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36KB ,
资源ID:24249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249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陈林).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8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陈林).doc

1、2008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政治制度、分裂与统一)【知识梳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

2、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巩固

3、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

4、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

5、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6、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

7、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2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 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2)分封制和宗法制 是西周以来我国奴隶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

8、制度,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其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军功授爵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士族制度 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土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5)三省六部制

9、隋、唐开始在中央实行的官制,这一制度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这一制度被历朝沿袭。 (6)科举制 隋朝开创的以人的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吏和各类人才的制度。因为科举制改变了选择人才的标准,许多中小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步入仕途。这一制度使封建政府有效地笼络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打击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这实际是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表现。这时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摧残人才的一种制度,逐步走向反动。 (7)八旗制度 这

10、是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人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它对满洲人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古代重要改革:【重点解读】1、对历代确立的统治思想的认识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确立相应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并以此规范人们和社会的行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与我国纷杂多变的政治局势相适应,春秋战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秦统一后,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接受秦亡教训,根据经济凋敝的局势,一度把“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适应大一统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

11、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兼容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对这一思想不断补充和完善。 例1秦建立后,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百家争鸣中的法家为统治思想?后来的西汉为何先后采用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统治思想? 参考答案: 秦用“法家”的原因: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符合法家的主张,秦国因此而势力日增,最后统一全国。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 汉先用“道家”的原因: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

12、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借鉴之,不用法家而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不便过分剥削。 汉后用“儒家”的原因: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匈奴威胁、王国问题严重使统治者无法继续实行“无为”统治。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

13、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例2汉书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开王境(展拓疆土)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人至相食,蓄积至今未复。今人著的国史概

14、要评论道:“汉武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奢侈无度,扩建上林苑(皇家花固),开凿昆明池,建造宫殿几十处;还不远万里率领大批随从去祭泰山,为此修建了驰道、桥梁、离宫列馆。”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由盛转衰。 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 参考答案: 汉武帝的功绩: 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 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打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汉武帝的过失: 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

15、,导致大量劳动力死亡;农民负担严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西汉国力衰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疑难问题3中国古代政体 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政体,是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奴隶制宗法贵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专制两种政体。每种政体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奴隶社会宗法贵族君主制,是君主和贵族共同掌握政权,其任期都是终身和世袭的,君主和贵族有一定宗法血缘关系;君主和贵族间通过分封等形式而相互依附和制约。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皇帝制度是专制君主统治

16、的核心。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世袭型,异姓相代更替型。同姓相继的世袭制,是指皇位的继承,世世代代限于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中进行。从皇位世袭制来看,大致有预立太子(如汉代)、密定皇储(清代即是皇帝写下密诏指定皇位)、内禅于子(如乾隆禅位嘉庆)、逼宫夺位(如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让出皇位)。 异姓相代的更替型多发生于某一王朝走向腐败、衰退的悄况下,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后的改朝换代,如秦末农民战争后的汉和清兵入关后的清。也有外戚、权臣夺得皇位的,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丕、南朝的刘裕等,是通过宫廷政变等形式建立新王朝的。【高考导航】【高考举要】一、

17、选择题1、(2004年全国湖南、湖北文综)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解析:答案:A本题是2004年湖南、湖北文综高考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题干中所给选项,只有A项是符合史实的。2.【经典高考题】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答案B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侯王立国来判断应是分封制。3. (2004年全国湖南、湖北

18、文综)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意思可判断指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焚书坑儒。【高考趋势】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就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高考中有关此类知识的试题经常出现。近几年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中,已成为古代史考查的热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复习中要牢牢把握古代政治制度的线索【高考热点预测】1、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试

19、题;2、和谐社会问题、3、三农问题、4、廉政建设:例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1998年上海高考)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导析:本题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的掌握。题中所限定的标准是秦朝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选项中所列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其长官职能是不同的。唐朝门下省的长官,虽为宰相,但其职能主要负责政令的审批。而宋代枢密院制定军事机构;清代理藩院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元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权与秦朝丞相相近。答案:C 例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

