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变法运动与秦朝“以法为教”。4、西汉从“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两汉的佛教、道教兴起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新发展。6、宋代的新儒学理学。7、明清时期的理学、心学与民主进步思想。8、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运动。【重点解读】一、儒家学派的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社会原因春秋社会大变革,旧制度
2、(分封制等)不断被破坏(“礼崩乐坏”); 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阶级逐步没落,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壮大,农民手工业者也在历史上展示了自己的存在,各阶级阶层都在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到学术文化下移到民间,士阶层出现。孔子思想: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人”、行恕道;崇尚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二、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孟子,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本后世尊敬为“亚圣”。学说:把“仁”的思想推广道政治领域,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 主张给农民土地、时间,宽刑薄税;提出人“性本善”。三、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
3、学说、综采诸子思想改造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四、朱熹的新儒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理在气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口号,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五、明清时期儒学的分化。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的是理学,理学是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儒学走向极端,发展出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理论:哲学上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破心
4、中之贼”。 儒学发展的左翼是民主进步思想,光大弘扬了儒学中的民主性成分,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强调“经世致用”; 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等。六、“打倒孔家店”。近代儒学遭到冲击: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扬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尊孔复古,动摇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七、儒学发展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诸子合流与三教互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和法诸家,它们实际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了自己
5、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在汉朝之前的时期,尽管社会人等“非儒即墨”,但统治者奉行的是法家学说,春秋战国的变法、秦始皇的为政都是践行法家理论。西汉初年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学说基础,以法家理论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后的儒学是“外儒内法”,这种儒学理论满足了新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的需要,对当时面对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形成新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董仲舒丰富儒学理论是孔孟之后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改造的重要内容是“诸子合流
6、”。魏晋南北朝三教儒为首(南北朝的时候形成“三教”一词,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是佛道两教借鉴、吸收儒学,如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工具。而宋明则是儒学(理学心学)借鉴、吸收宗教文化。理学是宋代诞生“新儒学”,理学是儒学的第二次大改造,改造的重要内容是“三教互鉴”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理学的思想:一,哲学上,认为“理(各种法则)”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气(各种物质存在)”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气”不相离,但“理在气先”;二,社会学说上,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抽掉了传统儒
7、学的民主性精华,将“仁义礼智”等纲常礼教(“天理”)宗教教条化,要人们绝对遵守,使人们长于纪律,短于创造,成为“顺民”。儒学的两次大改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董仲舒之儒学满足了新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理论建设的需要,是以儒学为中心的先秦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机结合。朱熹代表的理学包含的历史含义,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道学家)指出的:“中国的第二帝国(隋唐宋)表现出一种开放性格;第三帝国(明清)表现了一种收敛性,同时文化的风尚,已开始内向。其实后者思想上的根据,已在理学或道学肇始。”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隋唐宋的高峰后,已经走向衰落,在宋代开始露出了衰落的端倪,理学的形成
8、就是其集中的反映。理学实际上是为底气已经开始不足的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辩护、服务。【高考导航】【高考举要】一、选择题1、(05江苏)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A B C D解析:题干中提供了四点孔子的主张,要求分析出这四点主张中哪两点具有(或更具有)强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直指人际关系的调解与和谐,要爱别人、行恕道。“贵贱有序”和“有教无类”有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但其主旨不在这上面,它们的侧重点一个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别、秩序,一个在强调接受教育
9、的平等权利。答案:B2、(04上海)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解析:题目依托上海版教材,善于知识理解(孔孟都“尚和”)记忆范畴。答案:C3、(06上海)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解析:考查知识记忆,使引话语的孟子名言。答案:B4、(02上海)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
