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7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6页
2017历史一轮课件: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3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要点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特点)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 史料二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朱子语类 史料三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四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 学会读史(1)史料一、二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

2、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2)史料二中朱熹认为“理”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3)史料三表明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4)史料四表明王阳明认为认识天理要靠人的良知。探究思考(1)据史料一、二指出程朱对“天理”是如何认识的?答案: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认为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2)史料二、三、四对获得“天理”的途径是如何认识的?答案:(史料二)朱熹主张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明天理。(史料三)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史料四)王阳明认为要靠人的良知认识天理。拓展应用史料一(2015课标全国卷,节选)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

3、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史料二(2015山东卷,节选)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不同: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4、、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分析说明史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答案: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史论形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特点)要点二 宋明理学的社会作用 史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史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

5、,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史料三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史料四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学会读史(1)史料一表明理学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政”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表明理学强调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2)史料二表明理学把封建

6、伦理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3)史料三表明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泯灭人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4)史料四表明“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等多种方式传播理学,这说明理学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探究思考据上述史料,分析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为社会建立起一套以“仁政”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有利于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化封建伦理,摧残扼杀了人性、压抑了思想进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理学,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拓展应用史料一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

7、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史料二(2015江苏卷,节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

8、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答案:“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2)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明理学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答案:积极: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增强人的社会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宋明

9、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摧残女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史论形成宋明理学的社会作用1积极作用(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华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作用(1)尊卑等级、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2)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要点三 明清之际进步儒学思想的特点和表

10、现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 史料四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王夫之思问录 学会读史(1)史料一表明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这说明李贽向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

11、出了挑战,实际是对封建理学思想的挑战。(2)史料二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了君主专制。(3)史料三顾炎武反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强调注重实学,顾炎武指责“讲空虚之学”,强调经世致用。(4)史料四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探究思考据上述史料分析,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答案: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孔子和封建理学思想的权威发起挑战。继承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反对“讲空虚之学”,强调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先秦唯物思想提出了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拓展应用(2015天津卷,节选)史料一 孔

12、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史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答案: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13、。(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史论形成明清之际进步儒学思想的特点和表现多元史观理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唯物史观角度: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明清进步儒学形成的大背景。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文明史观角度:明清时期的进步儒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从侧面反映了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并对近代初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实学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对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民权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3社会史观角度:针对程朱理学压制人性、空谈的现实,李贽提出个人自由、物质欲求的主张,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学术研究服务生活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