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7 ,大小:10.28MB ,
资源ID:23887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88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人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单元 17-18版 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人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单元 17-18版 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pt

1、考点一考点二课时提能练考点三第 1 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断裂带海陆变迁喷出地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板块构造理论(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

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3)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

3、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2.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断裂带板块边界类型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

4、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 非洲断裂带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考向 1 主要内力作用形式及影响分析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 12 题。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D“浮

5、石”源于岩浆喷发1A 2.D 第 1 题,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第 2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考向 2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2017山东联考)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 34 题。3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碰撞挤压 张裂作用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ABCD4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A

6、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3D 4.D 第 3 题,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张裂运动,为生长边界。第 4题,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的相背运动形成的,渭河谷地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青藏高原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福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规律总结板块运动的特殊区域及地貌成因总结(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7、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考点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能量来源:主要是。2主要表现形式。表 现因 素作 用 风化作用、水、生物使岩石发生;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太阳辐射能温度崩解和破碎侵蚀作用水、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的物质堆积下来3.

8、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冰川侵蚀堆积地貌被搬运平缓图文助记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2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考向 1 主要外力作

9、用形式及影响分析(2015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12 题。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思维流程】1D 2.B 第 1 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

10、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 1979 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 年至 2004 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 D。第 2 题,读图可知,1992 年至 1997 年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

11、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 A 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 B 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 C 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 D 错。解题技巧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

12、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考向 2 主要外力作用特点及其影响(2016全国卷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 1 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35 题。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13、D迫使河流改道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3C 4.B 5.D 第 3 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14、的位置稳定。第 4 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 5 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考向 3 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影响(2016广州模拟)下图中 15 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 67 题。6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7甲处缺失 3、4 地层,主要原因是()A形成 3、4

15、 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B形成 3、4 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C形成 3、4 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D形成 3、4 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6B 7.C 第 6 题,图中地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即有褶皱分布,且有明显的断层存在,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第 7 题,首先在地势低洼处,由于沉积作用,先后形成 1、2、3、4 沉积岩地层,后因地壳运动,地层弯曲变形,甲处地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构造,甲处位于断层上升一侧,地壳抬升,又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所以缺失 3、4 地层。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图表类考点触类旁通 活学巧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借助三大类岩

16、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此类示意图可以展现出物质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地球内部、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示意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 1),另一类是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图 2、图 3)。图 1 图 2图 3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 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岩浆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

17、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

18、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 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1)“一”是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2)“二”是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三”是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4)“四”是指四种作用:上升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5)“五”是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母题】(2013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

19、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1)C(2)C迁移应用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外力作用),完成 13 题。1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最可能形成于上图中的()Aa 类岩石Bb 类岩石Cc 类物质Dd 类岩石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可能在 a 类岩石中找到化石B具有层理构造的是 b

20、类岩石C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 c 类物质有关D大理岩属于 d 类岩石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洋中脊与活动有关B火山喷发与有关C属于外力作用D三角洲的形成与有关1A 2.A 3.A 第 1 题,图中 a 为沉积岩,b 为变质岩,c 为岩浆,d 为岩浆岩。“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应形成于沉积环境。第 2 题,沉积岩是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并有可能含有化石;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的典型地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 3 题,图中是岩浆活动,是外力作用,是变质作用,是重熔再生作用。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生长点,是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的。是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三角洲的形成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有关。课时提能练(十二)点击图标进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