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83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0页
2013届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第26讲 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儒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思考】樊远问仁,子曰:“爱人”。子曰:泛爱众,而亲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儒家思想?一、孔子的学说1.思想(1)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

2、礼”。(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实施“因材施教”。2.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影响(1)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2)其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场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考】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又玄,众妙之

3、门。老子有哪些重要的道家思想?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庄子有何继承和发展?二、老子的思想1.思想(1)哲学思想: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2.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各思想的评价。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范文澜:“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2)郭沫若:“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百家争鸣”中,各思想派别分别提出哪些主要思想

4、主张?材料分别是对“百家争鸣”中哪些思想派别的评价?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地位: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荀子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和礼法并施。地位: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2.墨子与墨家(1)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2)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5、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3.庄子和道家(1)哲学观:“齐物”。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人生观:“逍遥”。(3)天命观: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4.韩非与法家(1)思想: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2)评价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5.孙膑与兵家孙膑的军事思想后被整理为孙膑兵法一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6.百家争鸣的影响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

6、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四、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西汉初期:黄老之学(1)背景:西汉初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而成为指导思想。(2)内容:治身和治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3)影响: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

7、建议,确立儒学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内容:推崇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影响: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确立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细节1】孔子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有哪些?(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细节2】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民主思想吗?孟子认识到人民力

8、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说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细节3】诸子百家中,为什么法家思想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和

9、旧贵族势力的反扑。【细节4】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哪里?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观念。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 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 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 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

10、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精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影响是什么?1.形成的社会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

11、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历史影响(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3)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多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12、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精析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先秦时期的儒学有何继承与发展?董仲舒建立新儒学的目的是什么?1.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2.发展:(1)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2)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融合了阴

13、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统治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和法家思想,“德礼”与“刑罚”并用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备考复习时应关注这一概念的内 涵。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德刑相济、礼法并用,既重视“德”的指导作用,同时又不放弃刑罚的使用。但是二者地位不同,要多德少刑,先德后刑。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刑律的儒家化是各朝徳礼与刑罚并用治国理念的体现。【德

14、礼与刑罚】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链接高考】(2011高考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实际考查了儒家思想中“德礼”与“刑罚”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材料意思为“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教材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至于其另一重要主张“礼”则语焉不 详

15、,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从政治思想看,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其目的是为挽救礼坏乐崩,恢复西周礼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统治;从经济思想看,孔子要人们严格遵守礼的规定,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实行财产分配,劝人安贫乐道,保护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从哲学思想看,孔子强调畏天命与克己复礼;从文艺思想看,孔子将文艺和音乐都纳入礼的轨道;从史学思想看,孔子修春秋,以奴隶主贵族之是非为是非,用“三讳”维护三纲,用旧名号维护旧王统,用宿命论维护旧礼法;从教育思想看,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点。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蔡尚思点评: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实际是把孔子的学说概括为“礼学”。一般

16、说来,凡是肯定孔子积极作用较多的,都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对孔子否定较多的,则多强调礼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论是在武帝时期,还是两汉时期,抑或魏晋至明清时期,都找不到真凭实据。武帝是尊儒的,但是黄老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武帝晚年还酷爱仙道,一心想成神。结果朝廷上下巫蛊横行,他也为此牺牲了太子。因此,能说他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吗?两汉是经学时期,其主旨是尊儒的。但其他学说也并未消失,不仅一直处在野地位,而且仍有一定发展,还在政治领域“偶尔露峥嵘”。金春峰先生说:在武帝时期,道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沉重打击,但它未被取缔,也没

17、有消绝。不少学者、贵族、官吏,仍然不断地研习老子,从老子中获得灵感和智慧。除此而外,墨家、阴阳家在汉代一直未遭禁,汉代统治者还是向其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次,必须指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儒家的思想政策。众所周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思想专制。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只有“商韩”学说持此主张,李斯焚书,秦始皇坑儒,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据。除“商韩”外,其他学说均不主张思想专制。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点评:材料中作者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一是找不到真凭实据,二是道家思想未被取缔,也没有消绝,墨家、阴阳家在汉代也一直未遭禁;三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儒家

