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纲版】课堂新导航配套课件高二语文上册第3单元12泪珠与珍珠十二 泪珠与珍珠名句品读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经典美文赏读 十二 泪珠与珍珠 基础知识梳理 文本预习必知 文本解读探
2、究 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文本预习必知 作家作品琦君(1918),原名潘希真,女,浙江永嘉人。30年代末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年赴台湾。主要散文集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等。写作背景琦君创作丰富,其内容主要表现怀乡忆旧、生活感触、海外游踪等主题。其中以回忆童年在大陆的生活点滴、亲人故旧的言谈笑貌最为生动真挚,饶有兴味。流露在其中的思乡怀旧、别离伤逝的淡淡哀愁,令人慨叹惋惜,在其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洋溢着温柔敦厚的情怀和淡雅素朴的意境。泪珠与珍珠作于1988年,写对求学年代诗一般的回忆,对师长挚友的深沉的怀念。知识链接1琦君谈创作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
3、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又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思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蚌中之宝珍珠璀璨晶莹、玲珑剔透的珍珠,原产在自然生长的蚌类体内。紧贴蚌壳有一层薄膜,称为外套膜,能分泌出一种珍珠质。当蚌壳和外套膜之间偶然侵入泥沙、寄生物等“异物”后,它们会和外套膜上皮细胞的一部分同时陷入结缔组织。由于上皮细胞的作用,形成珠囊,包
4、围异物,并不断分泌珍珠质,于是形成了珍珠。人工培育珍珠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人为地往蚌贝里移植“异物”,促使它多产珍珠。我国淡水水域里栖息着上百种蚌类,可以用作淡水育珠蚌的只有三角蚌、褶纹冠蚌、背鱼无齿蚌和圆背天齿蚌等几种。人们在适当的季节,取出河蚌外套膜的外表皮,剪成正方形的小片,作为“异物”插入育珠蚌的体内,养育23年,便能采收珍珠。人们发现珍珠的色泽与水中所含不同金属元素有关。如含锰多的水中,珍珠色泽会呈现出粉红色、白色;含铜和银多的水域中,珍珠会呈现出黄色;含钠和锌多的则为肉色、粉红色等。我国还研究培育出价值更高的“象形珠”和“夜明珠”。夜明珠能在黑暗里和夜间发出奇妙的磷光和荧光!基础知识
5、梳理 一、易错字音(1)颔首(hn)(2)牡蛎(l)(3)芸芸众生(yn)(4)自诩(x)(5)祈祷(q)(6)荒芜(w)二、多音字(1)泌m分泌B泌阳 (2)横hn横亘hn蛮横三、词语释义(1)颔首:点头。(2)虔诚:恭敬而有诚意。(3)郁结:积聚不得发泄。(4)冥顽:昏庸顽钝。(5)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6)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平常的人。四、词语辨析(1)从而进而“从而”,连词,表示因果和目的的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例:自私使得一些人变得鼠目寸光,从而不能摆正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而做出有损他人与集体利益的事情。(2)启示启事“
6、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事”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公开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应用文体的一种。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许多启示。他今天早晨发现墙上贴了一份招领启事。(3)体会体验体味“体会”体验领会。“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味”仔细体会。例: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体会群众的思想感情。作家要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在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苦乐。(4)境界境地“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特指诗文、图画或思想、道德的意境。“境地”指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例:服装设计如果只是纯粹怀旧,难免陷入“矫情”的尴尬境地。因此,怀旧的最高境界,是让怀旧之物重
7、新焕发出新的 力,并找到其实用之处。(5)何尝何曾“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我何尝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文本解读探究 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本文通过大量的诗文典故及现实例子,形象而辩证地阐述了苦难使心灵更加温厚的哲理,启迪我们要正确看待和面对苦难,把它看成是使我们心灵变得仁慈、宽厚的一剂良药。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1题目是“泪珠与珍珠”,泪珠和珍珠之间有什么关联?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分析:书中写到的眼泪有: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分为三个层次来写:
8、一己之泪、思乡之泪、人类之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同时,作者运用比喻,将“泪珠”比做“珍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极其珍贵。另外,作者借助阿拉伯故事将两者联系起来,缝合非常巧妙。2全文多次出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它们的作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分析:第一次是引入话题,虽然喜欢却不理解。第二次再次提起,贯穿全文,表现了战胜苦难、忧患与磨难的韧性。第三次与开头照应,呼应全文,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应感恩于这个世界,让自己更完善。从结构上说,这句话起着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几十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
9、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的眼睛更清澈,使我们的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饱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3课文开始的几处引文的含义是什么?这几处引文之间的层次是什么关系?分析:马区夫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谢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国文老师的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实越
