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07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8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 河渠书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河渠书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内容赏析】鉴赏本诗,可以借助转换理清思路。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又生一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是“水殿龙舟”的腐化之事;四句再转,说若不是奢侈腐化,隋炀帝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作者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要引以为鉴。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蹈毳()荥阳()瓠()食鄃()河壖()多阪()旰旰()啮桑()疏浚()潺湲()()离碓()田蚡()搴

2、()灵轵()艾安()大邳()功施()汤汤()cuxnhshrunbnhnnijnchn yundufnqinzhypysh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2)乃厮二渠以引其河()(3)九川既疏,九泽既洒()(4)有余则用溉()(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8)渠就,用注填阏之水()“道”同“导”,疏导、疏通“厮”同“斯”,分开“洒”同“酾”,分流、疏导“罢”同“疲”,疲惫“邸”同“抵”,抵达“并”同“傍”,依靠、沿着“阏”同“淤”,淤泥、淤塞“”同“浸”,滋润、灌溉(9)鱼沸郁兮柏冬日()(

3、10)北渡污兮浚流难()(11)颓林竹兮楗石菑()(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柏”同“迫”,逼近“污”同“纡”,纡曲回转“菑”同“剚”,树立、插入“佗”同“他”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间 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奉命于危难之间安得广厦千万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名词,中间动词,间隔形容词,远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副词,抄小路副词,秘密地、悄悄地动词,参与名词,期间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动词,离间(2)数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数为败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4、胜败之数,存亡之理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几,表示不确定的约数动词,计算副词,屡次名词,技艺名词,命运名词,数量、数目动词,列举罪状形容词,细密的(3)胜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驴不胜怒,蹄之日出江花红胜火予观夫巴陵胜状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副词,尽动词,能承受动词,胜过、超过形容词,优美的名词、胜利动词,战胜、取胜形容词,盛大的(4)卒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初,鲁肃闻刘表卒骑千余,卒数万人全卒为上,破卒次之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庶刘侥幸,促卒余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5、长也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副词,最终名词,士兵动词,死名词,步兵名词,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动词,完毕,结束,到止动词,终、尽副词,终究副词,通“猝”,仓促(5)既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既来之,则安之副词,已经动词,完、尽副词,不久副词,全、都连词,既然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水行载舟(名词作状语)_(2)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名词用作动词)_(3)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4)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5)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名词作状语)_(6)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名词作

6、状语)_(7)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名词用作动词)_在水上向南流,向东流使富裕使疲惫向东向东南漕运(8)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9)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名词用作动词)_(10)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名词用作动词)_(11)漕从山东西(名词用作动词)_(12)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名词用作动词)_(13)下御史大夫张汤(名词用作动词)_(14)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形容词为动用法)_使肥沃测量标记种田西行砍下,砍伐交给为而悲伤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漕从山东西古义:_今义:山东省。(2)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古义:_今义:不容易相处;困难。崤

7、山以东地区。难行的地方。(3)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古义: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山东从沔无限古义:_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5)便于砥柱之漕古义:_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第二年。没有阻隔。比更方便。(6)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古义:_今义:经常。(7)过降水,至于大陆古义:_今义:特指我国领土的广大陆地部分。(8)害中国也尤甚古义:_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到处。泽名,亦称巨鹿泽。中原地区。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中作而觉。(被动句)译文:_(2)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译文:_(3)拟于巴蜀。(状语后置句)译文:_(4)佗小渠披山通道者。(定语后置句)译文:_

8、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可以与巴蜀相比。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5)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译文:_(6)筑宫其上。(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译文:_(7)欲罢之,毋令东伐。(省略句)译文:_(8)瓠子决兮将奈何?(固定句式)译文:_(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定语后置句)译文:_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瓠子决口了啊将怎么办?命令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常识速览探背景书“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不是熟悉掌故的史家

9、,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 8 篇。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即溯源于此。整体探究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_【答案】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

10、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鲜明态度。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_【答案】因为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

11、验。3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_【答案】(1)大禹、李冰、西门豹、郑国治理水患效果显著,泽被后世治理水患效果的对比汉代统治者治理水患劳民伤财,收效甚微(2)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对秦也有利,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态度治理水患态度的对比田蚡为自己的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3)大禹作为部落首领身先士卒,用疏导之法取得成功统治者兴修水利行动的对比汉代天子临江作歌,想靠祈祷神灵达到目的,却适得其反这些对比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4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有怎样的效果?_【答案】治水工程效果大禹治水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西门豹

