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00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五、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环境问题案例,围绕展示的案例,提出几个探究问题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

3、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地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1.识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及其实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3应用:学会判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模式图,学会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学生用书P86P87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

4、集渔猎时代:崇拜与依赖环境,人地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3工业革命以来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2)环境污染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3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环境问题全球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

5、坏、土地荒漠化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能消除吗?(4)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穷。请你说说其中的道理。提示:(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2)人们主要是通过围湖造田、填塘塞河、开垦草场、

6、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

7、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2读教材图6.8污染的形成,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人类活动主要导致了哪些污染?(2)据图分析导致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什么?(3)据图分析导致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来自哪里?(4)图示污染对人类有何影响?提示:(1)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等。(2)工业废气的排放。(3)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江河污染;受污染的江河水入海及轮船排放的污染物导致海洋污染。(4)一是直接危害人类,影响人体健康;二是污染物质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

8、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3)基本原则图表导读3读教材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分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2)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3)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提示:(1)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管理调控。(2)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3)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4)人的管理调控处于核心地位。学生用书P87P90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

9、期人地关系,引导学生探究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活动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归纳如下表:时间阶段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发展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扩大耕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到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出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公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

10、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人们认识到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融会贯通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代替资源的速度;环境污染的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典例1】 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D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70年代解析早期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减弱;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主动改造自然。

11、答案D 活动点拨 一、教材P92活动1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

12、的是工业生产。(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如果生活在乡村,可以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如果生活在城市,可以看到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可以感觉到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直面环境问题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

13、用多媒体展示人地关系模式图,引导学生探究模式图中各箭头的含义,弄清人地关系。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

14、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1)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城市交通、工业和人类活动过于集中,造成污染物集中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为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受经济技术水平限制,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治理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发展

15、中国家发达国家相对较轻;以环境污染为主主要是过度消耗资源引起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成效显著知识拓展(1)主要环境污染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实例简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水体污染多瑙河的污染土壤污染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市区垃圾场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机场附近的噪声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福冈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泄漏(2)主要生态破坏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实例简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

16、垦草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方法技巧环境问题对策答题模板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加以防治,分析时要把握关键,对症下药。(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7、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融会贯通局部环境污染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对应分析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典例2】 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

18、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A BC 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A BC D解析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A处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答案(1)B(2)C 活动点拨 二

19、、教材P95“读图思考”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气污染、欧洲东部和北亚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热带雨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布状况以及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20、。可持续发展1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2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表所示。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21、地区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融会贯通可持续发展原则新解1公平人人平等,万物均衡。2持续子子孙孙,绵延不断。3共同天下兴亡,人人有责。【典例3】 (2014临沂重点中学月考)读“持续发展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把_列为第一位,包括社会、_和_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_的持续发展,条件是_的持续发展,_的持续发展是目的。(3)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_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

22、蔓延等问题。_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_发达国家应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_解析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持续发展,条件是经济持续发展,目的是社会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答案(1)发展经济生态(2)生态经济社会(3)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 活动点拨 三、教材P9798活动1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

23、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2.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5)正确。(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7)正确。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二者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