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理念学习基本的戏剧知识,具备鉴赏戏剧的基本能力,是新课程对中学生的要求。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它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适合舞台演出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剧本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的发展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充分的揭示。(2)集中性。由于舞台的空间和演出的时间限制,剧作者常常把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浓缩到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把千变万化的生活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尽可能在
2、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3)语言精练和个性化。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人物间的对话不仅能显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而且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单元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创作及其重要的作家作品;分析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2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话剧创作,鉴赏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的思想艺术。3欣赏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莱特节选或全文,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4学习从艺术美的角度去鉴赏戏剧艺术,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5掌握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内容提要这个单元共有三篇课文,选的是文
3、学作品中的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中国古代戏曲编选了一篇元代杂剧,即窦娥冤节选。鉴赏杂剧文学剧本,首先要熟悉曲词和宾白所表演的故事,把握戏剧情节冲突。第二要分析曲词表达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理解戏剧冲突的本质是人物性格的冲突。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部分。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腐败,塑造了善良、贤惠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窦娥这一妇女形象。四幕话剧雷雨表现的是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情爱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深刻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课文雷雨节选的是第二幕的两场戏。
4、其中第二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所代表的阶级冲突,揭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两场戏将周、鲁两家的夫妻、父子、兄弟等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周朴园复杂的思想性格。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剧情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它所揭露的主题是深刻的,具有普遍的共性,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腐化和堕落的尖锐斗争。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位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
5、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赏析】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是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
6、可挽回地正在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
7、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高考江西卷)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明 明 如 月,_?越 陌 度 阡,_。(曹操短歌行)(2)_,终鲜兄弟,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3)我欲因之梦吴越,_。湖月照我影,_。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5)佳 节 又 重 阳,_,_。(李清照醉花阴)【答案】(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2)既无叔伯 门衰祚薄(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4)玉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1了解关汉卿和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常用术语。2分析剧情和结构;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理解作品所运用的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理解剧作的主题,体会封建社会的残酷和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及强烈的反抗精神。1读准字音桃杌(w)角(ju)调 变徵(zh)煞(sh)尾 瀽(jin)亲眷(jun)蹉(cu)跎 罪愆(qin)
9、苌弘(hn)忖(cn)度 提(d)防 嗟(ji)怨古陌(m)荒阡(qin)亢(kn)旱盗跖(zh)披枷(ji)杳(yo)无音信嘱咐(zhf)尸骸(hi)勘(kn)湛(zhn)2掌握通假小妇人元是有丈夫的(元,通“原”)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同“糊涂”)那有这等说话(那,通“哪”)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同“们”)3古今异义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古义:时候。今义:早上晚上)只望婆婆看觑则个(古义:照顾。今义:看)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古义:一段时间以来。今义:向来)奶奶,你先进去(古义: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今义:称父亲的母亲)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古
10、义:“以上”“多”的意思。今义:向,介词;外,方位词)4词类活用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和坏人)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和愚者)前街里去心怀恨(名词作状语,从前街里)鼓三通、锣三下科(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敲锣)5走近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种,大都散失,现存15本。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
