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编 文言文阅读(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
2、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
3、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东乡提督罗战功,他的事迹在圣武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他的智慧才能也是值得褒奖的,并不是仅仅凭借武功力量称雄一时的。罗公曾率军队进入南山,搜捕残贼。山村里的老百姓以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为苦恼,每天早晨一定发射火箭惊扰猴群。罗公问明这样做的原因,下令捕获一只猴子来,剃除猴身上的毛发,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怪物的样子。第二天早晨等猴群来的时候,把这只猴子放出去,猴子都被惊吓跑了,之后就不敢再来了。罗公任职于夔州游击时,夔关面对着山峡。山水奔流得很急速,很快就到达千里之外了,盐贩子到(这里)就敲锣大叫乱呼,越过夔关顺利通过,船上都设置火炮战械,
4、两边系上大竹子,弯成像弓一样的形状,(如果)其他船只追上的话,就砍断船上系的竹子像弓箭一样发射出去,追上来的船一定翻覆水中,没有人敢追及。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经过,靠近船锯船舵桨。到达夔关时恰巧舵桨就断了,船就不能前行,碰撞到山石就坏了,盐贩子全部捕获。罗战功少年的时候行为恶劣,屡次偷窃,官府下令逮捕他,并用棍棒杖打以致晕倒,官府把他丢弃到郊野。半夜苏醒过来,匍匐到一个老太太家,老太太服侍他。(伤好了之后)竟改变了过去恶劣的品行,参加军队,骁勇善战超过同辈的人。当赵金龙发生叛乱的时候,罗公接到命令,和总督卢坤一起前往平定叛乱,叛贼已经疲乏,快要被
5、擒住了。当时(清)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监督军队,还没有到来,军中各将商议等待禧恩前来,罗公说:“围困久了,军队就会疲倦,叛贼必然(趁机)逃跑。”于是力排众议(先于禧恩前来督战)与叛贼宣战,几乎全部杀尽叛贼。罗公常常和人们说起曾经做过的偷窃之事,不减少不避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下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改过恶劣的品行后,才娶个妻子,突然患罕见的疾病,许多药方都不能治,一个道士路过他家说:“有个药方可以治这种病,但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这种药。”罗公自己考虑家境贫寒,哪里能凑够三十千钱(来配药),(于是)对他的妻子说:“我病得都快要死了,你也快要饿死了。如果把你卖掉的话,换钱来买药,我们二
6、人就都能活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他,果然病愈了。罗公在游击当官后,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他的妻子,像原来那样重新结为夫妇,报答妻子卖身救自己的大义。这件事不值得作为范例,但是用这件事来看那些稍微(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富贵之后就抛弃自己同患难的妻子的人,那厚道和不厚道的区别,大概不可以简单地用通理来衡量。上天造就这样的豪杰之士,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他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7、C项中的“官”,常见义项中有“官府,官署”“官员,官吏”“官位,官职”之意。在本句中,因“官”后带具体官职名称“夔州游击”,据此可推断此处的“官”字为“担任官职,做官”之意,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应解作“苦于,为所苦”。该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很常见,典型者如粤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B项应作“释放,放走”解,为“纵”的本义。“纵”在粤教版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该义项虽不曾见诸粤教版教材,但在日常词语中并不少见,如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等,考生不应感到陌生。D项应解作“至,到达,抵达”。“抵”在粤教版教材中极少出现,日常词语中却很常见,如抵京、抵临、平安抵达等,考生也不应陌生。该题
8、所涉及文言实词考点或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或为常见词语,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能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2011年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弱冠随父在梁州立功。魏正光中,稍为别将。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八年,迁都官尚书。时
9、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未尝游造。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太清元年,会大举北伐。侃劝元帅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围。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
10、以问侃,侃曰:“不可。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一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太半。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选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注】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高祖:即梁武帝,在位期间年号有大通、太清等。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
11、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的一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
12、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
13、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火灭了以后,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
14、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者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安可久淹异域 淹:埋没 B侃斩其使者以徇徇:示众 C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顿:驻扎 D岂复计此一子计:考虑A【解析】淹:滞留。离骚中
15、有“日月忽其不淹兮”,就是“停留”的意思,我们要善于在阅读中根据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B项,“徇”是“示众”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羊侃斩杀使者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示众”,以表达自己抗争的决心。C项,“顿”作“驻扎”讲,应该很容易推测,今天还有“停顿”的说法。D项,“计”字有一常见义项就是“考虑”,用在此处很贴切。所以,解答实词选择题,除了根据记住词语意思以外,还要注意代入句中,看是否顺畅。考纲要求,文言文实词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既包括中学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也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接触到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所谓在文中的含义,是
16、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通常考查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除考查一词多义外,还包括考查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活用等。重点掌握的实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曾明确列出了高中学生应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退 亡 王 望 恶 微 相 谢 悉 信 兴 行
17、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出题形式:近几年广东高考都是一道选择题,赋分为3分,此外在翻译中具体实词的解释会占12分。从广东近几年的考查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范围很广:不一定出自考纲中列出的120个词语,甚至课本中也不一定出现过。(2)题型稳定: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加翻译题的形式。(3)综合性强:往往会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活用综合起来考。(4)难度不高:所给实词往往是句子的核心词语,考生平常应该会有所积累,而且,只要把意思代入到原句中,就很容易判断。2011年选择题考查了“苦”“纵”“官”“抵”四个词语的意义,这些
18、词大部分不在120个实词的范围内,其中“苦”“官”考查了活用知识。预计2013年实词考查题会延续2011年的考查形式,难度上也会相当。一、复习策略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
19、体义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徐)责力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
20、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查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鸿门宴)例中,“爽”为“差错”义,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
21、“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鸿门宴中有:“不如因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 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
22、构入手分析。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中作主语,我;例中作定语,我的。例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
23、赵太后)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例“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
24、,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者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如,过秦论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就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
25、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表主管的:知、典、主。二、应考策略解答实词题,主要运用好联想和推断两种方法。1要看完所有的选项,不要先入为主,被题肢中先出现的模糊的项所误导,而放弃明显错误的项。2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要明确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观点。解题时,应先调动积累,多用联想法,联想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联想成语,联想学过的类似词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文意。3如果联想的意义不能满足要求,就要推断。结合语境进行推断猜测实词的意义,并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