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小数乘法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会正确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计算小数乘法。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活经验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将答案按顺序记录在口算本上,再集体订正。)30.50.742.131.1
2、890.81.520.70.82.50.42.解答:一支铅笔0.5元,一支水性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3倍。一支水性笔多少钱?(指名学生回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3.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小数乘法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整理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以及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索(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PPT课件),让学生独立收集信息。2.交流整理: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
3、上适时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2)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3)要求的问题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2)(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解答。(2)教师巡视,收集个案,并指名演板。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PPT课件出示,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1)为什么用乘法计算?(2)怎样计算小数乘法561.3 ?(3)你算得对吗?3.汇报梳理,构建方法。(1)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整数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那么
4、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小数倍用乘法计算。)(2)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3)集体交流、核对。【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旧知迁移领悟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兴趣,在汇报交流中理解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进一步熟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回顾检验,适当修正1.出示教材中小朋友的计算过程(PPT课件)。(师:同学们,计算后我们往往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瞧!)2.请你帮这位小女孩验算一下,
5、她算得对吗?(独立完成。)3.交流汇报,明确方法。(教师巡视。)(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对不对。(PPT课件呈现验算过程。)(2)用计算器来验算。(投影演示。)(3)根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来验算。由于56乘1.3的积应该比56大,而7.28比56小,所以7.28肯定是计算错了。4.检查过程,修正错误。(1)师:同学们,在计算时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如果再算一遍,不一定能检查出计算中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从刚才同学们使用的各种验算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查。(2)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除了要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以外,还要检查横式的得数写了没有,写对了没有?得数的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同学们,再
6、检查一下,除了计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相互督促改正。5.随堂巩固。(第7页做一做。)(1)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目的地投影展示,学生评价与小结。【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小女孩的计算错误,激活学生对整数乘法验算方法的回忆。为感受验算方法的多种策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验算,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具体验算时,不要求学生一定按某种方法验算,只要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对计算结果做出判断即可,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一)基本练习1.练习二第6题(第二排的3道小题)。(1)先计算,再验算。(2)展示汇报,集体订正。(3
7、)订正时注意0.0720.15的计算过程与验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算出72乘15的积是1080,由于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五位小数,而积的小数位数只有四位,先要在前面补一个0,再点上小数点,最后将积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得0.0108。)2.练习二第8题的第一问: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1)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明确第一问要解答的问题。)(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3)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强调用小数倍直观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提高练习练习二第8题的第二问: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1)独立思考,自主解题。(2)思考:如果直接求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
8、不同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一)回顾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你是用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二)梳理1.继续学习了小数乘法计算。2.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用小数倍解决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3.计算后一定要验算,针对不同的计算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与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养成及时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提
9、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
10、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五、课堂练习1.练习二第6题(第一排)。2.练习二第7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