11、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名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都流传很广。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6了解背景窦娥冤源自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全剧主要情节如下:窦娥之父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欠蔡婆之债,被迫将窦娥卖给蔡婆家当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她和婆婆一起生活。蔡婆因为索债被债主赛卢医骗到郊外,险被赛卢医勒死。无意中救了蔡婆的张驴儿逼着蔡婆和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却坚决拒绝。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嫁给他,想毒死蔡婆,谁知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又借此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他以毒死他的父亲的罪名诬告窦娥。窦娥被屈判死罪。后来,窦天章
12、一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本文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此后的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7开阔视野元杂剧的形式(1)折、楔子和本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和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
13、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2)角色行当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分为不
14、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戏增改的。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角色,不注人名。这是在阅读剧本时要预先了解的。(3)曲
15、词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等。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率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
16、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与今日普通话的声调很相似。曲文押韵也用中原音韵所归纳的“东钟”“江阳”等19部,可以平仄通押。此外曲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
17、也”(徐渭南词叙录)。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单宇菊坡丛话)。前一说有字义学根据,较为正确。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白”(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白”(旁白)、“内白”(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徐渭南词叙录说:“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元剧
18、中的科,除了徐渭所说的动作表演,还有其他两种指义。一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
19、,最后三字即简名。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楔子和第一折)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楔子),写穷书生窦天章为进京赶考,将七岁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做童养媳。交代窦娥苦命的缘由。第二部分(第一折),是故事的开端。搬到山阳县的蔡婆与儿媳窦娥相依为命。窦娥在接连的不幸遭遇中已安于命运的安排,精心侍奉婆婆,恪守妇道,不料一次偶然事件,使得蔡婆“引狼入室”,善良而又毫无精神准备的窦娥被无情地推进了社会矛盾的旋涡。作者充分利用了偶然性反映着必然性的规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指出了窦娥“冤”的根源。2设疑激智(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楔子一般在第一折之前,篇幅短小,对故事的由来作简单介绍。楔子的位置
20、也不一定固定在第一折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的,其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大都有过渡作用。(2)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窦天章的这段独白,不是本剧主要矛盾的起因,但却是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阅读时要体会独白这种人物舞台语言的三个特点:一是大多是短句,符合口语习惯;二是质朴简练,以把事情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三是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3)怎样看待张驴儿父子的救人之举?张驴儿父子救人纯属巧合,绝对不是见义勇为之举,所以才有后文的流氓无耻之举。(4)张驴儿、蔡婆婆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
21、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赚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推到窦娥头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所以说他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5)这三折戏中,矛盾冲突双方是谁?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之流,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当时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窦娥正直、善良的秉性,构成剧本的最基本的矛盾冲突。【答案】C(A蓦:m,B觑:q,D闼:t)
22、3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嫡(d)亲 当垆(l)蓦(m)过隅头B贫煞(sh)看觑(x)情怀冗冗(rn)C兀(w)的呆痴(ch)鳏(un)寡孤独D田畴(chu)绣闼(d)燕侣莺俦(chu)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是()A缥湘 流落 昨宵梦里B日辰 祸尤 无语暗消魂C蛾眉 惫懒 月色挂装楼D顽劣 亲家 行医有勘酌【答案】B(A湘缃,C装妆,D勘斟)【答案】D(分外:另外,过望:超出期望。)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中颇(很)有些钱财老身且(暂且)不索钱去B读尽缥缃(代指书籍)万卷书不说当垆(坐在垆前卖酒)C争奈(怎奈,无奈)时运不通况如今春榜动,选场(考
23、场)开D分外(本分以外)但得些少东西便也过望(过分希望)了4下列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B当骂呵,则处分几句C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D婆婆想羊肚儿汤吃,快安排将来【答案】A(B处分:古:本文是责备的意思,今:对犯有错误的人给予一定的处理或处置;C鳏寡孤独:古:本文是偏义复词,鳏寡偏指寡,是就蔡婆来说的,孤独偏指孤,是就蔡婆的儿子来说的,今:泛指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而没有生活依靠的人;D.将来:古:拿来,今:现在以后的时间。)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楔子中蔡婆上场后说的一段话,介绍了蔡婆的身世和家庭状况及将要发生的故事,是整个故事的开端。B
24、窦天章上场后的一段话,交代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状况,是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C“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窦天章的这段唱词,交代了“割舍得亲生儿”的原因家贫、应试。写出了前途难卜,归期难料的惆怅、苦闷的心情。D“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赛卢医的这句话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张本。【答案】A(应为故事的背景)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儿老妇人 B外老年男子C净小生D正旦女主角E正末男主角F丑滑稽人物【答案】C(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折)1吃透文本第三部分:这一折是故事的发展。张驴儿因为窦娥不愿嫁给他,便想用谋害
