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图所示:2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 社会 阶段生活活动 规模特点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人地关系原始 社会渔猎和采集轻微低水平协调农业 社会伐林垦田、取木建筑 加大;出现水土流失、频繁的水旱灾害等 改造自然关系紧张工业 社会大规模工业活动、索取资源、排放废物空前加剧;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征服自然人地对立后工业社会后思慎行、破坏与治理并存普遍关注对 环境的影响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例1】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环境和_环境两大类。(
2、2)图中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图中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3)图中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也越_。(4)下列现象与图中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采伐森林 B交通噪声 C围湖造田、湖泊减少 D酸雨腐蚀建筑【解析】熟练掌握环境的概念和分类,是解答此题的基础。结合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图,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理解图中各箭头的不同含义是解答的关键。答案:(1)人类 天然 人工(2)生产 消费(3)大(4)B【规律技巧总结】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
3、个方面: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变式训练1】(2010江苏省南通三模)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B C D【解析】第(1)题,从图可知:人类大规模开发地理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之中,引起人地矛盾尖锐,在人类社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最紧张的是工业文明,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故选C。第(2)题,从图可知,人类社会只受环境的影响,人类不能主动
4、地开发、影响环境,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应属早期的采猎文明,时间最早;图说明人类社会既开发地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人类与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属于后工业文明,故选择B。答案:(1)C (2)B 【考点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表现原因资源短缺人口总量和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环境污染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调整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
5、染表现原因生态破坏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坏、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全球环 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例2】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有()A奶粉风波 B水质变坏 C水土流失 D石油泄漏【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环境污染有污染物质的排放,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并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6、C选项是由于破坏植被而引起的环境退化,故选C。答案:C 【规律技巧总结】一、如何区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环境质量急剧下降。(2)类型: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的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放射性污染等。2生态破坏 (1
7、)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类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地盐碱化;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变式训练2】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气象专家分析说,20
8、0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扬沙天气与1999年以来北方地区普遍干旱、降水减少和土壤表层松化有明显关系。(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问题。(2)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趋向恶化,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 要素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陆地环境中 表层松化,导致扬尘起沙。此外,人类对陆地环境中 要素的直接破坏,也扩大了沙尘暴的范围和危害。(3)缓解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双项选择)()A用石油、天然气取代煤炭 B减少能源消费总量 C推广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D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
9、地区分布,沙尘暴频发的原因,缓解酸雨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2)气候 土壤 生物(植被)(3)CD (2010上海)(九)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2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2.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 B C D【题眼】工业化时代;监测【解题思路】第2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造成危害。第22题,RS和GPS都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利用GPS可以准确确定污染海区的位置,利用RS可以监测污染海区的变化;RS不能精确分辨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而石油日泄漏量还需要用到GIS技术。【参考答案】21.A 2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