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探索,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八字方针的提出、“文化大革命”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全方
2、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完成: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52 2“一五”计划建设(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重工业无从发展。(2)任务:优先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沈阳机床厂
3、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国重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化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 的和平赎买政策。(3)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4)意义:标志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农业生产合作社 国家资本主义 公有制 经济体系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探索 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4、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工业国 农业国 经济文化 工业国 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提出:1958年中共 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影响:全国掀起“”的高潮。八大二次多快好省大跃进(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 、大办 。“人民公社化”运动:财产统一核算、分配,大办 ,吃饭不要钱。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19591961年的严重 。工业 农业 公共食堂 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1)方针:中共中央对
5、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任务基本完成。调整 调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动乱由思 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文化大革命 经济领域 闹革命 2表现(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2)工人、干部停产“”。3调整(1)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2)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周恩来 邓小平 问题探究“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东北?(1)从客观条件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2)
6、从历史上看,解放前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误区警示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思维升华党在十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释疑解惑“左”倾错误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主观唯心主义。它指的是在思想、经济、政治、组织的现实表现上,似乎与“革命”相似,实际是要超越这一阶段,把将来才能办的事情现在办的一种错误。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敌人,曾在历史
7、上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探究分析19571966 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客观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主观原因 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主观原因 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8、 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思考感悟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其意义是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革”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拉开了序幕。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熟的经验,当时只有借鉴苏联社会 主义模式下的经营方式。(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 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
9、发达国家。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增强国防力量,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 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 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10、史料研习材料 1: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 2: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
11、),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 1957 年的工业生产比 1952 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 年 12 月 22 日)学会分析 材料1表明受“冷战”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新中国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材料2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
12、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总之,编制和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重大步骤,是共和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3、史料研习材料 1: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关于政府报告的决议 材料 2: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学会分析 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建国初对我国社会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14、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材料1表明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材料2表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已经开始偏离八大的正确决策,认为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这一观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也是以后我国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错误的原因之一。考题范例 例1(2010江苏高考)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
15、作社 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上海市装訂生産合作社”和“1954年12月”“股金證”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正确;“工业大跃进时期”与“1954年12月”不符,A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建立的,C错误。答案 D 命题角度 1获取信息要注意抓住关键词,例1最关键的信息是“1954年”“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股金证”,再链接三大改造,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发展
16、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命题预测 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
17、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把握19521956年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再通过数据比较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粮食与棉花属于农产品,钢、煤和原油属于工业产品,从数据上看,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率明显大于农产品。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B、C、D三项结论与表格信息相符。答案:A 2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请回答:(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和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18、?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业国民收入的变化特点及成因。第(1)问根据设问观察表格,判断说明趋势,迁移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各自的形成原因;第(2)问观察图二中柱状图对比得出变化,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原因;第(3)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角度说明经验教训。答案:(1)1958年196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动工业国民收入的增长。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2)19761987年间迅速增长。原因: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启示:经济政策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或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考题范例 例2(2010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 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
20、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2: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1、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解析 本题以我国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为主题材料,考查建国后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原因、成就。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美国的遏制、苏联的压力)、国内(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国防建设)形势回答即可;第(2)问从工业布局的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开发等方面回答。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史观解读 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理解中国社会主义 经
22、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 变,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 性、曲折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关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56、1958、197
23、8、1992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年份。这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命题预测 32008年以来,我国钢铁企业连续发生严重亏损,国内钢铁 企业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新市场。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即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故B、C、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答案:A 4(2011镇江模拟)200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
24、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 创建于“一五”计划期间 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折射 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其创建与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相关 A B C D 解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创办于“一五”计划期间,表述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东南沿海地区,表述不正确。表述正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便于得到苏联对我国的援助,表述正确。答案:C 考题范例 例3(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
25、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 应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意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阶段性特征的掌握能力和对曲线图的解读能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导致了我国经济建设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之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才初步完成。答案 C 热点链接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26、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列简称建议。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考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命题预测 5新时期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在探索 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然而如果离开实际,盲目求快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我党早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就曾指出:“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
27、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忽视现实条件和可能 按其贯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表明党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现实条件和可能,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 6“说炼钢,就炼钢,无论工农兵学商;遍地筑起烽火台,人喊马叫砍树忙。”其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当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顺口溜”提供的信息,当时我国掀起了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全民大炼钢铁高潮,显然处于新中国的“大跃进”时期。A、C、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答案:B 点击此图片进入“备考演练 经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