啃了一口(现在还留着2厘米长的疤),血流不止,慌得同去的两位阿哥不知所措,急忙轮换着把我背回家。母亲心急如焚,一面用香油煎了两个鸡蛋,让我快快吃下,说是可以止血;一面又找来消炎粉敷在伤口上。此时,奶奶噙着眼泪站在一边干着急,帮不上忙。到了晚上,虽然天气十分闷热,奶奶却没有出去乘凉,而是早早地来到我床上,一手为我打扇,一手轻轻地在我

23、伤口周围抚摸,一声又一声地问疼不疼。我看到奶奶脸上汗水和着泪水,不住地往下流,可她却顾不得去抹一把。她的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着,似在责怪我母亲不应该答应我上山砍柴,又似在自责昨天不该夸我太多。其实,我知道奶奶不愿看到我上山砍柴,在她眼里,她的孙子应当是一个读书人,长大了应当做大事。在我似懂非懂的时候,她给我哼得最多的儿歌就是“小官人,读书郎,骑白马,坐朝堂”,在我5岁那年,也正是奶奶的极力撺掇,我父亲才把我送进了学堂。奶奶是在1959年87岁时谢世的。据隔壁的小婶婶告诉我,那天晚上,奶奶一直在大呼我的名字,在等我来到她的身边。而当时,家中只有奶奶一个人,她是带着遗憾孙儿不在她身边离开人间的。俗谚云

24、:“讨来媳妇像婆婆。”但母亲与奶奶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母亲没有尖尖的小脚,这正是奶奶对新媳妇最不满意的地方。其实母亲也曾缠过脚,为此吃过不少苦头,缠了大约两个月以后,双脚溃烂化脓,烂了起来,加上时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外婆才解掉了母亲脚上血肉模糊的裹脚布,所以母亲的脚不是尖尖的金莲,也不是自由成长的大脚板,而是一双留有缠脚折磨伤痕的半拉子脚。17岁嫁到我家时,父亲已做了师父,由于技术好,薪水不低,按理母亲可以不再做农活了。但母亲十分要强,仍然像她婆婆那样,上山下田,拼命劳作。母亲虽是一双半拉子脚,但颇有力气。至今村里的老人还在讲我父母的一则故事:有一年夏天,父亲趁在家歇夏,与几个村民去盛兆坞挑

25、石灰(我们那里有往稻田施石灰的习惯),说好了要母亲到枫桥去接担。结果,由于母亲到山上割草,把这事给忘了。等母亲记起这件事,连忙下山,来不及到家中挑一双竹篮,径直上路了。父亲在枫桥镇上没见母亲的身影,心中很不高兴,骂骂咧咧地又走了六七里路,上了杜家岭顶才遇上母亲,便责怪了母亲几句,母亲不由得火了,劈手夺过父亲肩上的担子,抬腿就走,一路不停地挑到了家中。父亲空着双手一路小跑,还跟不上母亲半拉子脚的步伐。村民们每每向我讲述这个故事,言语中透着对我母亲的钦佩和赞美。母亲十分爱我,却从不宠我。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午后,一字不识的母亲不知为什么竟走进学堂找我。当时,我正在写毛笔字。说来让人汗颜,我的

26、字写得很差(至今仍无长进),用村人的评价,就是“像蟹爬”一样。那天又把砚盘中的墨水洒到了练字的纸上,一塌糊涂。活该倒霉,母亲一见到这张大纸,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拔腿就逃,母亲迈开半拉子脚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老屋晒场,大概觉得追不上了,她拾起地上的半块青砖狠命地向我砸来,青砖在地上弹了一下,击中了我的脚后跟。我见母亲真的发了狠,便不敢再逃,呆呆地站在晒场中央。母亲慢慢地向我走来,她没有再打我,只是流着眼泪说了一句:“你太不争气了!看来,吴家要出个读书人,难啊!”说完,她又把我送进了学堂。母亲41岁那年生下我妹妹后不久,便患了病,也曾到杭州大医院住院治过几个月,花了五六百元钱,仍不见好转,只好

27、让仅读了半年初中的二姐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我12岁那年,小学毕业考取了学勉中学(当时称诸暨二中),这给病中的母亲以莫大的安慰。在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那几天,母亲脸上总挂着笑容,尽管有气无力地躺在藤椅里,只要有人经过,她总要说一句:“伢考上中学了。”那语气分明透着矜夸和自豪。然而,病魔却不管我母亲的心情,在我上初一的那年冬天,就扼杀了我母亲的生命。这一年母亲只有43岁。我家的两代女人,是我家的功臣。而她们病故时我还不谙世事,对她们的印象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模糊。然而,已向花甲靠近的我,每当忆起她们,心头总有一种沉重的歉疚,那就是我这一辈子离她们的企盼和期望太远,太远!【赏读指要】文章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自家两代女人的身世与家里的日常生活琐事,这些琐事,在平常人眼里,都是平淡无奇,见惯不惊的。然而,在年近花甲的作者的记忆里,却是那么分明,那么淳厚,那么不可忘怀,为什么?因为亲情。“女人”这个名词的内涵就是“承受”,尤其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她们多年如一日地承受着来自精神与身体上的压迫,但是,这些从来没有消湮过她们作为女人的责任与义务。她们生育儿女,她们用瘦弱的双肩,甚至如“奶奶”那样的“三寸金莲”和母亲那样的半拉子脚,为儿女、丈夫支撑起一个家,支撑起一片属于家人的幸福天空,直到生命的尽头。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