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 君主与丞相君权与相权之争 针对训练1:(2011年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唐代科举制不再注重门第出身,更不是专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故A错。科举制按照才干学识进行选拔,与九品中正制截然不同,不是其翻版,故B错。唐代科举制非但没有缩小人才选拔范围,反而扩大了,故C错。但从唐书的记载来看,毕竟士族子弟仍然占绝大多数,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虽有但人数较少,因此,唐代科举制虽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仍不完善。
2、备选题(2011年泉州质检)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 B C D 【解析】A。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内容。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等科,正确;明经或进士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考生要熟记文本,正确;在三试的时候,两科考生都要对时务策,以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
3、。无论从考试内容的数量还是难度上看,进士科比明经科都要难,错。故选A。针对训练2:(2011年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和庶民阶层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因此培植了平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关注。而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必然会积极维护这一给他们带来切身利益、并且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制度。因此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选C。郡县制和行省制都使得地方听命于中央管理,但对于民众政治兴趣的培植并无多大贡献。察
4、举制选拔人才的数量非常有限,且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任人唯亲等弊端,激发不了庶民阶层对政治的兴趣,故而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A、B、D均错。备选题(2011年南平质检)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解析】D。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任免官僚,因此官职基本世袭。唐以后的科举制按才干学识选拔官员,相对公平。此处的“选举”并非今天意义上的选举,而是指公平选拔。正确答案为D。针对训练3:(2011年佛山质检)学者钱穆指出:(唐代
5、)“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D。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唐代皇帝的命令经中书省发出后,要由门下省审核,直到最后由尚书省执行。因此“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唐朝皇权明显受到三省的影响,因此可以判断D正确。备选题(2011年汕头一模)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任命一些官员,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A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 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
6、的雏形 【解析】B。皇帝未经三省同意任命的官员被人瞧不起,反映了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设计下,皇权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受三省制约的。故选B。A、C虽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没有关系。D项比较容易排除。针对训练4:(节选自2011年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内容(局部)的比照: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 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
7、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由于国运渐衰,咸丰时为筹公饷,大开捐例,社会上约有30%50%的生员(秀才)资 格 靠 捐 纳 而 得。到 光 绪 时 期,捐 官 更 为 便宜。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实权官员递呈请废科举折称:“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随后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
8、所反映的实质。(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并分析科举制废除对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影响。(3)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完善公务员考选制度谈谈你的建议。参考答案:(1)差异: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2)原因:科举制公平性受到捐官的破坏;清政府实权派为救亡图存要求废除科举制(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严重,科举制不能选拔真才实学)。影响:冲击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加速封建王朝统治的灭亡。推进近 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
9、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如谈到新式学堂、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也可)(3)建议: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查;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备选题(原创)阅读材料:(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钱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1951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钱穆先生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论证钱穆先生持
10、此观点的可能的原因。(2)由隋朝至晚清,科举制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背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结合材料,请谈谈科举制在当代社会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做法和原则?参考答案:(1)态度:科举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缺点和弊端,应该随时变通,更不能因此而废除。原因:政治: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升了官僚队伍素质,促进了社会公正公平,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但培养忠顺奴仆,强化了专制皇权。文化:科举制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文化繁荣。但后来固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扼杀了创造性;轻视科技,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也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播。(2)趋势:由繁荣到衰败直到被废除。实质问题
11、:封建制度由繁荣走向衰败。(3)可供借鉴的做法和原则:考试制度;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不同的人才要求制定不同的考试内容;公平录取;广泛参与。(言之成理即可)1.(2011年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D。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是为了适应九品中正制的需要,考订谱籍,以便按照门第封官。谱局的消失,说明家世门第在选官过程中已不再重要,这正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故选D。宗法制虽然在春秋战国崩溃,但影响深远,到今天都未终结,故A错;察举制主要是汉代实行,到唐代时早已废除,故B
12、错;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本题无关,故C错。2.(2011年上海文综)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C。从图片反映的中央行政机构部门及其关系来看,可以判断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建立,唐朝完善。故选C。3.(2011年北京文综)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解析】C。西汉削弱诸侯王和北魏实行三长制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与皇权、相权之间的矛盾无关,故A、B错。
13、明初就已废除丞相制,清朝时就不存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了,故D错。宋代在唐朝的基础上,将相权进一步细分为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掌握财权的即是三司使,故C正确。4.(2011年福建质检)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 B C D 【解析】D。韦伯所指的制度即是科举制。“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可判断正确;“对任何人开放”可判断正确;“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可判断正
14、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D。5.(2011年乌鲁木齐三模)“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D。根据题干所给标准,A、B项属于史实,C项属于史论,只有D项
15、属于史识。故选D。6.德裔学者爱伯华认为:“中国没有世袭的贵族,而政治社会的显达,不断在轮换更传,这被相信是使中国文明继续兴盛不替的原因之一。”导致爱伯华所说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C。此题的关键在“没有世袭的贵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形成世袭贵族,故A错;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下,地方或中央官员都由中央任命,但与是否有世袭贵族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故B、D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再强调门第家世,而是按才干和学养选拔人才,吸收了大量庶民子弟进入统治阶层,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又不利于贵族的形成,故选C。7.(2011年杭州质检)“比较”是
16、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戴维 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17、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2)材料二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参考答案:(1)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制度,如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等,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奴隶主或地主阶级);西方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即公民为自己选择一个领导集团。(2)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人民主权。【解题方法指导】本题是典型的中外对比型题目。比较型的题目一般分为两类,外显式比较和内隐式比较。外显式比较是指题目设问对要比较的内容、范围都已经作了详细规定,审题时注意设问提供的各种条件,如时间、角度等,按照题目所给的比较项进行比较即可。本题就属于外显式比较题。内隐式比较则难度较大,指的是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项或其他规定,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材料、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比较项,然后进行比较。但比较项通常也不脱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