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卷(一)(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晕倒(yn)龟裂(jn)伺机(s) 摩肩接踵(zhn)B栅栏(zh) 蜜渍(z)掺和(cn) 良莠不齐(yu)C青睐(li) 贮藏(zh)妊娠(shn) 悄无声息(qio)D混入(hn) 逶迤(wi)疟疾(n) 声名狼藉(j)解析A项,晕(yn)倒;B项,掺(chn)和;D项,混(hn)入。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淹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
2、在歌唱。B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趋遣,到处合适。C我国辐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D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解析A项,淹没湮没;B项,趋遣驱遣;C项,辐员幅员。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州都市报记者2月19日从黔东南州纪委获知,为警示教育干部,该州将部分落马官员、违纪官员的反面事例搜集整理成册,用于教育警示广大干部。B收藏之风过热容易吸引大家追求过于华而不实的东西,以致社会崇尚奢靡,冲击实体经济。C父亲平时不苟言笑
3、,对我十分严厉,但却有一颗温柔的心,真可谓是外强中干。D我们还看到另一种情形: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个别的干部或漠然置之,或畏葸不前。解析C项,外强中干: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贬义词错用。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
4、,变成干巴巴的说教。解析B项,“调控”不能与“行为”搭配,应为“制约”;C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第二个“都”承前省略不当,应在“都”前加“他”;D项,“出现”后无宾语中心词,在“形象”后加“的现象”“的情况”之类。答案A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却早有所闻。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B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C他不仅政声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D他不仅有
5、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解析解答此类题时,可以通过分析备选语句来寻找恰当的选项。前句中“文才”与后句中“他的这些书”衔接,后句“我”与后文叙述对象保持一致。答案C6把下面五个句子改写为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文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答:_答案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7概述下面漫画
6、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5分)说教内容:_寓意:_答案内容:说教者面对一群听讲者摇唇鼓舌,听讲者一个个由人变为听话的绵羊,最终被说教者驱使而行。寓意:揭示了说教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有独立思想,不要盲从。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着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
7、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着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
8、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
9、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
10、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解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这是文艺鉴赏规律的要求,不是文艺创作的主张。答案B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1、()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解析A项,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B项,以偏概全。从原文“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
12、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可知,不是所有的“中国画”都有“留白”,选项中还删除了原文中“往往”一词,显得绝对化了。C项,无中生有。“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中无据。原文是“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也可说是混淆概念。张冠李戴。“体认真如本性”是禅者的追求,不是审美者的体认。答案D10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3分)答:_答案禅宗的“机锋转语”启示了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暗示”艺术。受禅宗“净心”观的启发,产生了创作鉴赏中的“虚空”审美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睡在芬芳的稻草床
13、上周志国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父亲
14、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
15、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自打搬
16、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
17、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11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2分)(1)连滚带爬:_(2)抵足而眠:_答案(1)状写归途艰难,自嘲的背后深含归乡情切。(2)形象地表现了父子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12赏析第段关于父亲“铺床”的细节描写。(4分)答:_答案“捏”“撸”“切”“铺”等一系列动作细节,显示出父亲“铺床”的娴熟与细致,倾注了对儿子深沉的爱。虚境实写,使想象的情景更加真切;在情意相通的感念中,凸显父
18、恩难忘。13第段写“席梦思”,有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席梦思”与“稻草床”,指代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隐含现代与传统的差异。告别“稻草床”而习惯“席梦思”,暗示久居城市的人们逐渐失去与乡村的精神联系,含有反思的意味。14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4分)答:_答案梦起梦结,首尾呼应。以“稻草床”为线索,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现实返乡与精神“返乡”彼此对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虚实结合,深化文章的主题。1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故土情真,父子情深,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稻草”“父亲”别有意蕴,寄托了
19、传统乡村的文化理想。迷茫的现代人,借归乡之途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徐霞客传钱谦益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20、。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
