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620KB ,
资源ID:242540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25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8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专题复习.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8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专题复习.doc

1、2008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热点一海峡两岸关系与香港回归十周年【背景材料】12007年3月4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背弃了2000年上台之初作出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抛出了“四要一没有”的台独言论,即台湾要“独立”,要“正名”,要“新宪”和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这是陈水扁在“台独”分裂道路上又迈出的危险一步。因而可以说,2007、2008两年是台湾局势高危期,台湾当局无视各方警告,肆无忌惮地推动“入联公投”、“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活动。此举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都是绝对不能得逞的。22007年7月1日,

2、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举行。胡锦涛出席大会并指出,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继续坚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香港回归十年来,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民主进步,实现了稳定繁荣与发展。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3、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相关知识链接】1.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维持所谓“中华民国”的法统。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

4、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2.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主要障碍: .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统一的依据:(有利因素) .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

5、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样题】(镇江08届二调)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

6、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热点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材料】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了会议。大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反复研究,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

7、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相关知识链接】1 春秋战国时期善于社会和谐的主张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

8、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2 世界史上有关“和谐”的思想主张及措施 (1)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2) 罗斯福新政时期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3)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9、。【样题】1(南京市08届一调)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2(常州08期末调研)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3(无锡08届期末调研)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

10、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3(连云港08届一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这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分)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分)(2)17、18世纪的欧洲,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一些思想家为构建法治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构想。请写出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成果。(4分)(3)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4分)(1)内容:主张仁、礼。(2分)进步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2分)(2)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任答四点4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4分)4(宿迁08届一模)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经济文明,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

12、耕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材料三:(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他们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

13、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百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加了,但利益比较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请回答:该唱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哪些特点?(5分)小岗农民的“举动”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小岗村民的“举动”?(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小岗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试分析小岗村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3分)(1)“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

14、耕农经济)(2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1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分)(2)实行包产到户(1分);自发调整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水平;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发展。(2分)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慢。(2分) 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新观念;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能紧扣材料,概括出三点以上的启示,另加1分)热点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相关知识链接】1、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

15、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

16、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

17、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18、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2、中日关系(1)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2)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中心店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9、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 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

20、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3)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4)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

21、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3.中俄关系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元首确定的“中俄青年友谊年”。中俄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逐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作日益密切。(1)从古代史上,利用清军入关之际,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之地,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最后迫使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段边界问题。(2)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

22、,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3)通过拉拢和收买清政府官员影响和控制清政府。如1896年为了使中俄密约获得清政府的批准,沙皇专门拨款用以对李鸿章的拉拢、行贿。(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

23、,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5)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热点四: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背景材料】三

24、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

25、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今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减免农业税,又替农民工追讨工资,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相关知识链接】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1)春秋:齐国管仲改

26、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3)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5)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6)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7)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2、土地制度

27、的演变(1)土地制度的演变: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演变: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3、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

28、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

29、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4、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尤其需要注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

30、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3)中国共产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31、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950年实行的土改,实质是农民个体所有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化,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全面建设社

32、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在农村纠“左”,对内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3)十年“文革”(19661976年):由于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4)“文革”结束后初期(19761978年):党中

33、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后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发展。(5)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热点五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背景材料】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除了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外,与这个年代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有许多,最重要的和最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发生在1978年的最具历史意义的有两件大事与改革开放相

34、关,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另外,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50年,也是值得反思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30年,将是2008年在理论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话题在2008年高考中极有可能被涉及到。我们应当着重关注的视角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教训的历史思考等。【样题】1.(南京市08届一调)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35、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盈。机援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三材料四 材料五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末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

36、基本特点?(4分)(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种经济成分?材料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三次重大运动?材料三、四之问有何内在联系?(5分)(4) 概括材料五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3分)(5)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考查理解各种经济模式的特点,作用和影响,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促进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参考答案:(1)时间:春秋时期。(1分)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每点1分,

37、任答2点,共2分)(2)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分)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民主;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民主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任答一方面。)(3)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2分)影响;解放了思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分)2.(扬州市08届期末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世界一直关注中国在历史变化过程中的走向,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是最典型的代

38、表。毛泽东于1949年2月,邓小平于1979年1月和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成为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注:图1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图2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图3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图1、图2两期时代周刊的标题。(4分)(2)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分)(3)你如何看待图3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

39、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4分)参考答案:(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2)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意义”,答出

40、画线部分即给满分。)(3)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连云港08届一调)“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

41、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回答:(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1分)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2分)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1分)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2分)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参考答案:(1)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1分) 仁政;(1分)因为它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2)纲领:平均地权。(1分)原因: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局限性。(1分)(3)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1分)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分)(4)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不可能真正解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在探索中逐步找到解决之路。(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