18、的思想政策;四是董仲舒本人做不到,汉武帝对此并未真正采纳。对此,你有何看法?再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若具体至某一学者的头上,也是难以做到的。不妨以董仲舒为例,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治国,满口阴阳灾变,完全像个巫师,并险些丢了脑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董仲舒本人都做不到,怎么能认为汉武帝对此真正采纳并实行了呢?南京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孙景坛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据孟子等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1.主要内涵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政治理想 带着问题读史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在早期儒家经典

19、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 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 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关键词由得出【民惟邦本】由得出【因民而利】由得出【民贵君轻】由得出【君主用贤人】由得出【君舟民水】总结1.由【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得出:强调君民相互依存2.由【民惟邦本】【因民而利】得出: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

20、合第28讲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设问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概括关键词教材关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材料未涉及)(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材料未涉及)(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材料未涉及)由(1)(2)(3)得出:【君主应行仁政】结合所学整理得出答案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

21、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回应挑战,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2.内容(1)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是集大成者。主张:天地万物的本质是“理”,要把握“理

22、”,就需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一、宋明理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基本主张: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3.影响(1)理学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2)理学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背景(1)明代晚期,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在商品

23、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2.内容【思考】李贽焚书卷四: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以为墨,难尽写也。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 触。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尽触也。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天理”存在,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批判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 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

24、其所也。黄宗羲表达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思想对后来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2)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3.影响(1)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有利于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思考】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细节1】“三教合一”是什么意思?“三教合一”中的“合一”不是合为一体,不是兼并,而是指儒教、佛教、道教相互吸纳、渗透,关系和谐。【细节2】理学是儒学吗?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25、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细节3】明清之际思想界活跃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是什么?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明清之际思想界再次活跃,它是明清时期专制统治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细节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否定了儒学吗?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对儒学的否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否定了宋明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是对儒学的新发展,特别是汲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我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26、、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 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洲东坡书院。其中鹅湖书院因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与 心学创始人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而享有盛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精析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为什么说理学走向了极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

27、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续表)2.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心学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 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精析二】与传统儒学相比,明清

28、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何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

29、.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 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 制度。【精析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明清之际,不少知

30、识分子把国破家亡归咎于宋明理学,转而强调经世致用,这 是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备考复习时应关注“实学”这一概念。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中国实学,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派或不同学者的实学思想各有其侧重点。明清时期的实学是儒学实学发展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即经世致用实学,它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实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点评:中国的实学,虽从时限上把其起

31、点定于北宋,但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从学派归属上,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同佛、老的辩论中吸取了佛、老的某些合理思想,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而不是佛学和道家。明清之际,理学僵化,空谈义理,因此,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链接模拟】(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32、,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点评:此段材料所反映的黄宗羲的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是指以民本思想,保留君主制,认为黄宗羲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一是更具民本精神;二是制度化。体现的“新见”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从关键句“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的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教材对黄宗羲的介绍仅限于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至于其与儒家思想的关 系,几无着墨。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

33、补充。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民族矛盾的尖锐;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点评:材料中作者认为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条件(庶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民族矛盾的尖锐)和学术思想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表现,是宋明理学孕育、产生

34、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条件。对此,你有何看法?“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带着问题读史据材料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 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 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 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1.基本主张李贽思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时代背景步骤一:整理设问

35、,理清目标与途径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关键词由得出【反对以孔子为是非的标准】由得出【提出保持“童心”的重要性】由得出【反对歧视妇女】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设问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概括关键词教材关于李贽思想主张的内容:(略)因为设问要求李贽思想主张从材料概括得出,不必结合所学结合所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教材关于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1)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击声,批判它的不近

36、情理,乃至摧残人性。(材料未涉及)(2)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材料未涉及)(3)必修2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材料未涉及)由(1)得出:【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由(2)(3)得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整理得出答案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续表)第28讲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