20、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导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一专题的有关内容,涉及八股取土和焚书坑儒的评价认识。在解题思路上必须注意:对顾炎武观点作出正确判断。要联系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如果只从八股取士规定和后果来论评是很不够的。只有联系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的政治背景,才能客观的评论八股取士的实质、目的及比秦朝焚书坑儒更为严重的影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其观点是正确的。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

21、严重束缚了应试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韧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专题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史记记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则材

22、料反映了A.夏王桀暴虐无道 B.周厉王贪财好利 C.商王纣残暴腐朽 D.奴隶制度的残酷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3.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科举制的实

23、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时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相权得以重新恢复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6.唐朝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 A.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D.加强了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皇权7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制,元政府决定A.推行行省制度 B.确立册封制度C.设立三司、六部 D.设置理藩院8.历代开国明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

24、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A.维护封建统治 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C.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9.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王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观题11.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25、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史纲评要请回答:(1)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4)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1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史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的三次大统一,其间也穿插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三次分裂。请回答:有人把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总结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并简要说明理由。造成分裂的因素有

26、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3)你是怎样看待统一与分裂的关系的?(4)目前台湾少数人企图搞台独,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参考答案】1、 C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鹿台酒池肉林来判断2.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两者为春秋时期实行的政策调整,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其实质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3.B唐太宗时期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故B项正确。4.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于宰相位高权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而设置七八个宰相来限制宰相权力。5.A科举制

27、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真正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作用,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废丞相、设军机处均是明清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达到顶峰,因而C项符合题意。7.C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唐朝政治制度的革新能够有深刻的理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8A本题考查对元朝行省制度的掌握,属再认再现史实型题目。9.D本题考查对封建盛世的掌握和理解。10.A本题

28、注重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历代开国明君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缓和阶级矛盾,这一切都是维护君主统治的需要。11.【答案】(1)因果关系。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重视用人和纳谏。(4)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谀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三段材料都直接引用了唐太宗的言论,从其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隋因暴政而亡给唐太宗的巨大影响。贞观之治正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

29、基础上才形成的。只是第四问要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一种人治制度。其表现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或遇明君则较清明,遇昏君则政治腐败。12.【试题答案】(1)不正确。因为他只看到了现象,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2)造成分裂的因素有: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为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最根本原因;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造成局势混乱。(3)统一是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分裂只是暂时的,是支流。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4)台独的实质是分裂祖国。这是台湾少数人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

30、的倒行逆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行为都是不能得逞的。【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题意,文字表达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优化训练(一)(中国古代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天下有不顾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C黄帝吞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导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在黄帝的征伐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与炎帝部落的斗争、融合,从而促进华夏族形成。选项D从

31、历史的深度上说明了这一举措的作用。 答案:D 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答案:B3判断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特权,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 D编制户口,推行什伍制 导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决定一场变革性质和彻底性的是对经济基础的变革,经济基础指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土地所有又是生产关系的核心。题目中A项是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答案:A4(汉书严安传载:“(

32、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A徭役、兵役繁重 B刑罚很严酷 C赋税很沉重 D人民很勤劳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对历史名词的区别分析能力,徭役是农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兵役是农民当兵的义务,而赋税则指农民向封建国家交纳收获物。 答案:A5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权力的相互制衡 C相权威胁皇权 D国家统一的需要 导析:相权威胁皇权是中央集权发展中暴霹出来的问题,这只是废丞相的原因;C项仅是中央集权制度韵一个客观效果;A项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才是丞相设与废的本质体现。 答案:A 6封建田家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结果突出表现在下列哪些历史

33、现象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A B C D 导析:本题是一道归类选择题,光武中兴与贞观之治是农民起义之后出现的盛世局面,而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则是继前一时期的繁荣之后出现的。 答案:C 7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在朝做官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宣传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 答案:C8与西汉相比,东汉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 C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D是农民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 答案:B 9吕氏春秋博大览中说:“凡先王之