10、好。白居易:“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杜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关系:递进关系,层层深入。4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610段中,作者又写了在自身生活中感受过什么样的“泪水”?又悟到了什么?分析:(1)丈夫与亲人相见欲哭无泪的痛苦。(2)“我”对儿子、母亲对“我”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睛。从自己对儿子的情感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情感。这对人生又有了更高一层的领悟。所以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3)从牡蛎造珠这件
11、事情中,感悟到:“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是牡蛎为了生存而落下的艰辛之泪。5从文章的前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那么为什么文章还要写观音流泪和基督徒涕泪交流的情景呢?分析:“观音流泪”是因为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愿为天下苍生幸福平安而流泪。这是一种爱之真切的泪,是一种神圣的、幸福的泪。基督徒是为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流下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水。是一种感恩之心的激动的泪水。在这里泪水已远远超过了人间个人亲情,是一种普天之爱,至高无上的泪水。同时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达到了最高境界,主题也随之升华了。四、创新思维问题:泪
12、珠与珍珠中,“泪珠”和“珍珠”在哪里融合到一起?课文观点:在课文第10段融合到一起,因为在此段中,可找出句子的主干“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在奋斗历程中落下的艰辛之泪就像珍珠。发散角度1: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颗泪珠犹如珍珠一样珍贵。发散角度2:在本文文眼“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处融合在一起。经历了无数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后的人生,心会变得愈益清明,愈益温厚,人生的这种境界,不就是人生的一颗最亮的珍珠吗?五、拓展延伸李商隐锦瑟中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泪珠与珍珠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人生的路上,你一定也有过
13、多次流泪的经历,哪一次最令你感动?请把它背后的晶莹剔透的故事讲出来吧,相信那也是一颗亮晶晶的珍珠。【思路点拨】在生活中,人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都会留下滴滴泪珠,不要以为流泪就是脆弱,举起双手,把孤独握成幸福,把失败握成执著,把眼泪化作珍珠!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泪水,是脆弱时真情的流露,是感动时情感的喷发,一滴滴眼泪串成珍珠,每一颗都有一个晶莹剔透的故事!技法归纳1用诗文名句连缀文章。本文几乎每个片段都以名句、名画为核心,作为抒情的依托,这些名句,如珍珠般熠熠生辉,全文犹如一串珍珠,品位高雅。文章前四段围绕四处引文展开,写到探亲之泪,又引用“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4、“男儿有泪不轻弹”,写到母亲的泪,引用“他爸爸”的话“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话语如同名言。关于天使的眼泪,又有两处引文,美丽的想像,优美的诗句,平添了一种意象和色调。篇末介绍一张名画,勾画耶稣的形象,又渲染了一种宗教的气氛。2层层铺垫、递进,深沉含蓄地抒情。作者写台胞探亲的眼泪,抒思乡之情,预先作了层层铺垫。运用四处引文,从奥尔珂德的两句话到杜甫深刻沉痛的诗句,一步步与年老思乡之情串联起来。当初以少女的情怀不能体会老年的感情,现在自己成了古稀老人(1988年写作此文时,作者70岁),回味杜甫的诗句,就不胜感慨。由台胞探亲的眼泪到母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眼
15、泪,再写到观音的眼泪,感情一步步神圣化,泪珠也一步比一步显得更加圣洁。作者的抒情深沉含蓄。她借泪珠来抒发思乡之情,抒发母爱之情,抒发慈悲之情,她愿祖国统一,愿后代成才,愿人类文明幸福,这些心愿都表达得很含蓄、很深沉。高考真题演练 知能优化训练 经典美文赏读 你见过那棵树吗?罗伯特凯弗 范本华译关于那棵树,最初是我的邻居加根太太告诉我的。那天,我坐在后院欣赏着十月的暮色,加根太太过来问我:“你见过那棵树吗?”她接着说:“就是那边下去拐角的一棵,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好多车路过都停下来看,你该去看看才是。”我对她说我会去看的,可转眼我就把这事全忘了。三天后,我在街上跑步,脑子里牵挂着几件恼人的小事
16、,昏昏沉沉的。忽然,一片耀眼的橘红色跃入眼帘,一时间,我还以为是谁家的房子着火了呢,但我马上就想到了加根太太说的那棵树。我朝那棵树走去时,不由渐渐地放慢脚步。这棵树的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株不大不小的枫树。但加根太太说得不错,它的颜色确实奇特。整棵树就像画家手中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树底部的枝丫是鲜艳的梅红色,树的中部则燃烧着明快的鹅黄色和橘红色,再往上,到了树梢,枝条又缓缓地过渡成绛红色。在这火样的色彩中,流淌着浅绿的叶子汇成的小溪,深绿的叶子则斑驳点缀其间,竟似至今未曾受过一点秋天的侵袭。这棵枫树集各种颜色于一身,它张开宽大的枝丫,历数着四季轮回,容纳着五湖四海,俨然是一个缤纷的地球。
17、深浅错落的绿叶,昭示着南半球的春夏,灿黄的叶子和光秃秃的枝丫勾勒出北半球的秋冬。整个星球就围绕这一时空的交集点和谐运转。我慢慢走近这棵枫树,就像虔诚的朝圣者缓缓步向神殿。我发现靠近树梢的地方有几根光秃秃的枝丫,上面黑乎乎的小枝像鹰爪一般伸向天空。这些枯枝上落下的叶子一片猩红,像地毯似的铺在树干周围。我不禁为这棵树无所不包的美惊叹不已。这时,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有关星星的那段评论。他在自然一书中写道:倘若星座一千年才出现一次,那么,星座的出现是一桩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可正因为星座每夜都挂在天上,人们才很少去看上一眼。对于眼前这棵树,我也有同感。这棵树此时的华美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所以它
18、对于我们就相当珍贵。可我竟差一点错过了。有一次,当著名诗人埃米莉迪金森的父亲偶然看见马萨诸塞州上空一道炫目的北极光时,他立刻跑到教堂鸣钟以告知所有市民。现在,对这棵树,我也产生了这种传颂它的冲动。我愿成为秋天忠诚的信使,让田园乡村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了解它的奇妙。可我没有教堂的大钟,也没有快马,但我会在回家路上每遇见一位邻居,就去问他那个加根太太曾问过我的极其简单又极其重要的问题:“你见过那棵树吗?”【赏读指要】文章浓墨重彩写枫树无所不包之美。进而联想到“星座之美”“北极光之美”,暗示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充溢着美,美无处不在。文中的“我”就因“牵挂着几件恼人的小事”而差点错过欣赏枫树之美的机会,而埃默森关于星星的评论更是有感而发。由此可见能否享受自然之美,关键在于是否培育起欣赏美的心境,是否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你见过那棵树吗?”是一个虽然简单却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别忘了发现、享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让生命多一份从容与雅致,而不是深陷世俗名利的浪潮。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