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73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0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06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史融合 高频突破 上 篇 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六讲 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总述改革开放前的30年(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改革开放后的40年(1978年至今)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大政治制度;在“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2、。之后的20多年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失误,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前进。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不断发展,2001年成功入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工业、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

3、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02 通史梳理固基础 03 深化突破压考向 栏目导航01 重温经典知考情01 重温经典知考情1(2017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显然报告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4、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项;这份提交中央的报告显然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相关联,故C项正确。2(2017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

5、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 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7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

6、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 解析: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上图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上图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上图真实再现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上图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4(2016全国乙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

7、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 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5(2016全国甲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

8、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这一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6(2016全国丙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

9、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项;B、D两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7(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 解析:

10、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根据该题图表可知我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较快,也说明了1953年之前我国工业较为落后,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美国和英国都是发达国家,工业基础扎实,因而工业指标增长的空间有限,故A项正确,B项、D项错误;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冒进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8(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解析:材

11、料中的时间是关键信息。1952年底,正是中苏关系的密切期,外交政策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B、C两项是次要原因;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因此D项正确。9(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 解析:“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求不

12、断增加,供给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我国实行了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这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10(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 解析: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年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恢复经济,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A项不正确;粮食的统购统销政

13、策与农村的政权建设无关,也没涉及农民的进城问题,故B、D项不正确;由题干中“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信息,结合“过渡时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故C项正确。11(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

14、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D项错误。12(2013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A 解析: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

15、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02 通史梳理固基础 一、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地位:_,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和19

16、54宪法。(2)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_,_;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实现民族平等 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修订宪法,_。2民主制度的完善(1)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社会主义法律

17、体系日益建立起来 三、“一国两制”理论1理论:1984年正式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果:(1)香港、澳门的回归;(2)海峡两岸关系日益缓和。四、建国以来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背景:_。(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_,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18、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_;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中美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_。(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展开反恐外交。(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领导创立“_”,积

19、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霸权主义、强权 政治,奉行不结盟政策 上海合作组织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国营经济建立。(2)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_。(3)意义: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2)特点:优先发展_。(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

20、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重工业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21、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_,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的愿望 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2)调整: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实行“_”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_。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等铁路。(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凭票证计划供应 宝成、兰新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_。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拨乱反正,

23、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内容:实行_;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三、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中心环节是_。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_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股份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_。2

2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_。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_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5)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_,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

25、: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 世界贸易组织 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3通讯事业: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大众传媒: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

26、式。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邓小平理论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现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2邓小平理论(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_,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_,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

2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_,写入党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1)原子弹、导弹技术:1964年。(2)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_”发射成功。(3)载人航天:2003年,我国“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_”。3生物技术:1965年,_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东方红一号 南优2号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三、

28、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4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施“_”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人民教育 科教兴国 1经济方面(1)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2)依据

29、: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难以快速发展;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部分地区的农民已经自发组织互助组或建立初级合作社,中央顺势而为;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国家合作。03 深化突破压考向 预测考向一:新中国初期在经济、政治的创造性举措及其依据2政治方面(1)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

30、作的决议,指出要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化,这样做的背景是()A工业化发展急需粮食和原料B要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C逐步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D引导农村逐步走向共产主义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1953年推行农业互助组,其主要原因是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故A项正确;我国实行的互助组是资源结合,集体程度远不及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错误;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C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并不是走向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2“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

31、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应出自()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B 解析: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法律,应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与材料中“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不符,故A项错误;新中国刚成立时,私有制、公有制、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在共同纲领中将各种经济成分置于国营经济领导之下,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五四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能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故C项错误;八二宪法也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颁布的,与材料

32、不符,故D项错误。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的关系预测考向二:新中国的外交时间阶段新中国外交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时间阶段新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

33、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91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A 解析: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是材料现

34、象的结果,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朝鲜战争美国战败与材料中新中国建交国家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4(2017临沂期中)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B 解析:两极格局指的就是美苏两极对峙,中国从“一边倒”到向西方资本主义开放,这些外交政策都带有浓厚的两极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多极化的时代新特色,故A项错误;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B项正

35、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间新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响,故C项错误;单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故D项错误。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3)第

36、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预测考向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3)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

37、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有关的改革,都是以权责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5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

38、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6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

39、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B 解析: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有人违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主张实行计划干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预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后国家才筹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1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40、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预测考向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2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3)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7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41、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 解析: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是在文革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由党来领导,强化了教育的目的,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中共建立就开始确立,故D项错误。8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

42、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材料最能说明当时我国()A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B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性C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D通过教育立法保障人才培养C 解析:新中国成立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不能说明1957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迫切需要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的讲话而并非教育立法,故D项错误。通史跟踪活页练(六)通史跟踪活页练 模块二综合 中国近现代史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