10、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解析:考查知识的理解记忆;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答案:AA5、(07全国II)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解析: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儒家强调“礼”,“祭祀”“教化”符号这一特征。答案:。6、(07广东单)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解析: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孔孟讲“仁者爱人”“民贵君轻”,这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国家关系;四个选项A相对合理。答案:A7、(07宁夏)汉武帝采纳董
11、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董仲舒之“儒术”,已经非纯正的孔孟学说,其已经糅合了道家、阴阳五百行家等学说的儒学,被改造、发展了。答案:C。8、(02天津山西江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思想解析: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汉武帝予以采纳,这有原因,原因在汉武帝“利用儒家”,即儒家思想的内容满足了汉武帝的需要。汉武帝利用了儒家的什么呢?董仲舒改
12、造的儒家学说,已经“与时俱进”了,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内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汉武帝“独尊儒术”是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四个选项中,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的只有D项。答案:D9、(04上海)汉武帝问策于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解析:这是考查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的建议,这是史实。知道这个史实,答案就出来了。答案:D。10、(05全国文综)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
13、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解析:考查知识记忆能力,教材有清晰表述。答案: A。11、(07海南)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解析:考查知识记忆理解能力;理学的形成是儒学主动吸收佛道思想。答案:D12、(07全国II文综)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
14、覆,总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解析:考查知识理解能力;“明心见性之空言”是针对的理学的,因为理学大谈“心”“性”。答案:D13、(07北京综)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解析:考查知识理解能力。“后世不断发展”的“后世”,不是孟子,因为孟子是最初发展,而题目指向的是“不断发展”。答案:D14、(07北京)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
15、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解析:题目讲了论语在欧洲传播的故事,从故事中BD是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定的。C是正确的:明朝的时候欧洲传教士到达中国,欧洲文化被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1691年是清朝前期间是康熙时期,康熙在收复台湾之后,一度开海禁,到他晚年又重新实行“禁海”政策,走上了闭关锁国,即,在康熙时期“西学东渐”仍然在继续;我们不能把“西学东渐”仅仅局限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西学东渐”。A的错误在,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
16、自居,是不屑向西方主动宣传中国文化的,论语出现在西方是西方传教士在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物。答案:A二、非选择题15、(07重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解析:考查对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答案要点:“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16、(07上海)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
17、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问题: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解析:本题新课程色彩浓郁。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三大目标,其中之一是“过程与方法”,这里是历史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的“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
18、价” 意思的初步认识。答案: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17、(07天津文综)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片:材料: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解答: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解析:题目实际是两
19、段材料,一是图片及其上的唐太宗的话:“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引自贞观政要卷六俭约第十八:“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二是“材料”引用的三位古代思想家的话。唐太宗的话是他的认识,指导了唐太宗的为政。第一问是对唐太宗的语义归纳和对唐太宗为政实践方面的知识考查。第二问是要理解到“材料”中的三句话是围绕君权与“天”、“民”关系问题表达的不同(差异)看法要有思想准备:孟子、董仲舒、黄宗羲都是儒学家,儒学的理论并不是一统的。参考答案:重民生。戒奢从简;
20、轻徭薄赋。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18、(01江西)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解析:考查对知识的总结、概括和表述能力。题目综括了儒学的先秦道汉发展历史;叙述的时候要能够注意根据历史的阶段性分段叙述。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
