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文本 黄州快哉亭记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黄州快哉亭记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诗海探珠【赏析】这首词为作者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
2、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思考】此词写得极为深挚,表现在什么地方?【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骇目(hi)指数(sh)飒然(s)骋骛(w)瓮牗(yu)开阖(h)二、通假字风云开阖 _“阖”通“合”三、一词多义(1)舍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_舍相如广成传舍 _舍相如广成传舍 _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_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量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名词,供来往人住的客舍动词,住宿,安排名词,房屋,住所动词,筑屋客居(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 _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_此王者,知胜之道也 _予观夫巴陵胜状 _举不胜举 _(3)披王披襟当之 _到则披草
3、而坐 _名词,美景动词,战胜,取胜名词,胜利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过、超过动词,敞开动词,拨开四、词类活用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_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_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_西望武昌诸山 _将蓬户瓮牖 _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动词,成行成列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朝西 名词作状语,用蓬草;瓮:用瓮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_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_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使动用法,使感动;使惊骇 使动用法,使跟从 使动用法,使称心快乐 五、古今异义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古义:_。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古义:_。今义:直行和横行的总称。疾
4、驰成行成列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古义:_。今义:两个数的比数。窃会计之余功古义:_。今义:财务管理人员。一一指点出来征收钱粮等公务六、特殊句式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_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_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_ 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 _ 江出西陵 _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_ 而自放山水之间 _ 快哉此风 _ 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字_,一字_,晚号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_、兄苏轼合称“三苏”,为中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19岁时
5、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苏辙为下属。王安石 子由同叔颍滨遗老苏洵行青苗法,苏辙力陈不可,被贬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初年因上书谏事被贬,筑室于许(今河南许昌),名曰“遗老斋”,作颍滨遗老传万言,自述生平经历。此后10年间终日默坐,不与外人相见,直至故去。2资料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_”被贬至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和。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
6、轼替他取名为“_”,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他作记以志纪念。乌台诗案快哉亭课堂互动探究 1具体分析文章第一段是从什么写起的?其目的何在?【提示】本文未按常例的写法,开头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而是先宕开一笔,从江水着笔,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第一变从西陵至平地:“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第二变是“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水面开 始宽阔浩大;第三变是“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江面更为浩瀚。至此,作者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以海喻江,尤为壮观。接着笔锋一转,转而写亭。其目的在于
7、: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和题意,这种写法起笔不凡,不落俗套。2讨论:细读全文思考,“快”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提示】(1)景之“快”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体现水势之波澜壮阔。第二段今昔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2)人之“快”“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称快。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所不快。(3)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
8、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3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提示】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对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 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户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这既照
9、应了前面的“将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4赏析本文杰出的议论特点。【名师点拨】确凿而贮满情韵的议论。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和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的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
10、,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风无雌雄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这些议论都近乎言情,近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因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美文佳作欣赏 论快乐 钱钟书“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长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也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
11、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快乐的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
12、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类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
13、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持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