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以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及其先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为时空线索,总结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时空特征。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形成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细致梳理核心点一、国门洞开1背景(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轻巧点拨关键点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来说的,是指只丧失了部分主权,仍保留一部
2、分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表现(1)南京条约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_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美、法等国此后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_、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香港岛福州片面最惠国待遇(2)马关条约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得逞)、_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_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_。(3)甲午
3、战争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_,以攫取利润。台湾杭州工厂铁路(4)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划定北京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_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_铁路沿线要地。东交民巷反帝山海关特别提醒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即使不罢免林则徐,抗英也难以取胜。3影响(1)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
4、府签订了大量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_。(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命脉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瓜分狂潮(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2)过程_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1897年11月,德国派军占领了_。1897年12月,俄国强占_和大连湾。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_,划分“势力范围”。(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三国干涉还辽胶州湾旅顺口租借地易混易错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并非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但其并不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开始,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2“门户开放”(1)原因美国忙于_战争,无暇参与瓜分狂潮。美国也想染指中国,但军事力量还不足以与其他列强抗衡。为了满足美国_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2)提出: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3)内容承认列强在华“_”中的既得权益。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美西工商界势力范围(4)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中国建立“_”。(5)结果:列强在不同程度上赞同。(6)影响:列强在中
6、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_中国的局面。国际共管体系共同宰割深度点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瓜分中国的矛盾。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减轻,反而由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轻巧识记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探究主题一鸦片战争史料一(虎门销烟)把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要求得到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1)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严厉禁烟,英国
7、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料一谈谈你的看法。史料二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被动的走向近代化。(2)根据史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不同意。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侵略权益,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也会制造其他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8、历史解释 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独立、享有完整主权中国领土、关税、司法、贸易、航运等主权遭到破坏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性质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中外关系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国际地位平等的主权国家被宰割、被奴役的国家探究主题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史料一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
9、耗资1 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史料二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导致军费得不到保证。这是腐朽的封建统治的充分体现。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外交干涉上。根据史料一、二,分析说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答案: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削减军费预算,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清政府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政策。历史解释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主观方面:(1)清政府政治统治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2)战前,清政府不认真备战
10、,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3)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国力相对落后。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落后。建体系微总结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同时,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2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3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逐
11、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基础巩固题组一 列强入侵,国门洞开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故选C项。答案:C2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A协定关税B割香港岛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解析: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选B项。协
12、定关税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答案:B3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843年以后,广州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这促进了上海地区对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故C项与题意相符;A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B、D两项出现在马
13、关条约签订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答案:C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B赔偿日本白银4.5亿两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条约为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还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答案:C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约的特点不包括()A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B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最终确立C既严格控制又维护
14、清政府D仍保留赔款割地等相关条款解析:根据材料“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是该条约的特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半殖民地统治秩序最终确立是该条约的特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既严格控制又维护清政府是该条约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有赔款但无割地的条款,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题组二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6.如图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解析: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5、,故C项正确。答案:C7作为“瓜分狂潮”开端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其中“三国”是指()A美英法 B俄英法C俄日法 D俄德法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故选D项。答案:D同步真题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
16、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答案:C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
17、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项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
18、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
19、禁止外国商人夹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答案:A4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解析: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答案:A5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立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