21、,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19、(07江苏)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解析:考查对知识的总结、概括和表述能力。题目涉及的内容实际是一部儒学发展简史;侧重在对知识的掌握上。答案要点: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22、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高考趋势】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就必然要了解儒家思想。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代,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3、,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再认识。近年来,孔子和儒学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世界学术界的热门。目前,儒学在走向当今的世界,“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世界各国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儒教文化圈”、“孔子与世界”以及怎样科学利用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解决一些后工业化国家的精神危机、人际关系等新命题,儒学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意义,中国儒家思想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2007孔子诞辰2558周年,山东曲阜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在祭孔大典上,推荐论语经典语句5句作为奥运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
24、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将借奥运会走进世界每个角落。认识儒学的历史,总结认识儒学发展的经验,批判地继承儒学的历史遗产,以赋予儒学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和新的内容,来解决当今人们所面对的问题、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对儒学发展历史的关注,这些是高考的热点。学习中要紧紧抓住这样的中心问题:儒学是一个发展的学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差异性;儒学的产生和发展至衰落是历史条件及其变化产物的产物;儒学的学说与历史条件有怎样的关系?儒学在后代发展中不断扬弃更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专题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最主要体现在()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25、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树立起政治的道德理想2、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话反映孔子() A歧视下层劳动群众 B要维护统治者的特权C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 D维护社会等级制度3、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对其影响所作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文化的垄断B推动了文化、学术多元化发展C造就了知识分子队伍D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孔子4、论语乡党中有“子(孔子)退朝,厩(马棚)焚。(孔子)曰:伤人乎?不问马”。孟子梁惠王上说:“仲尼(孔子字仲尼)曰:始作俑(俑,陪葬用的土偶、木偶)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26、孔子对用土偶、木偶代替之前以真人殉葬、陪葬的人予以恶毒的咒骂。这两件事情反映出( )A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宣扬孔子的思想B孔子支持原有的“人牲”、“殉葬”制度,要求恢复“周礼”C孔子倡导“仁”,要爱人,珍爱生命D用人祭祀、殉葬的陋习在春秋时期遭到社会强烈的反对孔子神位孔子神位5、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生前为宣传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结果不被赏识,只在鲁国做过短时间的小官,终身不得志。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王莽给学者孔子戴上官衔,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开历代帝王封孔之先河;到宋代帝王,封孔子为“文宣王”;元朝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指道德完善)”;1645年
27、清朝定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到了近代新文化运动,则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上述材料表明( )A孔子地位从汉到元不断上升,而明清以来由“王”变为“师”,地位逐步下降B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中是统治思想C孔子的学说被封建统治者接受,为后代统治者所遵循D孔子是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精神领袖,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起着反动的作用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C封建制度确立 D诸子百家社会力量的消长7、西汉董仲舒宣扬“大一统”思想,其根本目的是( )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多
28、民族国家的统一天下臣民听命于皇帝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8、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是吸收了( )孔子的思想 韩非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9、南北朝时期宗教空前繁荣发展,其( )A取代儒学取得统治思想地位 B吸收儒家思想完善宗教教义C影响儒学使儒学转变为宗教 D由统治者的宗教转为大众化宗教10、理学出现有着深厚历史根源在,这个根源是( )A北宋“守内虚外”的政策B宋代采取“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措施C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变化D封建专制制度露出现衰落的征兆11、下列关于朱熹的理学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抛弃传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B是宋代兴起的哲学思想C是一种唯心主义哲
29、学D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进行辩护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自然的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3、明清时期理学、心学与民主进步思想的关系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都是孔对孟儒学的发展B在国家政治学说上针锋相对C基于根本对立的哲学基础D都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密切相关14、明清民主进步思想( )推动明清社会思想解放的形成 成为近代先进分子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与心学一道共同沉重打击理学A B C D15、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根本目的是( )A还孔子及其学说的本来面目B批判宋明理
30、学和乾嘉学派C创新儒学寻找儒学的出路D宣扬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16、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因为( )A儒学成为袁世凯恢复和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B欧美启蒙思想开始传到中国C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D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被推翻二、非选择题17、材料解析题:孟子一书凡35370多字,“人”字使用469次,“民”字使用199次。这两个字(词)是孟子一书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论语为12700多字,人字使用162次,民字使用48次。孟子用“民”频率高于孔子。“人”和“民”词义不尽相同,但广义有相通处,孟子有时相并用。“民”的使用频率之高说明“民”在孟子思想表达中的重要位置。民之本义,六书略