34、法,有要于时。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下列史实不合乎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C王莽改制 D周世宗改革 导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材料基本观点是顺应潮流进行改革,而王莽改制从根本上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故选C。 答案:C10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政治条件是实行屯田,军粮有了保证官渡之战后兵力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A B C D 导析:审题时注意“政治条件”。 答案:B11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继承东汉末年割据,是历史倒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导析:本题

35、考查学生对社会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的理解分析能力,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来说,三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并为西晋统一莫定基础。 答案:D12东晋南朝时,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财产的多少 B才能的大小 C门第的高低 D科举的成绩 答案:C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 D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 答案:B14唐朝太宗善于用人,善于纳谏玄宗也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A均正确 B均不正确 C不正确,正确 D正确,不正确 导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后期重用奸臣,不会用人。 答案:D15唐朝时期,“朋党之争”所反映

36、的矛盾是A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中央和地方统治者的矛盾 D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答案:B16从结果看,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其根本因素是A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B南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C 黄河流域战乱不休 D各方面经济、军事实力进行较量的结果 导析:注意题干中“从结果看”,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答案:D 17“时方镇阙守帅,稍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目的是 A削弱朝中大将的兵权 B加强兵权 C防止藩镇割据 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 答案:C18宋高宗和秦桧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的根本原因是A

37、要向金妥协投降 B嫉贤妒能 C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 D看到人民拿起武器,害怕加深宋金矛盾 答案:C1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护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等善谋略 C重用“汉人”和“汉法”,接受先进经济方式和意识形态 D实行民族分化 导析:此题应注意分析找出因果内在联系,并注意把握“根本”二字,少数民族征服先进地区,必须适应其生产力的发展,改变旧有生产关系,别无他途。 答案:C20下列唐朝、元朝设置的中央机构中,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中书省 B中书省行省 C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行中书省 答案:A21秦、隋、元三朝的相同点是结束分裂割据

38、局面,统一全国开凿人工运河创立新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皆为短命王朝 A B C D 答案:A22史书记载:“渭宰相曰:朕在位垂(将近)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事平之日,朕当高枕无忧矣。”材料中的朕是A汉高祖 B唐玄宗 C乾隆帝 D康熙帝 答案:B23下列官职中,只有文官才能担任的是 A秦朝的郡守 B北宋的知州 C明朝的布政司 D清朝的巡抚 导析:北宋初年,为防止藩镇割据,在削夺节度使兵权基础上,派文臣做知州。 答案:B24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

39、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其权力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答案:B25明朝宦官魏忠贤所作所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熹宗不问政治 B封建专制统治腐朽C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 D特务机构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 导析:皇帝不问政事是宦官专权的原因。C项是A项的结果,D项是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都不反映实质问题。 答案:B26下列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宋与元朝先后出现大一统局面 B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答案:A27从以下各组中选出性质相同,但作用相反的一组A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C靖康

40、之变与土木堡之变 D土木堡之变与七国之乱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朝中央集权加强,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分裂局面,二者都是地方对抗中央的叛乱。 答案:A28我国古代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有西汉东汉唐朝明朝清朝A B C D 答案:C29下列战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有东京保卫战台州大捷郾城大捷雅克萨之战A B C D 答案:B30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B自隋唐始,形成了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 C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强化 D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 答案:B

41、31元清两代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所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理藩院 C委派官吏 D册封藏族宗教领袖 答案:C32隋唐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B控制思想文化发展,培养皇帝的奴仆 C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自然科学发展 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中诗句指科举制,解题关键是对隋唐开创科举制和明清八股取士全面考虑。 答案:D33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共同点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B调整了统治政策,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C减轻了农民

42、负担 D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 答案:B 34下列史事对历史发展起过进步作用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魏晋形成士族制度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明清实行八股取士A B C D 答案:C35.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表现不相同的是 A产生了民主思想 B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加强了对外扩张 D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36与清朝大兴文字狱影响相同的事件是 A一条鞭法 B闭关政策 C民族分化政策 D焚书坑儒 导析:清代文字狱钳制于思想,摧残了文化,与此影响相同的事件是焚书坑儒。 答案:D37从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军 C