21、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加:超出。B过陈木叔小寒山 过:经过。C质明已失其所在 质明:天刚亮。D多承袭傅会 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解析B项,过:拜访。答案B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22、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都是助词“的”;C项,代词,“他”/兼词,“在那里”;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承接。答案B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被伤害致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
23、撰鸡足山志。解析C项,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答案C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解析关键要理解句子大意: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答案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4分)译文:_(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3分)译文:_解析翻译时要注意
24、关键词语:(1)道、焉、家;(2)函、负、行。答案(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
25、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
26、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两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
27、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道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是这样啊!(二)阅读下面这首
28、宋词,完成2122题。(7分)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 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21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 _ ”句意。(2分)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答:_答案上片实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虚写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
29、之处,唯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虚实结合,抒写词人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23. 这段话中“礼”和“师”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答:_答案“礼”是用以规范人行为的规则法度。“师”是能端正礼法并
30、身为表率的人。24. 根据这段话,简析“修身”的方法。(3分)答:_答案向老师学习礼法,不师心自用、自行其是。将学到的礼法体现于自身的言行举止中,避免非礼妄为。行动上合于礼法,情感上安于礼法,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子曰:“三人行,_。择其善者而从之,_。”(论语述而)(2)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_,_。(杜牧过华清宫)(3)罗浮山下四时春,_。_,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4)青,_;冰,_。(荀子劝学)(5)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杜牧阿房宫赋)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一骑红尘
31、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3)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5)长桥卧波不霁何虹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一年冬天,我到乡村写生,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农正准备下田,我就问:“请教您,想要丰收,第一件该做的是什么事?”“深耕。”老农回答。“深耕?”“对,深耕!就是早早下田,把泥土深深地犁起,这样土壤就会变得松软而均匀。更由于泥土被翻过来,接受了太阳的曝晒,才能减少病虫害。”老农叹口气,“可有些人直到要插秧,才匆匆下田,浅浅犁土,然后猛施化肥。时间久了,土壤和化肥结成硬块,整个田地都被破坏了。”要求:选好角度
32、,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以寓意丰富的故事为材料的作文题。“我”与老农的对话,表面说的是种地的道理,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寓意。通过分析,材料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深耕”,这就意味着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深厚的基础、坚实的根基。而“早早下田”则意味着做事情要有超前思维,提前准备;不能“猛施化肥”意味着要按规律办事,不可打破自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便可以得出以下立意:打好基础;实践出真知;远见;按规律办事。【范文示例】深耕土地,扎下根基深耕,才能让种子扎下牢固的根基;而地耕不深,只靠施肥,反而会破坏整个田地。
33、不仅种地,做任何事情,都要深耕土地,打好基础。深耕土地,扎下根基,才能够领悟文化的奥妙。叶嘉莹,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长辈们读书的氛围熏陶,将一颗求知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心田。在父亲和大伯于庭院中大声的朗读声中,在母亲和伯母于内室中轻轻的吟咏声中,她内心深处的这颗种子慢慢地发芽,开花,结果,最终绽放出生命的美丽,成就了她非凡的事业。作为著名的文化学者,她的内心是无比丰盈的。深耕,可以扎下牢固的根基;深耕,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不懂得深耕的人,看不到脚下的磨难与艰险,也会忽视人生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确,对一株植物来说,扎定自己的根才能够蓬勃生长。如果埋在土下的根很浅,那么,即
34、使阳光再充足,营养再丰富,它也还是无法经受风雨的打击。植物只有将根系牢牢地扎入大地,才可以经受风雨。同样,我们要做的,便不能只是许愿,只是空想,而应该低下头,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试想,如果居里夫人没有扎下牢固的根基,没有一连几个月在实验室中忙碌,一步一步地探索,怎能从成吨的矿物中提取出了纯镭。如果爱迪生没有扎下牢固的根基,他怎能从众多的金属中选取最适合的一种作为灯泡的灯丝,他又怎能在他79岁生日时自豪地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深耕土地,扎下根基,才能收获最精彩的人生。深耕大地,才能遥望理想的彼岸,才能放开眼光,体验世界的精彩。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礼堂出现了安全问题。而要更换那20根横梁,必须有生长300年以上的橡树。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学校园艺所负责人带来一个好消息:350年前,礼堂的设计者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并种下了一大片橡树林。不得不佩服那些设计者,他们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深耕,展示出远见卓识。是的,只有懂得深耕,才能将根扎在大地之上,才能带着自信去探索,最终发现世界的美好,享受生命的乐趣。纵然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理想,但不把根扎入大地,也很难取得成功。拒绝没有方向的飘行吧,深耕土地,扎下根基,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