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四 选修模块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五年考情分析试题来源考查主题材料出处设问视角命题分析2019年全国卷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说明、概况、作用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的史学著作。2019年全国卷日本明治维新(日)坂本太郎日本史作用、原因、意义类2019年全国卷康有为设计的制度局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原因、特点类2018年全国卷汉武帝年号制改革(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比较、意义类2018年全国卷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内容、影响类(2)从考查内容看,全是中国史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
2、领域。(3)从问题设计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2018年全国卷湖南地方治安改革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原因、比较类2017年全国卷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作用(意义)类2017年全国卷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2017年全国卷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隋书特点类、作用(意义)类2016年全国卷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类(4)从设问视角看,多采 用 比 较 类、原 因类、内 容 类、作 用类,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试题与选
3、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至今仅涉及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一道题2016年全国卷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比较类、特点类、评价类、影响类2016年全国卷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 思 勉 魏晋 南 北 朝史内容类、意义类2015年全国卷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年全国卷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考点一 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表现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
4、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教育: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各国变法春秋:a管仲在齐国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b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战国:a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b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
5、”;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评价(1)积极性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
6、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概况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侵略南方;经济上,满足
7、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3.作用(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2)“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3)直接: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
8、石进行变法。2概况(1)富国之法。目的:改变积贫局面。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目的:改变积弱局面。措施:保马法、保甲法、将兵法、军器监。(3)取士之法。目的:培养变法人才。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作用。积贫局面的改革: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革:a节省了军费开支。b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教训。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
9、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考点四 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需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3评价(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3)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
10、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4)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考点五 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生活西化。(4)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11、。(5)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3评价(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考点六 戊戌变法1背景(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发展了维新思想。(5)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
12、支持。2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3)高潮:百日维新。3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3)军事: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2)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影响(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3、的迅速到来。从历史原因、比较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典例1(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
14、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从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分析。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明治维新的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由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得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由材料“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得出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
15、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规律总结改革的原因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
16、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从改革的比较、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典例2(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
17、)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得出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问,根据“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得出方便纪年;根据“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得出长期使用,影响深远;根据“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得出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根据“诸王国各以诸侯王
18、之年纪事”“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年号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规律总结关于古今历史改革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古今中外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例如:(1)富国强兵手段
19、:商鞅变法(或王安石变法等),使秦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思想解放形式:戊戌变法(或欧洲宗教改革)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生产关系调整:王安石变法,为解决“三冗”“两积”而调整封建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4)社会转变杠杆:俄国1861年改革(或日本明治维新等),通过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5)自强御侮选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面对民族危机和内外交困而进行,以求达到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从改革的特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典例3(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
20、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1、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第(2)问,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2、。(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典例4(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
23、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
24、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
25、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
26、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
27、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体现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从评价及改革成败的因素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典例5(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28、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解析:第(1)问,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
29、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并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
30、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知识提升 多角度对比理解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1)条件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2)目的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性质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
31、革。(4)内容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移风易俗。(5)对文明发展的作用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典例6(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
32、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
33、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规律总结1评价
34、改革的标准(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来判断;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
35、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