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比大小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比大小”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分数,使他们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本节课比较分数大小,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
2、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懒羊羊和小灰灰遇到了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咱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同样大的饼,懒羊羊吃2份,小灰灰吃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它们想让同学们帮忙判断究竟谁吃得多。(生自由发表意见)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同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懒羊羊和小灰灰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大小,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探索交流,获取新知(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1比较和的大小。(1)先把教材73
3、页的一组正方形和一组圆分别表示出和,再比较和的大小。开始行动吧。(学生动手画图比较)(2)学生展示比较结果。比一比和谁大。(3)学生交流汇报想法。(实物投影展示、讲解)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4)教师小结学生的想法,并演示。(贴教具)师: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这样的3份就是3个,通过涂一涂,比一比,我们发现:。2比较和的大小。师:我出示一组图形,你们能看阴影部分写分数并比较大小吗?(1)学生写出分数,并比较和的大小。(2)教师板书:。3写十分之几的分数,比较大小。师:同学们,看图写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你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让你们自由的想一组分数,画图涂一涂
4、,再比较大小,相信你们会完成得更好。(1)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生独立操作,完成后个别展示)(2)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母是10的分数。(板书:和)没有图形,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自由发表见解)4观察对比,感知规律。(1)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在比较大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就小)(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1自选材料,探究和的大小。要求:利用学具分别表
5、示出和。学生交流:和谁大?为什么?请学生上前面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种方法的展示和讲解,我们知道了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都能一眼就看出同一个图形的比大。(贴教具)2练一练: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
6、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师:为什么分母小的这个分数反而大呢?我们再来探究和这组分数的大小,看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
7、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先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分数的大小。“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两个分数。(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