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1掌握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概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将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与维新派的主张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4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结合戊戌变法失败来探讨中国近
2、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9世纪60年代以后 早期改良思想出现。1888年 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改变,掀起瓜分狂潮。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开始转化为政治运动。成立强学会。1896年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9世纪90年代后期 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7年 谭嗣同发表仁学;严复创办国闻报。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1898年9月21日 戊戌政变。1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
3、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2高考考点戊戌变法。3高考真题【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
4、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
5、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请回答:(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6、【参考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戊戌变法的含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的含义: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地位及作用: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
7、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得到的启示 (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中国改革的领导者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中国的戊戌变
8、法虽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消化外来先进文明,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进行联合,扶植反动政权,维新派失去有利时机。(6)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他山之石】1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内在联系与产生差异的根源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中一
9、部分分离出来,成为早期的维新派。产生差异的根源:(1)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2)是由双方的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2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10、。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3岳麓版增加内容:维新时期的遗产(1)昭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力图超越原有文化和知识局限,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维新派的实践带来新气象,奖励工商等新政,言论、集会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起到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社团与新式学堂的创办,使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大众传媒大量涌现,出版印刷事业获得长足进步,人们认知空间空前扩大;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戒缠足,兴女学在社会影响尤大。(2)认识:定性: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最
11、可贵的精神遗产: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一、选择题1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提出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C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
12、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本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是“19世纪末”,A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B项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政治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存,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胡适称赞他“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D3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这一主张的主要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相似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解析】本题主
13、要考查对材料的辨析、理解能力。A选项可以首先排除,因为当时世界上通过革命或其他方式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远不止一个日本;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D选项则不是主要依据。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因为中国与日本国情相似,在改革前都遭到列强侵略,面临民族危机等。B4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与戊戌政变有关”作出判断,答案D。D5戊戌变法运动是进
14、步的运动。戊戌变法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A力图用改革的办法建立近代化国家B百日维新中进行了君主立宪制改革C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D对中国人进行了最初的民主思想启蒙【解析】进步是个比较的概念。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把这种理念传播给中国人民,在当时是最进步的事业。A含有这样的意思,但不明确,其重心在“改革”上,从改革的角度讲,洋务派实际上也主张改革,如教育的改革、军队的改革,故不选。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
15、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梁启超说:“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的宝贵精神遗产和形式上“殊多缺点”。【解析】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2)问考查的是两个问题:
16、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失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参考答案】(1)观点: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意图: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2)精神遗产:更新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更新社会舆论(近代文化、教育、传媒);更新社会风气(抛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殊多缺点:托古改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等。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
17、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请回答:(1)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2)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
18、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解析】第(1)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康有为的主张。理解“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实际就是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第(2)问有一定的难度,要答好首先要理解材料一的观点:即宣扬了君主专制,如董仲舒,又宣扬了民本思想,如孟子、黄宗羲。【参考答案】(1)主旨: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2)批判了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
19、“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革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典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记我的井田模式,取消私有制,恢复井田制,实行土地国有化,依据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据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
20、括指出王莽托古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的不同。【参考答案】(1)必要性:汉代遗留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可能性:王莽当上了皇帝,掌握了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以推行自身政治理想。(2)王莽改制:针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改制泥古不化,力图恢复古代面貌,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遭到失败。维新变法:为了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变法为减小阻力,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因旧势力强大和自身不足而失败。
2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清末新政上谕(1901年1月29日)材料二: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时候,她就下诏变法。以后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戊戌年康有为要辅助光绪帝行的新政,这时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过了。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在乙巳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廷推行新政的立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参考答案】(1)坚持纲常为前提;维新变法是乱法;洋务运动是皮毛;要进一步学习西方制度(西政之本源)。(2)戊戌变法: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光绪推动;没有立宪法、倡国会;百日维新,诸多措施未能推行。清未新政:为维持统治,慈禧与改革派官僚推动;政治上仿行“立宪”;十年改革,取得不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