25、蔡婆来达到目的,没想到误杀了父亲;他恶人先告状,而昏庸的官吏又用酷刑逼供,窦娥为免婆婆受刑屈招了杀人之罪。第四部分:这一折是全剧的高潮,写善良的窦娥被押赴刑场时的悲惨和被斩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两桩誓愿当场应验。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2设疑激智(1)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2)在第三折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
26、外,还表露出了窦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 词 中 除 了“冤”贯 串 全 篇 外,还 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待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
27、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发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毒誓,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毒誓?(3)她的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认识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根本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4)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希望?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
28、、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很重要的作用。自
29、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所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有力和深刻。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5)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应验了,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这里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且具有现实的含义:这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
30、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与良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笔下一一应验。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31、。(6)本文语言是怎样做到口语化、个性化的?曲词通俗易懂。例如在第三折戏中,窦娥指责天地“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揭露封建王法的黑暗,“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说白朴素自然。临刑前,婆婆终于寻见了媳妇:“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媳妇想见婆婆:“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总之,唱词也好,说白也罢,语言都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作者不愧是元杂剧中“本色派”的代表。曲词和说白又紧扣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表现窦娥悲愤的抗议。【滚绣球】采用呼告的修辞格,充满质问和指责的口气,表现窦娥反抗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耍孩儿】【二煞】【一
32、煞】交错运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让人感到面对面地据理反驳,但又处于无可奈何的地位;而在临刑前见相依为命的婆婆时,语言则凄楚哀婉,感人肺腑。此外,窦娥作为处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不能解释造成自己厄运的社会原因,而把它归结为“没时没运”。她用以反抗的武器不能超出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范畴,也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所羁绊了的。【答案】C(A伶:ln,B累:li,D赚:zun)3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晦(hu)气 伶(lin)俐 撚(nin)断脊筋B连累(li)浣(hun)纱古陌荒阡(qin)C知契(q)祗(zh)候红鸾(lun)天喜D忤(w)逆痊(qun)
33、济赚(zhun)到荒村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恁的 鸳帐眠 举案其眉B恓惶 喝撺厢 法场典刑C羹汤 暑气喧 前合后偃D做呕 滚似绵 披枷戴锁【答案】B(A其齐,C喧暄,D戴带)【答案】C(三推六问:反复审问)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争些撚(揉搓)断筋骨谁敢合(配制)毒药与你B那里有浣(洗涤)纱时甘投大水妇人家直(只,只是)恁的无仁义C把你三推六问(反复责打)适值(恰好遇到)我婆婆患病D押付市曹典刑(按法行刑)你道是天公不可期(期望)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动些,行动些B断送出古陌荒阡C人心不可怜D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答案】C(A行动:古:走
34、快,今:走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活动;B断送:古:发送,今:葬送,毁灭;C可怜:古今都是值得怜悯的意思;D正法:古:公正执法,今:依法执行死刑,以正国法)5下列成语典故和相关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望帝啼鹃 苌虹化碧 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A邹衍 苌弘 燕惠王 东海孝妇B邹衍 庄周 燕惠王 窦娥C杜宇 苌虹 邹衍 东海孝妇D杜宇 庄周 邹衍 窦娥【答案】C6对【滚绣球】中修辞格运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代,代指“是非”。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C“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对偶,也是对比。D“天地也!
35、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是拟人。【答案】A(“清浊”是借喻)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原文展示】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六本【名句背景】孔子家语是一部伪书,据专家考证,是三国魏国王肃收集资料,借孔子的名义编辑而成。其中有些材料杂取论语、左传、荀子等书,有些是自己杜撰,目的是攻击当时的郑学(东汉经学家郑玄)。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家语已非原书,是后人根据散失的有关资料编辑的。【名句译释】同道德高尚的人相处,就像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这里因为与芝兰的性
36、质变得相同了的缘故);同道德卑劣的人相处,就像进入腌制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腥臭,(这里因为与咸鱼的性质变得相同了的缘故)。【名句评析】分别列举两种对立的现象,比喻说明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有助于为善的环境,利于人们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为恶的环境,引诱人们堕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所谓“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所以,孔子说: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有好处;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说两面话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有害处。慎重交友,是慎重选择相处环境的重要方面。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不是还有“出淤泥而不染”一说吗?关键在于自己的把握,能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