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汽车的车轮直径是80厘米,每分钟转200圈,要通过2512米的大桥要多少分钟?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0%,两天一共看了7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7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4、某电器商场去年销售了1800台电脑,今年的销售量比去年增加了 ,今年销售了多少台?5、学校图书馆科技书占图书总数的40%,故事书占图书总数的30%,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200本。学校图书馆共有图书多少本?6、一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200米,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
2、是7:3,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7、平政小学参加植树活动,六年级植树100棵,比五年级多了 ,五、六年级共植树多少棵?8、张大妈把2019元存进银行,年利率是2.15%,求张大妈到期可以拿回多少元?“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
3、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9、客车和贷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4小时后客车达甲地,贷车离乙地还有50千米,已知贷车速度与客车的比为3 :4,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0、陈光计划把自己积蓄的3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三年,准备到期后将利息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如果年利率按3.06%计算,到期后他可以捐出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