37、献科学成就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文学成就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汉字与书画、戏曲艺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思考】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100毫米突击炮、新型远程火箭炮、歼-10、空 中预警机等一些新装备盛装亮相。追溯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武 器的国家。火箭武器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它和印刷术、指南针的出现对西欧历史发 展的进程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成就汉代以

38、前,人们以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纸张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2)影响:造纸术经过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2.印刷术(1)成就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后来出现木活字,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2)影响:有利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3.火药(1)成就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2)影响:在西方社会

39、产生巨大震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4.指南针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成就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2)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成就【思考】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 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鲁僖公为什么这么重视天文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哪些重要成就?1.天文学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2)东汉时张衡发明浑象仪,认为

40、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3)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2.数学(1)春秋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元代出现珠算法。(2)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3)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3.农学(1)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元代王祯著有农书,该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3)明代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4.医学(1)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

4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2)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3)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三、汉字与书法1.汉字发展(1)成熟: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2)统一:秦统一时,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2.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42、2)特点: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3)历程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四、笔墨丹青1.新石器时代: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2.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3.两汉: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出浪漫、神秘而不失古拙的特色。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4.魏晋

43、(1)绘画特点:以凸显个性的文人画成就最高。(2)代表人物:顾恺之,其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5.唐代(1)绘画特点: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2)代表人物:吴道子,其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6.宋代(1)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追求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2)风俗画也就是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7.明清:绘画风格奇特,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生活化,如小说中的木刻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版画。【思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 社会生

44、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最广的 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和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是何关系?五、诗歌与小说1.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3)影响: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的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楚辞(1)含义: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3.汉赋(1)背

45、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2)特点: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4.唐诗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繁荣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2)代表李白:诗风飘逸、豪放,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诗圣”。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5.宋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起源:丰富而复杂,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传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2

46、)代表豪放派: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合称为“苏辛”。婉约派:北宋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6.元曲(1)特点: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2)内容:抒发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的愁闷情怀,自嘲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逃避现实。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而且有一类,还与神魔小说一样,和方士是有 很大的关系的。中国小说史略附录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明代小说的思想内容有何鲜明的时代特点?它的形成与当时的

47、社会特征有 何关系?7.明清小说(1)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2)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3)“三言”“二拍”【思考】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4)清代批判现实文学力作: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5)评价: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又一瑰宝。【思考】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为乱弹者也。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 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所动荡 焦循花部农潭序言第26

48、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中国古代戏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六、梨园春秋1.戏曲的起源(1)起源: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设有教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2.元杂剧与昆曲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1)元杂剧特点: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鼎盛于江

49、南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3.“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艺人荟萃。(2)形成:清乾隆年间,在徽戏、湖北汉调基础上,兼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3)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细节1】四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启示是什么?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的制约。【细节2】为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能取得巨大成就?(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2)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宣示封建君主受命于天的合

50、理性、合法性。(3)统治者重视对天文历法的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细节3】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的最大差别在哪里?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科技是近代科技。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现在许多思想史家和文化史家仍然多少认为,亚洲文明“没有产生过任何我 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一些皮毛,大概又会说,中国有过 人文科学;但没有自然科学;或者说有过工艺学,但没有理论科学;也许还会不 无正确地断言,中国没有产生过近代科学(与古代和中古科学相对而言)”。李约瑟文集(中)之世界科学的演变【精析一】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

51、相比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1.特点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地动学、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直接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使科学技术又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2.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经济根源:小农

52、经济占主导地位,其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政治原因: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八股取士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生产、脱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自身科技的发展。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科举制引导知识分子偏离自然科学,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

53、法,是古代辉煌的象 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 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摘自中西对比500年【精析二】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有何不同?试分析比较其发展不同的原因1.不同因素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类别内容条件中国没有形成科学家的群体组织,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西方出现了科学社团,建立起了物理、化学学科体系内容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属于应用科学西方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研究方法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学研究注重试验方法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2.原