31、释为“民象俯首力作之形”;说文释为“萌而无识”。可见民之含义在孟子时代决不相当于今天的民,而主要指是“萌而无知”的劳作之人农。以下材料是孟子关于“人”、“民”的一些论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如同张开罗网捕捉鸟兽那样陷害百姓。罔:同“网”,用网捕捉)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无亩之宅,树之
32、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33、,达则兼善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古代“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丘民即老百姓。朱熹得注解是:“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第七阅读理解这些材料后回答:“民”在孟子思想中有着怎样的位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孟子这一方面的论述。孟子要求统治者怎样对待“民”、“人”?孟子关于“民”、“人”的思想有什么意义?18、材料解析题(以下材料皆引自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34、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孔子之术者,皆绝具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三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於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35、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请回答下列问题: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内容。材料二提出了什么主张?提出这个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三提出了什么主张?董仲舒的这些主张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9、朱熹、王守仁(阳明)、王夫之是宋明时期的三大儒学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朱熹讲:“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看来,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因此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 传心录记载,一次王守仁与朋友到外游玩,朋友指着山岩中的一株花树问王守仁:“你讲天下没有心外
36、之物,像山岩上的这株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们的心有什么相干?”王守仁回答道: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贪婪、自私等,是人“心中之贼”,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源,“破山中之贼(即农民起义)易,破心中之贼难”。 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材料三 王夫之著作中说:“天下惟器(即“气”,物质)而已矣。道(即“理”)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认为“气”(物质世界)是第一性,是宇宙的唯一实体,“理”只是“气”的内在规律,理依气而存在。王夫之讲“人欲”为人人皆有的,不仅一般人有,即便圣人也不能没有人欲,故
37、而人欲即是天理,天理即是人欲,天理只能存在于欲之中。解答问题: 从材料看,朱熹、王守仁(阳明)、王夫之对世界的根本是什么看法不同,说说他们的不同。王守仁“破心中之贼”的口号反映了历史怎样的特征?王夫之对“天理”“人欲”关系的解释有怎样的进步意义?理学、心学和王夫之的学说都是从传统的儒学发展而来,这反映儒学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个特点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学?20、儒学在唐之后直到晚清有怎样的发展?决定儒学发展方向和地位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1、D 2、C 3、D 4、D 5、B 6、A 7、A 8、 9、B 10、D 11、A 12、C 13、D 14、B 15、D 16、A17、参考答案对事情得
38、听民的意见,而不是听“左右”、“诸大夫”。做“天子(王)”在于得民,君主要保民而王。(或“民贵君轻”)“制民之产”、“不违农时”、“谨痒序之教”,即让老百姓拥有财产,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让老百姓接受教育。不能“罔民”,要实行仁政。“得志,泽加于民”,把恩惠施加给老百姓。孟子表达了“民本”思想,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始终存在着“民本”道德理想和思想传统;二,对后世封建统治者产生影响,如唐太宗等开明君主,能够与民休养生息,宽刑薄赋,实行仁政。18、答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以持一统”,即维护“大一统”。兴办学校,教化万民。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39、为汉武帝采纳,使儒家学说取得统治地位;儒家学说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兴办学校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19、参考答案:朱熹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王守仁认为世界的根本是“心”;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根本是“气”。王守仁“破心中之贼”的口号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了对人们精神的控制。王夫之认为对“人欲”就是“天理”,就是肯定人的“欲”的合理、正义性,是宣扬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反映儒学理论具有多面性复杂性落后反动的成分与民主进步的成分并存。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和弘扬其精华。20、参考答案: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理学、心学,是儒学的右翼;一个是民主进步思想,是儒学的左翼;占统治地位的是理学。地位和根源:决定儒学发展方向的是封建制度的发展。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极端,对人民的控制由政治制度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理学(意识形态)服务于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为其进行辩护,得到官方支持,成为官方哲学。这使得儒学在近代成为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随葬品。民主进步思想是明清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反映,是进步思想家继承发扬孔孟学说的民主思想成分,是改造儒学力图使儒学向近代方向发展做的努力。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弱小,这种努力没有能够使儒学发生与时俱进的蜕变以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摆脱被历史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