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A【解析】银价上涨。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白银外流有因果关系,答案为A。B选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
2、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2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ABCDA【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近代黄土高原工业化建设很少。3下文内容属于某商业章程部分内容:“外船专择某行商交易时,该行商只能承受此船货物的一半,其余一半归其他行商摊分,违者罚除极少数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图画等许行外商人贩卖外,其余商品的进出口买卖归公行独揽。”据此可判断该章程出自
3、()A晋商帮规B广东十三行行规C五口通商章程D马关条约B【解析】审题:内容重点在外贸及其垄断。这是康乾时期广东十三行的行规。近代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故C、D错误。4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论派别,制造派是B,变法派是C,自由民主派是D。从时间信息看,蒋百里所说的“制造派”应该是在1873年左右,这个时期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海军,属于名副其实的“制造派”。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脉络。从题干中“
4、制造派”“变法派”“民主派”,反映近代中国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历程,因此,正确选项是B。B5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学习“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的缺陷。由以上分析,应选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
5、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所以失败。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解析】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派的这些做法,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据此本题“柳”是指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D7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
6、,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D【解析】考查史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李鸿章的意思是要富强就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而引进西方机器不如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而要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故他主张“专设一科取士”,即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选择D项。8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当时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B
7、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C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D西方借同文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D【解析】同文馆是新式学校,教授英文、法文等,结合所学知识,D项不正确,同文馆是洋务派为培育新式人才而创办的新式学校,并不存在西方借同文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的问题。9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该规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此奏折应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快导致清政府出台该政策D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A【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李鸿章奏请
8、清政府限制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规模。这一规定不利于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发展,本题选A项。B项与所学不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D项说法错误。10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
9、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B【解析】结合材料“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等信息,本题选B项。11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规,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
10、封建统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理解。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力保护民族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3下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
11、展的主要特征是()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B【解析】根据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增长速度、所占比例可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4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12、)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速发展 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ABCDD【解析】重工业“同速发展”表达程度不当,应该是也有发展。15照片民国奇观:拎着麻袋领工资反映了近代某一时期工人领工资的情景,下列对这一情景的解释,不准确的是()A照片应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B照片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就C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了这一奇观D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严峻的经济状况B【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而严重通货膨胀发生在40年代后期。1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
13、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解析】由材料中外国纺织品的输入导致“女红失业”,煤油等产品的输入导致“桕树皆弃为不材”,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的侵略下逐渐解体。所以答案为C。17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可能最适合()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解析】本题考查对整体史观的认识。根据
14、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所指,“中国之中国”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即封土建藩的政体(封建);“亚洲之中国”是指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往冲突的时代;“世界之中国”是指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时代,因此应选B项。分析该题时要把中国的地位放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去考虑。B18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界,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中“股东”说明这些企业中存在着股份制的成分,这是近代西方企业的特点。D1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750190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产值比重变化的是()A【解析】注意题目表示的是“比重”,虽然中国经济是发展的,但是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经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总产值大幅上升,中国产值比重则是直线下降。20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
16、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BCDB【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较早,交流便利等,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民族工业并没有占绝对优势,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内地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相对较小,小农经济下,还是以传统经济为主,题干的三个世界也明显的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并没有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较快地进行解答,选项显然是矛盾对立的,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而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因此,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晚清民族资本年新增数据统计(部分)(资本单位:元)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二:状元张謇从1895年底开始筹办大生纱厂,耗时44个月,招股集资历经曲折,最后官府以机器2万纱锭作价25万两入股,商股资金只有15余万两。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大生二厂从1904年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
18、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兴建天生港、发电厂,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材料三: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7页材料四:日本棉业家到中国来从事纺织工业的尝试始于世界大战前十年,有尝试的结果而着手经营是在大战期中,其事业的大成功则在大战终了之后。王子建日本之棉纺织工业(1933年)材料五:1922年,在京沪媒体“最景仰之人物”民意测验中,张謇得票数最高。也正是这一年,持续走红的市场突然走黑,棉贵纱贱,向来赢利的大生一厂亏损39万多两,二厂亏损31万多两。1922年成为大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金时代戛然而止,且一
19、去不返。大生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摘自傅国涌张謇:近代实业第一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族资本发展的特点。(4分)(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张謇兴办企业不断壮大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企业走向没落的因素。(6分
20、)【参考答案】(1)特点:以食品、纺织轻工业为主(竖看领域);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在清末新政时期发展更快(横看发展)。(2)(从材料得出以下几点)清政府放松民间办厂限制,并给予张謇巨大支持;企业的效益示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建设原料基地和工业区,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所学知识得出以下几点)外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中国市场;企业家们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人民群众反帝爱国,发起收回利权斗争,支持民族资本发展。(3)一战后中国纺纱行业增长过快,纺与织之间严重失衡,纺纱业严重过剩;一战后列强经济在华大肆扩张;张謇将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和公益,造成资金紧张;企业资金被用于
21、垫付、拆借,影响经营。22(18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22、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
23、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撰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4分)(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6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第(1)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少,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第(3)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参考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3)略。提示: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和工业文明的传播论证。注意题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