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36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语文:《落日》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咔(k)叽制服 绿呢(n)台布 笑吟(yn)吟 荣誉(y)B.哔(b)叽军服 马厩(ji) 摄(ni)影 名驹(j)C.一跷(qio)一拐 翘(qio)首 驻屯(tn)军 勋(xn)绶D.天理昭彰(zho) 厥(ju)功甚伟 气氛(fn) 签(qin)字解析:A.笑吟吟n;B.摄影sh;C.翘首qio。答案:D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典礼 白浪如炼 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B.寒喧 目不暇接 不可一世 天网恢恢C.羡慕 郑重其事 流血成人 曾几何时D.呜咽 庄严肃穆 普天同庆 情不自禁解析:A.白浪如练;B.寒暄;C.流血成仁。答

2、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时候,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几乎放弃了抵抗;几天后,萨达姆平时最信任的贴身保镖和护卫也大多作鸟兽散。B.王明在班内是个受欢迎的学生,成绩优异,团结同学,不可一世。C.展览会上展出的新产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D.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提出的经济举措名目繁多,“拼经济”拼得人们眼花缭乱,但定睛一看,这不过是为推行“台独”而造势罢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B项中“不可一世”的意思是自以为超出同一代人,没有人能同自己相比。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这显然是个贬义词,显然不符合这里的褒义环境。答案:B4.下列

3、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校领导对“减负”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全体教师对教委的有关规定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B.今年我市要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年末在再就业托管中心的人数要比去年末减少三分之一。C.足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球迷揭发少数裁判的黑哨假哨的丑恶现象。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解析:A.删去“对”,“全体教师”移到“引起了”后,“足够”改为“高度”;C.“揭发”后加“的”;D.递进颠倒,关联词搭配不当答案:B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

4、穆,永志不忘。B.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C.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D.“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解析:“辱”后应用句号或分号。答案:A6.最多用40字概括下列内容。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315网上行动”专题网站今天开通。从此,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快捷地投诉自己的不平遭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15”专题网站是由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剧组联合国内7家网站共同建立的。这7家网站是CCT

5、V网站、新浪网、首都在线、国中网、找到啦、东方网景和焦点网。 据介绍,“315”网站开设了网上投诉、调查、论谈、消费知识等栏目,国家工商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将定期走进上述7家网站,解答消费者关注的问题。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对于消息这种文体来说,导语已涵盖了重要信息,可以从导语中提炼压缩。答案:中央电视台与7家国内知名网站联合设立的“315网上行动”网站于1月15日开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

6、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

7、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8、。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吗?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7.本

9、文第五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8.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写“我猛然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9.文章第一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二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B.第四段写“鹧鹕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C.作者

10、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D.倒数第二段写“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800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7.解析:只要从外表和精神两个方面说即可。答案: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是它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8.解析:联系下文“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可得出答案。答案:明白了辛弃疾的词中所贯穿着的以天下

11、为己任的民族精神。9.解析:可以从内容的表达上、结构的照应上,以及作者的情感几方面分析。答案: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及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10.解析:C项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说“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不妥。E项说“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欠妥,因为旨意是作者所抒发的对郁孤台凝结着的民族之魂的赞颂。答案:CE走近高考一、阅读理解(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12、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

13、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

14、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

15、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

16、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1.作者在行吟阁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_1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_(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_1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_1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1)特征:_(2)作用:_11.解析:遐想是本文线索,概括围绕线索所叙之事便是本题答案。答案: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12.解析:第二问实际是问:为什么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答

17、案:(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3.解析:最后一段的议论句。答案: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时的壮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对即可)14.解析:从画线部分的内容可看出其描写的景色秀美、宁静。环境是为写人物服务的,可结合下面的两位人物来分析其作用。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二、语言运用(2010安徽高考,18)15.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解析:注意句子的简明。答案示例:车上不便通话,9点后联系。(符合要求即可)16.(2010安徽高考,19)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1)_(2)_(3)_解析:做到中心突出,句式一致。答案示案: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符合要求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