54、因比较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劳动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更创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 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各 不相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 创作出优秀作品。2006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精析三】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有着什么鲜明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分析其与古代文学变迁之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

55、描绘时代的恢宏气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发展,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我国古代先民对事物的冠名存在多样化,显得妙趣横生,如绘画就有文人画、工笔画、山水画等;如词就有婉约词、豪放词,本例则选取“学士词”,以 备参考。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为苏轼豪放派词的风格。苏轼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苏

56、轼在词史上空前地丰富了词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风格多样化,升华了词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在文学史上,苏轼对词的革新与贡献,是无人可比的。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祖国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学士词】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链接高考】(2010高考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点

57、评:“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题目材料选自俞文豹的历代诗余引吹剑录,它说明了苏轼、柳永风格的不同,也说明两派词风的区别。苏轼曾自负地说过他的词“亦自是一家”。柳永的词温婉尔雅,柔情如少女;而东坡词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关于书法,教材简略地描述了文字发生发展的概况,没有深入展开,下述材料 可以作为一个补充。“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刻本。”李学勤文字学概要“自秦汉之际产生楷化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以钟繇楷书为代表,是楷书发生时期。”王新伟、傅爱国编著艺术鉴赏绘

58、画书法点评:以上都说明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画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中西对比500年点评: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时期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中华文明的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

59、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对此,你有何看法?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 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 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带着问题读史依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关键词

60、由得出【商业繁荣】由得出【商业繁荣,戏剧发展】由得出【商业繁荣,戏剧发展】总结由上述三点得出:【商业繁荣,戏剧发展】目标限制性条件途径主要原因戏曲发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紧扣设问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概括关键词教材关于文学艺术发展原因的内容:(1)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材料未涉及)(2)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

61、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材料未涉及)(3)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材料已涉及)由(1)(2)得出:【市民阶层扩大】结合所学整理得出答案主要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单 元 整 合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62、,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文化的发

63、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3)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世界

64、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4)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5)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一)背景、原因类设问【题型特征】背景、原因

65、类的设问表述有以下形式:历史条件(有利/不利)、历史背景、历史依据、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原因)、为什么,根本/主要/客观/主观/直接原因是什么等。【解题技巧】1.背景类历史背景一般包括原因与条件,一般来说,背景主要是指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可包括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又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可以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如下:(1)历史背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3)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

66、阶级+民族+外交+军事+(4)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2.原因类:根据原因的重要来分析区别,历史原因常有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间接原因与直接原因等不同说法。(1)根本原因代表事物的根源,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且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通常以“根本原因”“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等类型出现,可从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同时要注意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2)主要原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一定是直接原因。直

67、接原因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往往还不止一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称为主要原因或最主要原因。与主要原因比较,远因是根本原因,近因是主要原因,有时等于最基本的条件。(3)具体原因从直接原因、导火线、事件发生的背景等方面思考。与根本原因相比,具体原因是多变的。(4)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导火线”“借口”都是非常直接的原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后者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前者则不然)。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示例】2011高考海南历史,27(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

68、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 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 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 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 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 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 时正“不安

69、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 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 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 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 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命题分析】本题中“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回答。国际方面:回顾所学知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

70、国的崛起,对外争夺殖民地,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两者在中国达成妥协,这是导致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即主要原因;各国为了共同宰割,选择了接受英德协定。国内方面:可从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等方面回答。这是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具体原因。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规范和条理清晰。(二)内容、措施类设问【题型特征】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

71、什么,内容有哪些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解题技巧】解答这类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材料信息迁移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制度等措施进行答案组织,强调的是要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书写要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示例】2011高考广东文综,39(节选)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

72、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 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 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根据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命题分析】本设问涉及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对现代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关内容的准确运用,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关键。从这一问来看,很显然对考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能力考查上不显得缥渺,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朴实性。【答案】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26讲第27讲单元整合第28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