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8 ,大小:24.20MB ,
资源ID:23923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923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二单元第5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二单元第5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

1、第5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考纲解读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掌握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重难提示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2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重点)3地质构造的判断。(难点)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考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的变化。传播速度类型 A表示 _波 B表示 _波 传播 速度 较慢 较快 能通过 的介质 固体 固体

2、、液体 和气体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横纵(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圈层 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km)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 17 2 900 纵波和 横波速 度明显 _ _波 速度突 然下降,_ 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_地壳较厚,_地壳较薄 上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 幔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加

3、快纵横大陆大洋软流特别提示:(1)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2)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全部,还包括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 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冷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玄武岩 B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 _、砂岩、页岩 C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板岩、片麻岩 岩浆沉积变质地壳上部石灰岩大理岩矿产资源地貌景观(2)地质作用a表示上升冷却凝结b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

4、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作用(3)循环意义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我来解答(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一般情况下,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_;位置越靠上,岩层年龄_。(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_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_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_其相邻的岩浆岩。越老越新晚于晚于晚于如何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考法一地球圈层的判读技巧1记准顺序,掌握数据(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5、,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依据两个分界面分成三个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33千米为莫霍界面,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2结合位置,联系作用(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图:(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6、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A为地壳 B为岩石圈 C为软流层D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为地壳 B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CB解析 从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位于大气圈,高度在12千米以上,故可判断为大气平流层。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上部,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比海洋厚。位于上地幔部分,可判断为软流层,纵横波都能穿过。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为地核,为外地核,为内地核。外核(层)的成分虽以铁、

7、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穿过。考法二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例如下: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

8、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图甲、图乙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图丙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 a、b、c 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完成(1)(3)题。(1)根据图片判断,图甲、图乙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丙中的()Ac b Ba bCb a Da c(2)根据图片判断,形成图乙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3)形成张家界的峰林、黄山的“怪石”景观的最主要

9、外力作用分别是()A流水侵蚀 风化作用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 流水堆积BBA解析(1)石英砂岩为沉积岩,球状“怪石”是花岗岩受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丙中b为岩浆岩,a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所以正确选项为B。(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乙山体岩石为岩浆岩。岩浆岩是在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冷却凝固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3)张家界的峰林是由岩石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的。黄山的“怪石”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后棱角受风化磨蚀形成的球状“怪石”。题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读下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10、()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解析:在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此处是岩浆的发源地,故选D项。D(2016湖南长沙模拟)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 23题。2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 为地球外部圈层,C 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CA、B、C、D、E 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 F、G 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 0C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包括地壳和地幔 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位于软流层以上 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BCDB解析:第2题,图中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和F为

11、地幔、G是地核。A、B、C为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横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第3题,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2016南昌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界面等深线(单位:千米)示意图”,甲地为某省会城市。据图回答 45题。4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西高东低B中间高,南北低C中间深,东西浅D西深东浅DA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第5题,34N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说明该地的莫霍界面较南北两侧高,即存在一东西走向的高地,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为秦岭。5有关 34N

12、纬线等深线向东凸出,正确原因的是()A山地的延伸B河流流向C谷地的分布D高原的分布题组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2016湖北联考)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乙、丙、丁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据此回答 67 题。6含有恐龙化石的是()A甲B乙 C丙D丁 7东非高原形成的过程是()AB CD 解析:本题组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判断各个环节的含义及岩石类型。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为冷却凝固作用,为固结成岩作用。第6题,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第7题,东非高原属于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活动形成的。AC(2016南

13、京市模拟)图 1 是 2015 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图 2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分别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 分别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 89 题。9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 2 对应正确的是()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BD8关于图 1 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B缺乏地表水渗漏严重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纬度低,海拔较高D地表“孤峰残丘”流水堆积作用解析:第8题,该地位于云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表孤峰

14、残丘,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漏斗、暗河等,地表水缺乏。第9题,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为石灰岩,从成因看属于沉积岩。右图中戊由风化物所形成,表示沉积岩,其形成过程a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考点二 内、外力作用和板块构造学说 1内、外力作用比较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_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势能 表现形式 _、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_等作用 对地表形 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_ 使地表趋于平坦 热能地壳运动高低起伏堆积特别提示: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2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

15、地球的_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_板块,_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_边界:如图中与之间、与之间、与之间等。_边界:如图中与之间、与之间等。(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_。美洲印度洋生长消亡稳定活跃特别提示:(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

16、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考法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 面貌的 影响 举例 边界 类型 图示 形成裂谷 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形

17、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2016上海松江区模拟)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两地分别属于()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B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地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为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2)M边界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红海面积会逐渐增大,符合;N板块为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消亡边界,板块相互挤压,符合。(2)下列正确表示 M、N 两处板块

18、边界类型的示意图依次是()A BCDD题组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1(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C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解析: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2(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

19、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C3(2016广东汕头模拟)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右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解析:箭头相向运动表明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多形成海沟和岛弧;箭头相离运动表明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裂谷和海洋。C 考点三 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背斜、向斜与地形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 态上 岩层向上拱

20、起 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_,两翼岩层较_ 中心部分岩层较_,两翼岩层较_ 图示 老新新老背斜 向斜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_ 常形成_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_,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_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山岭谷地或盆地张力槽部2.断层与地形概念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图示 构造 地貌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_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块状山特别提示:判断某一构造是不

