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31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2届语文高考复习课件(新课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精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一、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

2、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如“畔”与“叛”。声母相同,如“无”和“亡”。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

3、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

4、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

5、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

6、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词义的扩大

8、。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

9、,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

10、”,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

11、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四、偏义复词所谓偏

12、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13、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代入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祈天永命之要”(2

14、010全国卷)中,“祈”解释为“恳求”,语意贯通,可能此解释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那就要再进行深入地探究。技巧点拨 2.联想迁移法高考题目尽管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援不至,遂没焉”(2010全国卷)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的“遂”;“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2010全国卷)与“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杖剑谒太祖于临濠”(2010全国新课标卷)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中

15、的“杖”。此外,像2010年全国卷中考查的“寻”“会”就更是教材中常见的。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及再遇阵没”(2010全国卷)中,“及”解释为“趁着”,而过秦论中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解释为“等到”。还如“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趣”解释为“归顺”,而兰亭集序中有“虽趣舍万殊”,“趣”解释为“趋向,取向”。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常常是重点、难点所在,更是考查热点所在,最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它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3语境推断法被考

16、查的文言实词是语言链条中的一个“元素”,考生可以把它看作是任一代码,借助语境的“语言流”来推断这一代码应该具有的意义。如果这一意义能使“语言流”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把推断的意义与选项中的解释进行对照,然后就可以作出判断。当然,考生也不能完全抛开词语本身的意义去作推断,而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该词的义项与推断的意义结合起来判断。如“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的“徇”有“巡行示众、带兵攻取或占领、顺从”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擢总管”和“皆克之”可推知,这里应是“带兵攻取或占领”的引申义“掠夺”。4词性推断法文言文中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

17、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挟三百金之富阳贾”(2010福建卷)中,“贾”,前面是名词“富阳”,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常活用为动词,此处“贾”应为动词“买卖”,解释成“商人”不对。5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一句,“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忠”与“贤”意思相近,“用”与“以”也应意思相近。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卷),“法”与“顺”词性相近,“法”释为“效仿”显然是正确的。总之,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里的实词题,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多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