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目 录 3 古诗词曲鉴赏a2 文学介绍a1 原文呈现a4 译文a5 主旨a6 对点训练a原文呈现 1茅草盖的屋子,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挂着,挂住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布制的被子
2、宽敞的大屋 贫寒的士人 文学介绍 2 歌,古代一种诗歌体裁。唐肃宗乾元二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古诗词曲鉴赏 3 【赏析】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炼字:“怒”字将秋风
3、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幅形象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氛围。情感:秋风怒号,吹飞屋上的茅草,表现出痛惜和焦急之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赏析】内容: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状。情感:村童公然抱茅而去,表现出诗人愤懑而又无奈的情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4、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赏析】内容:写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作手法:景物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情感:由愤懑无奈转为悲凄愁苦。【赏析】内容: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
5、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情感: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 4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乱飞着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得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
6、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粗布被子盖了许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姿不好,两脚乱蹬,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呢!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可以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主旨 5 这首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对点训练
7、6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重茅:(2)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长:(3)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能:为:(4)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5)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向:(6)娇儿恶卧踏里裂 恶卧:(7)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8)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彻:多层茅草 挂结 高 狠心 如此、这样 做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睡相不好 战乱,指安史之乱 怎能、如何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9)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庇:(1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哪一历史事件?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高耸的样子 安史之乱。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
8、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4.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中的句子仿照示例回答。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一: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示例二: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示例三: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示例四: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5.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是叙事和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为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