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二、 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
2、树立环保意识。课文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警醒世人,要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真实而又具有一定形象性、抒情性。三、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是义务教育第四学段的中间学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记叙文与说明文,对其表达方式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了解掌握。报告文学虽然第一次接触,但对文章中的客观说明、形象描述与抒情语言都不陌生。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着许多切身的感受。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与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赏析
3、能力。、把握报告文学兼具真实性与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感受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理清课文内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三)教学难点:把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四、教法、学法与教具的运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内容,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确定的教法是:激趣诱导法、指导点拨法、情境感染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相应地提示、点拨、诱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本
4、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环境恶化这一严酷现实,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先以抒情的语调向大家介绍:在我国西北部有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置身这里,人们会产生恍若仙境之感。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世外桃源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想去看一看的强烈期盼。这时我用幻灯出示的却是一组荒漠的图片。学生会很吃惊,以为我放错了。这时我告诉他们:不,我没放错,大家眼前这黄沙漫天的戈壁30多年前的确是一个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为什么短短30年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5、?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导入会设计意图:通过巨大反差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学生们“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调动课堂气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请你针对文章内容设计几个小问题,帮助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要点。设计意图:“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通过“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更快更好的梳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上能够有机会像老师那样提问别的同学也使他们思考探究热情高涨。(三)质疑答疑,合作交流通过初读课
6、文,学生们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握,此时要求他们以相互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交流,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他们的初读收获,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学生会很容易提出:“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过去是什么样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等问题。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
7、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四)角色体验,把握主旨通过初读交流,学生对罗布泊的变迁已经有了理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次放映一组罗布泊现状与枯死的胡杨树的图片感官展现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我结合画面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解说: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失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止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什么样了?他衰败死亡,树干扭曲,树皮全无,僵硬的身躯支撑在沙漠之上。千年不死的胡杨啊,在忍受了千年的干涸后终于成了干枯的“木乃伊”,整天以沙漠为伴,尴尬的面对人类。看着一
8、幕幕惨状,听着一声声控诉,学生们的情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了这样的情感做铺垫,在接下来的角色体验环节我用幻灯出示情境:(1)我是罗布泊中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棵树,我要说(2)我是20世纪初出生的一位世纪老人,面对罗布泊的变迁,我要告诉人们要求学生从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在小组内讲述,并推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学生们会深深体验到痛心的滋味,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深入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在向人们讲述罗布泊的环境变迁悲剧吗?其根本目的何在
9、?说说你的依据。学生会很快根据文章结尾部分对青海湖、月牙泉现状的介绍和文末语句“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得出结论:作者通过罗布泊的悲剧发出了一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文章同时警示世人:开发一定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五)研读赏析,特色品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既要具有真实性,又要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品味文章富有特色的语言。这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发散性。我先介绍文体特点,指
10、明方向,再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章写法与语言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的探究品味更加有的放矢。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或班级交流的方式进行,既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又可以群策群力突破学习重难点,以合作促提高。交流结束师生共同对文章特点进行简要总结:本文为了更具真实性,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加以证明,为了更具形象性和抒情性,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拟人、排比手法和直接抒情语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六)拓展延伸,链接生活环境问题不仅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雾霾、沙尘暴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再次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究竟该如何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过本课之后你有哪些新感悟新收获?通过
11、感官强化与畅谈阅读收获,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展开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提出环境治理的合理化建议”。这个环节设计主要着眼于课堂向生活的延伸,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锻炼能力,强化环保意识。最后,我以这样的结束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六、板书设计在板书的设计上我力求简洁,以起到加深学生认识的作用,采用了这样的板书:消逝的罗布泊仙湖原因(四“盲
12、”)要保护环境 (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1、课堂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自主为核心,以互动为平台”的理念,遵循语文学习规律,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展示、交流。在阅读中提升认识、培养能力。2、把课文当做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素材。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仅让学生掌握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把握主旨的同时注重了对文体知识的学习与文章特色的体味。3、注重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不仅使他们明白要保护环境,还要使他们明确如何保护环境,并通过课堂延伸作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环保能力,进而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通过展示大量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感官冲击,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深切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