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行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唐宣宗挽白居易联白居易“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有白氏长庆集。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2、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论诗强调继承诗经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早期多政治讽喻诗,反映社会现实,诗风通俗平易;晚期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铮 zhng 悯然mn 浔阳xn 捻nin 霓裳nchng 间关jin 衣裳chng 红绡xio 钿头银篦din b 谪居zh 还独倾hun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1段: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曲终自叙身世苦
3、 第4段: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5段:琵琶再起青衫湿 闻声作叹息琵琶行结构图月夜弹琵琶凄凉话身世满座皆掩泣却坐促弦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月夜听琵琶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故事情节 明线(实)感情波澜 暗线(虚)知人察情:两人身世比较 阅读第三、四段,对比归纳出诗人和琵琶女的生活经历,体会共同之情。当年而今琵琶女诗人共通处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独饮无乐 山歌村笛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年老色衰 漂泊憔悴 委身商人 独守空闺 同是天涯沦落人 江中诉说苦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
4、秋月春风等闲度。早年生活:奢华惬意 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年长色衰:寂寞冷落 前后两种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
5、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同病相怜感慨多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表达了对琵琶
6、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我从去岁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
7、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有伤明教”。背景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琵琶女的演奏听音赏乐: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略写)“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8、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详写)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三次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互文)第一次演奏:“惨”!(离愁、沦落)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琵琶女:寂寞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第二次演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9、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江上聆听琵琶曲可分为三个层次:(1)邀见歌女(2)演奏名曲(3)听者陶醉2、“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描写,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
10、琵琶女此时怎样的矛盾复杂的心情?4、作者是怎样生动传神地表现音乐的魅力的?江上聆听琵琶曲(1)调弦大珠小珠落玉盘(2)自选曲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3)名曲演奏清脆圆润婉转流畅转轴拨弦三两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冷涩低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幽咽暂歇激越雄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曲终收拨四弦一声如裂帛(5)悄无声息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比喻听觉视觉动作神态第二曲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开始:大弦嘈嘈急雨小弦切切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滑幽咽难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收拨、划一声、裂帛秋月白过渡:发展:高潮:尾声:霓裳六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
11、事)过程场景特点方法浊杂粗重轻细凄切清脆圆润婉转凝咽声弦暂歇雄浑激昂清脆尖利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议评声以喻摹声以形绘声以人衬声以景托声直写间写雄浑、激昂、大气悄无言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旋律及情感的变化倾诉悲情急切愉悦幽愁暗恨激愤难言郁结胸中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杜甫 赠花卿音 乐 描 写 赏析(王小玉)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
12、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刘鹗老残游记甜润舒畅尖细高亢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
13、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泣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衰:寂寞冷落。第三曲凄凉、悲伤却坐、促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皆掩泣无尽的感伤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
14、如金、无尽感伤点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同病相怜伤迁谪诗人多次写到自己被琵琶女的弹奏深深感染,请找出并体会作者到底从琵琶女的弹奏中感悟到了什么。一闻琵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加重离情;情相二闻琵
15、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加重悲情;情相通三闻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加重谪情。情相融明景赏乐:三处秋月的用意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冷落寂寞的心境。江水宁静地映着团团月色,给人以孤寂的感觉。以江月勾勒环境,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环境三处秋月: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间接描写,以听众的感受来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意犹未尽,仍然沉浸
16、在动人的音乐中,如醉如痴。“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琵琶曲终,乐声已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四周万籁俱寂,江心倒映一轮明月。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继续感受夜色中弥漫的音乐气氛。一片静谧、萧瑟的秋景,烘托了听众悲凉寂寞的心境,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夜深人静、独守空船,只有凄清的明月和寒冷的江水作伴。一个“寒”字充分描写出琵琶女的孤独寂寞和感伤情怀,情景交融。讨论: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
17、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读诗明旨:琵琶行的主旨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主题 诗歌表现了对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深挚同情,抒发作者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和失意之感,传达了天涯沦落之慨.思考有争议的问题关
18、于琵琶行主旨的不同理解。1.认为这首诗倾诉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怨愤,诗人与琵琶女之所以能结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们相互从对方的身世中看到了各自的不幸,而诗人又领悟到了双方不幸的真正原因。2.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琵琶女的身世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践踏、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作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作者自己的身世的注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3.认为这首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有力控诉,但也反映了作者的软弱性,在诗中,作者同情琵琶女,又自伤迁谪,基调低沉,伤感味较重,流露了患得患失的思想。4.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作者宣扬的
19、是宿命论思想,首先,诗中看不出琵琶女有“被压迫”过、“被侮辱”过、“被损害”过的地方,并无值得同情之处,这个形象不过是作者借以寄托“失意情怀”罢了。第二,作者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相同,从而回避了现实中的严峻的政治问题,流露的是颓废伤感的情调,宣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课外拓展: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 谪浔阳宿于鄂州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贺:李凭箜篌引 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20、。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注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歌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摹写声音的至文“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
21、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听颖师弹琴韩愈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听颖师弹琴 前五句:直接描写:比喻、通感。传神地描绘出音乐的变化过程:缠绵激昂悠扬喧闹清脆 后四句:间接描写:想象、烘托。音乐与情感达到两方面的共鸣,情感通过音乐得以宣泄。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 大多是间接描写:想象、烘托。用凝滞的景致和奇特的想象来展现音乐造成的效果,表现其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