21、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我来解答 油气一般保存在_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_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图所示:背斜向斜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考法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领域 应用 找水 找油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此利用断层也可以找水 背斜是良

22、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领域 应用 确定钻 矿位置 工程 选址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它们往往保留在向斜构造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建设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开凿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2016河南六校联考)读云山及其附近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1)图中灵河地区的构造地貌属于()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C向

23、斜山岭D背斜山岭(2)下列对该地区的相关分析,最合理的是()A该地地层的变形、变位状况反映出该地地质构造生成的顺序是先有断层后有褶皱B该地有大片的花岗岩存在,可以推断出地质时期变质作用显著C云山地处背斜构造处,因而是修建隧道的良好选址D灵河所在地区可能蕴藏丰富的地下水AD解析 第(1)题,从图中灵河的岩层弯曲状况可知为向斜,从地貌形态来看为谷地,故其构造地貌为向斜谷地。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是先发生褶皱再出现的断层,该地有大片的花岗岩存在可能是岩浆侵入所形成的;云山下面岩层有断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题组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

24、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12题。1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2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BCDBA解析:第1题,由于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X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形上看,X地属于河谷地带,故该地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背斜谷,A选项正确。第2题,两地位于河流的上游,故支流相连后,河水流量不会发生改变;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c河河床地势高于a河河床,故a、c两河的支流相连后,c河支流上游的河水将流向a河支流,则地河水流量显著增大。(2016河北冀州重点中学质检)下图为某区

25、域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C、P、T、J、K。读图,完成 34 题。3判别该区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及其形成的主要褶曲类型()AC地层形成之后;背斜BK地层形成之后;背斜CC地层形成之后;向斜DK地层形成之后;向斜4地表形态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等因素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背斜形成山地丘陵,向斜形成河谷、盆地B山地丘陵由较软弱的岩石构成C河谷、盆地发育于软弱岩层与向斜的核部D河谷、盆地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而成CD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弯曲状况及新老关系可知,该地质构造为向斜。由于只有K地层以上部分没有发生弯曲,所以可以判断其向斜形成时间在K地层形成之后,D正

26、确。第4题,由于软弱岩层容易受到侵蚀,所以容易形成河谷、盆地;向斜的核部地势较低,也比较容易形成河谷、盆地,C正确。考点四 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_、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4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风作用 沉积特征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流水 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形成_、三 角洲、冲积平原 河流_和中下游 风力 堆积

27、风力堆积形成 沙漠(静止沙 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干燥内陆地区 海浪 堆积 海边沙滩 滨海地带 冰川 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冲积扇出山口特别提示: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为什么一般河流上游地区河谷狭窄,而中下游地区河谷宽广?“V”下两侧我来解答 河流上游一般发源于山区,流水向下侵蚀强烈,使河谷呈现出_型,而河流中下游多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河流向_侵蚀较

28、弱,向_的侵蚀能力加强,泥沙沉积明显,形成宽谷。我来解答(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_,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_。(2)从堆积物质上看:_堆积和_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_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平坦波状起伏流水风力冰川我来解答(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_,如下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_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风向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迎风坡由大由小考法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9、。(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

30、一种类型。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016河南南阳联考)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题。解析 第(1)题,四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第(2)题,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填海造陆

31、,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A B C D(2)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BCDBA 题组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5高考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12 题。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BD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

32、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33、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2014高考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 35 题。3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

34、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B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 2 cm 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CD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第3题,砾石滩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排除A、C两项。入海口由于流速慢,因此主要沉积的是细小的泥沙,故D项错误。在河流的凸岸,砾石容易沉积形成砾石滩,故B项正确。第4题,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斗是冰川对地面的刨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球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

35、,故C项正确。第5题,从图中可知砾石粒径9 cm左右的最多,其次是58 cm左右的,故选D。6(2014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 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 附近)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C解析:鄱阳湖水位变幅大,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湖滩裸

36、露的泥沙吹扬起来,再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此后在冬季风强盛时段,干冷的气候一方面导致赣江水位下降,河漫滩的泥沙(沙源)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产生更加强劲的偏北风,两者相结合,就使得原本出现风沙堆积的沙山发生了风沙侵蚀,此外干冷气候使沙山植被退化可能加剧了这个过程。临湖一侧的风蚀作用尤其明显,最终形成东北走向槽形风蚀坑,侵蚀的沙被搬运至山脊的背风侧堆积成沙堆。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图表特征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做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

37、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

38、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和。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

39、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3中丁),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处、图3中戊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

40、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2015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CA审答流程:1问题探究(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

41、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2)什么是“飞来峰”,图示“飞来峰”是怎样形成的?提示:“飞来峰”是指原地岩块上残留的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一般是由远距离推移而来的外来岩块遭受强烈的侵蚀切割,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而形成。2信息解读 (2016江苏十校模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 C 为沉积物,E 为变质岩,B、F、G 为沉积岩,A、D 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回答(1)(2)题。(1)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AB C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B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1处向下打井开采 AD解析:(1)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中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地壳的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该地发生过岩浆活动;该地有变质岩存在,说明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该地受外力作用的影响。(2)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B为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若该地有石油,则应从1处向下打井;若C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其迎风面为北侧坡面,故该地盛行风可能为北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