12、兴水利富魏之河内郑国渠的开凿关中无凶年,秦以富强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者以为天意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穿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能墨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局部探究1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分析“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一句的作用。_【答案】这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阐发的,尤其是“利害”二字,更是全文的关键。2翻译下列句子。(1)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译文:_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译文:_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译

13、文:_【答案】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向东冲溃金堤,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把决口堵塞了。当今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灌入巨野泽,将淮河、泗水连成一片。往常从关东水运粮食是经渭水逆流而上,大约六个月才能运到(长安)。(2)翻译上面句子时,“东”“东南”和“关东”三个词语的翻译方式比较特殊,从词类活用角度看,这是一种什么用法?_【答案】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1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2一般规律: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

14、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下面列举几条辨析的方法: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的,要按情理推断。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司马迁的河渠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利专史,开创了研究水利科技史的先河。河渠书

15、的杰出成就源于作者个人的努力。司马迁除了阅读大量史料外,还亲自考察夏禹治水的事迹。南登庐山、观九江、上姑苏、望五湖,东行淮河、泗水、漯洛渠,西瞻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总结了夏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并且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巨大工程,跟随汉武帝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司马迁正是靠着这种“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才让河渠书具有了极高的史学价值。【应用角度】可用于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方法与经验”“付出与收获”“借鉴与发展”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呵护母亲河 黄河卫士在行动近年来,随

16、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黄河的治理力度,黄河两岸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人们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许多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污染河水和景观,也给工程管理带来难度。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2015 年 7 月,“呵护母亲河,人人都是江河卫士”大型公益活动得到了山东沿黄 9 市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先后有 200 多名市民和 100 多名黄河职工志愿者参与进来,他们手拿垃圾捡拾夹和垃圾袋,走上堤防工程和黄河沙滩,捡拾满地的垃圾,向过往行人、车辆宣传环保知识,劝导岸边的游客爱护环境,文明举止。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媒评文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

17、亲河黄河治理不仅需要黄河职工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黄河环保宣传,唤起更多群众“关爱母亲河”的意识。从点滴做起,热爱黄河、建设黄河、呵护黄河,做黄河的忠诚卫士!水与中国网上善若水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18、在喷吐着雪浪的离碓,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 2 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碓,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

19、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

20、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精要赏析】本文以水比喻“上善

21、”,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文章写都江堰,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鱼沸郁兮柏冬日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余从负薪塞宣房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A BCD【解析】“柏”同“迫”;“道”同“导”;“佗”同“他”;“厮”同“斯”。【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而漕水道九百余里而道河北行二渠B.褒

22、之绝水至斜水颓以绝商颜C.山东从沔无限更砥柱之限D.而渠下民田万余顷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解析】A 项,道,道路/引导;B 项,绝,尽/穿过;C 项,限,均为险阻、阻隔的意思;D 项,田,田地/使成为田地。【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D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入于渤海【解析】A 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连词,并列关系,又。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C 项,既:已经。D 项,于:

23、介词,在/介词,至,到达。【答案】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解析】A 项,并:都是同“傍”,依靠、沿着的意思。B 项,罢:同“疲”,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作罢。C 项,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到了。D 项,于是:这时候/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陆行载车,水行载舟B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C并北山东注洛三

24、百余里D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解析】A 项,陆:在路上,名词作状语。B 项,西方:在西方,名词作状语。C 项,东:向东,名词作状语。D 项,西:西行,名词用作动词。【答案】D二、阅读鉴赏(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25、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

26、,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

27、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答案】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28、,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意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

29、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

30、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译文:_(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1)“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必”,一定。“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2)“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固宠”,加固宠幸。【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

31、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

32、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

33、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课文 911 段,完成 101

34、3 题。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道多阪,回远 回:回环曲折B诚得水,可令亩十石诚:真诚C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D岸善崩,乃凿井善:容易【解析】B 项,诚:倘若果真。【答案】B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便于砥柱之漕沉白马玉璧于河B.间百余里,以车转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C.汉中之谷可致作之十余岁,渠颇通D.拜汤子卬为汉中守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解析】A 项,于,介词,比/介词,在;B 项,以,均为介词,用;C项,之,助词,的/代词,代龙首渠;D 项,为,动词,做、担任/动词,作为。【答案】B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皆可以行船漕B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C其明年,旱,干封少雨D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解析】A 项,可以,均为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B 项,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C 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 项,以为,古义:以为,把作为;今义:认为。【答案】A13翻译下列句子。(1)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译文:_(2)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译文:_【答案】(1)于是为此调发士卒一万多人开渠,从徵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2)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大旱,天由于要晒干泰山封土而少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