43、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前进、发展,否则反之 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38阅渎厂列材料 材料1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弟子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同跨)州连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引由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2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告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44、,不削而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引自史记平律侯主父列传 材料3 (曹魏)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指曹魏政权仅三代)而亡。有晋思改覆车。复隆磐石,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机权失于上,祸乱作于下。楚、赵诸王,相构衅,徒兴晋阳之甲,竞匪(没有)勤王之师。 引自晋书八王传序 回答: (1)据材料l、3,说明汉初、晋初统治者分封同姓王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1、2,说明王国问题的危害, 评述晁错、主父偃对此问题的看法的异同。 (3)据材料3,指出晋初封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导析:本题围绕分封同姓王问题组织材料。分封问题在不同历

45、史时期,山千历史背景不同,效果也不同,本题材料中就出现两种观点,材料1客观叙述汉韧什封制时带有否定的含义。材料2否定分封制,材料3则在分封制方面错误地总结历史教训。在把握以上观点的前提下按问题要求做答。 参考答案: (1)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是认为前代没有分封子弟为王,使中央政权孤立无援,错误地总结了前代覆亡的教训。 (2)西汉初期,王国问题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政治。晁错、主父偃都认为应当解决王国问题,强化中央集权。但晁错采取直接“削藩”的办法,主父偃则采取推恩分子弟的策略,削弱各王国。 (3)西晋初期分封诸王,他们在地方、中央都有很大权利,晋惠帝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夺皇权的斗争,使社

46、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破产逃亡,西晋的封建统治秩序无法维持下去了。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囚,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于是罔 (同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偕上亡限。物蛊而衰,固其变也。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井兴,而民去本。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2 强盛的西汉王朝,到汉武帝晚年表现出动摇,司马迁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直者无几矣。”司马光也说:”(汉武帝统治)袭亡秦之迹。”

47、材料3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务农。以赵过为搜巢都尉。过能为代田(古耕作法)。是后,边城、河乐、弘农、三辅、大常民,皆便代毋,用力少而得谷多。”(汉书食货志上)征和四年,又下诏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挽劳天下,非所以忧也。今朕不忍闻。” 汉书西域传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汉武帝的活动和西汉历史的发展评述汉武帝。 导析:以上三则材料围绕汉武帝,要求评述,并要求表述成文。解答时要根据题目提出的汉武帝的活动和西汉历史发展两方面,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一分为二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特别要避免绝对

48、化,对材料3要体现出来,并要注意格式。 参考答案: 汉武帝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即位以后。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基础上,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促进经济继续发展,使汉朝达到强盛。但他作为封建皇帝,追求奢侈生活实行黩武政策繁重的赋役加重了人民负担,使封建王朝动摇,面对危险前景,他不得不恢复重农政策,放弃对西域的主动用兵这是他比秦始皇胜一筹的地方,避免了“亡秦之祸”,却改变不了西汉由盛转衰的必然均势。40阅读下列材料: (姚)崇曰:“垂拱(武则天年号)以来,以峻法绳(纠正)下,臣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唐朝军队在青海被吐蕃打败),未有牵复之悔(反省补救),臣愿不辛边功,可乎?比来(近来)

49、壬佞冒顿完成纲(奸佞触犯法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仟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臣愿宦坚不预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渐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之,史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住。台省,可首?先朝亵狎(不尊重)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唐朝官员)以忠被罪,自足净臣泪折,臣愿群臣皆皆逆衅(意指敢触犯皇帝),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指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汉代专权的外戚)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唐玄宗)曰:“朕能行之。

