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2 ,大小:2.32MB ,
资源ID:24311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31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 .PPT

1、板块三 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与独立探索中崛起的中国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特征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特征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体系化和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欧共体、北美自

2、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科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一、政治: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衰落,美苏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

3、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3)影响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状态,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

4、体,两极格局瓦解。(2)当今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纠错练1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存在着内在联系(2019莱芜模拟)马歇尔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有利于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解析:根

5、据材料“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可知,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导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是美、苏两国,故D项错误。答案:A点拨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纠错练2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整体走向缓和,但局部冲突增多(2019梅州模拟)冷战结束后,一些批评家对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态度由指责转为赞扬,称赞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这是因为当时()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大国对抗的危险已消失C安

6、理会的作用增强 D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解析: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如大国强权、恐怖主义等,这些因素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导致军事冲突升级的现象出现,故D项正确;冷战结束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和安理会的作用增强,客观上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D点拨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走向缓和,但局部冲突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两极格局被打破,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另一方面,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

7、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二、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继续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趋势1苏联的经济改革(1)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概况过程内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工业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勃列日涅夫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重点发展重工业军事力量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停滞;未冲破苏联模式束缚戈尔巴乔夫改革 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

8、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9、3)影响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2)表现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诞生,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

10、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5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3)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

11、机,威胁人类生存。纠错练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模式的突破(2019济南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的措施使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但赫鲁晓夫强调这一措施并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说明其改革并未

12、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项正确。答案:B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确定了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纠错练4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2019广州模拟)自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关贸总协定对此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说明()A美国挑起了各国的经济矛盾 B关贸总协定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C

13、关贸总协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D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解析:材料反映出当美国与日本、西欧之间发生贸易纠纷时,关贸总协定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B项错误。A、D两项材料未体现。答案:C点拨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世界贸易,利用它向外扩张经济,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14、(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考向一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1(2019全国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

15、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答案:B2(2017全国卷)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对苏联的影响。由漫画中“

16、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及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令西方反苏势力惊讶,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从漫画信息可判断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B、C三项时间上与之不符,排除。答案:D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

17、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2)美国对外政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表现为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猜押1 美苏冷战(2019广州模拟)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

18、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解析:题干反映的主要是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实施情况,这实际上是美国冷战的重要表现,加剧了美苏冷战,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的世界的货币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答案:D猜押2 对两极格局特点的正确认识(2019湛江调研)据统计,

19、19381953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印刷了301次,共4280万册,被译成了67种语言,印数最多的是俄文版。这一现象是()A史学繁荣的标志 B政治体制的产物C国际斗争的需要 D社会主义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影响力的扩展。材料中介绍苏联党史的著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大规模印刷,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苏联影响力在扩展,其政治经济体制被更多国家和民众所了解和接受,故答案为B项,C项错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不能称其为史学繁荣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扩大,不能说“社会主义的胜利”,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 多极化趋

20、势的出现与发展1(2018全国卷)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全国

21、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

22、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欧洲一体化的特点(1)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3)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4)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5)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2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急速扩张:2007年欧盟迅速扩大到27个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入欧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问题随之增加。(2)欧盟盟主:德法无疑是欧盟的火车头,在欧盟的发展问题上,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

23、,但是,也存在谁是盟主的争夺。(3)美国因素:过去,美国出于联合欧洲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对欧洲一体化建设采取支持、默许的态度。随着欧盟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美国日益强烈地感到欧洲一体化建设对美国形成挑战的压力,这促使它从过去的支持、默许演变为阻挠、制约。3从国家利益与实力角度认识国际格局的变化(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3)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4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

24、的必然趋势(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抵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猜押1 对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2019遵义模拟)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战后美

25、国和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C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D联邦德国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可知,联邦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主动调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打破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外交限制,这体现了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外交政策转向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故A项正确。答案:A猜押2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影响(2019毕节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

26、明,基辛格认为()A美国失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走向尾声C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解析:从材料“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可知,在基辛格的认识中,美国仍是大国,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五极世界理论,可知基辛格认为未来两极格局将不复存在,故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还不能完全地融入世界,故C项错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2019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

27、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A2(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

28、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答案:A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项目主要表现国家干预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

29、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于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节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企业调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猜押1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019郑州模拟)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依据材料,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制定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雅达利也制定了19551

3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答案:D猜押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曲折发展(2019汕头模拟)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解析:“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体现80年代后政府减少福利支出,故选A项;减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强保障,排除B项;“由国家

32、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体现政府的责任,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扩大职能,排除D项。答案:A考向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2019全国卷)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苏联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

33、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答案:A2(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

34、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猜押1 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的认识(2019肇庆模拟)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

35、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A是对苏联体制的维护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解析:“还处于落后状态”体现了当时苏联农业的落后,符合实际,故选B项;材料提出了集体农庄的弊端,排除A项;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是他的秘密报告,排除C项;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从列宁时代就开始了,排除D项。答案:B猜押2 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认识(2019贵阳模拟)“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

36、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勃列日涅夫,故选C项;斯大林不是通过宫廷政变取得权力的,排除A项;赫鲁晓夫不是通过宫廷政变取得权力的,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不是通过宫廷政变取得权力的,排除D项。答案:C(十一)自拟论题论证型大题第一步:定主题。围绕材料信息,提炼历史主题,明确论证方向。第二步:拟论题(观点)。要求紧扣主题,明

37、确提出自己的论题(观点),切不可论题(观点)模糊,甚至没有。第三步:论证。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设问中对史实选取范围的要求。第四步:总结。这一步需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以“综上”“因此”等具有总结性的字眼结尾;二是总结时力争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典例】(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

38、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导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自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试答 (1)对材料

39、理解出现失误,不能准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2)对史实的选取失当,不能充分论证观点。(3)没有结论,不能首尾呼应。答案:示例一:见解:与传统史书相比,作者在认识历史中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角度。我赞成这一角度。理由:作者在传统人文进程基础上,增加了自然进程这一认识历史的新角度。这一做法是有深厚历史背景与史学渊源的。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古希腊山多地少、临近大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就对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史学家书写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也有悠久历史。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就阐明了政体选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颇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

40、色彩。总而言之,作者在书中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角度,丰富了历史认识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与书写历史。示例二: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苏联在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41、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人文进程中应加上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示例三: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

42、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全新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材料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

43、世界变平了。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新视角材料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现行教材的阐述明显不同。新思维作者以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为划分依据,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这是全球化1.0版本。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拥有多少人力、马车、风力和后来的蒸汽机,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第二个时代是从1800年到2000年,这是全球化2.0版本。中间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带来了一定的萧条,从蒸汽船、铁路再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主要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

44、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第三个时代是2000年到现在,这是全球化3.0版本。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平坦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时代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个人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欧美发动,那么新阶段的全球化则向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敞开了大门。对点演练1(2019洛阳模拟)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A区

45、域分工的不断发展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解析:全球化下的区域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不同,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做佣人、保姆不能构成移民浪潮,故B项错误;材料中20世纪晚期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做佣人,体现了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非科技资本的流动,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9潍坊模拟)自2006至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从12%上升到23%,贸易总额比重从11%上升到16%,对外投资比重从7%上升到12%。据此可知金砖国家()A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B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进程C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D促使世界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解析:据材料“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从12%上升到23%”,可知金砖国家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的作用,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金砖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变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依所学,目前经济全球化中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