50、” 引自新唐书姚崇传 回答: (1)将姚祟列举的弊政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产生什么影响? (3)姚崇当时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从唐玄宗后期的统治看,与上述的哪些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导析:本题采用唐朝姚崇的言论作为材料,在题目第一问中就要求将材料条理化,解答这一问要注意迁移语文学私的能力,从句式、标点、主语、谓语方面考虑给材料分层,逐层概括。第二问、第三问需结合教材作答。 参考答案: (1)滥施刑法;对吐蕃进行武力讨伐;对触犯法纲的奸佞过分宽宠;宦官参政,贿赂之风日益盛行;外戚受重用,仗势弄权;皇帝对大臣不能以礼相待;进谏忠臣被治罪,敢讲话的官员心寒;武后和唐睿宗建

51、造佛寺道观,耗资巨大。 (2)唐玄宗统治时期,能用姚崇、宋璟为相,采纳正确意见,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姚崇最担心的问题是外戚弄权。告诫唐玄宗永远不要忘记东汉的教训。唐玄宗后期忠奸不明,重用奸臣李林甫为相,宠爱杨贵妃,又重用外戚杨国忠,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唐玄宗没有听进姚崇的忠告,重蹈了东汉外戚专权的覆辙。三、问答题4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治世”。概述“贞观”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及唐太宗采取的发展生产、稳定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并指出其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导析:本

52、题在设问上包含两个中心词: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但其内容要求是一致的,答题时注意从贞观之治的表现到原因逐层作答。答题时在表述上要兼顾两个中心词。答题要条理,要点要尽量全面。 参考答案: (1)经济政治状况:贞观年间,社会定安,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强盛。 (2)措施: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百姓生活。采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魔,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完备科举制度,否定了士族制度,吸收有才能的人参加到统治集团中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和加强了封建统治。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并从兼听纳涑中获得政治上的好处,开创

53、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主观原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他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任用贤臣,兼听纳谏。42宋代学者朱熹说:”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歼嗣虐,流毒四海,至于祟宁、宣和(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结合1069年1127年的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导析:本题属于驳论式问答题,答题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对引文所提供的观点进行判断,然后结合史实说明此观点在哪些方面违背了实际情况,把颠倒或混淆了的是非重新澄清,有时还要对错误的观点给予适当的揭露和驳斥。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盘否定是

54、不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王安石给予合理的评价,并交待出“祸乱极矣”的实际原因。 参考答案: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破坏了风气,迫害了忠良,导致了北宋灭亡,完全是错误的。 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王安石从封建国家的利益出发,为富国强兵,进行了一系列整军理财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变法中虽有用人不当的现象,但这不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反对变法的原因。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地方、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保守派司马光任相后,新法被废除:北宋的灭亡与王安石变法没有关系。相反的倒是因新法被废除,北宋的社会危机没有得到改变而酿成的恶果。朱熹的观点完全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和保守

55、派的立场上而言的。43西汉、东汉、唐朝、明朝四朝初期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方针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何在?其具体措施有哪些共同点?又各有何侧重点?有何成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导析:本题在西汉、东汉、唐、明四朝统治方针上命题,考查学生准确地掌握史实和比较历史事物共同点的能力。审题时注意本题所提问题层次较多,且层次简易于混淆,所以特别要注意每一层次的中心词:第一层的“治国方针”、第二层的“具体措施”、第三层的“侧重点”要注意理解,把握这些中心词。 参考答案: (1)共同的治国方针是休养生息。 (2)原因:均吸收前朝暴政害民亡国的教训;统治者都参加过推翻前朝的农民起义并乘农民起义之机夺取政权,

56、认识到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社会久经动荡、残破、凋敝,民不聊生,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的租税;初年统治者大多贤明而有作为。 (3)相同点;四朝初年均采取宽舒政策,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任用贤能,整顿吏治;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人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4)侧重点:西汉重农政策和减轻刑罚;东汉重在解决奴婢问题和整顿吏治;唐朝重在制度的调整,采取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朝重在加强君主专制和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5)成效:各朝均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6)认识:综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盛衰,统治者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反之,则社会动荡,王朝覆亡。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