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文本 永别了,武器古文品韵塞下曲 唐常 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赏析】本诗独辟蹊径,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硝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属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而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深,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胜多,用笔婉妙,识见精准。三、四句顺势腾挪,虚实结合,波涌云飞。“天涯”上承“归去”,展示辽阔无垠的空间,为写和
2、平宁静的生活做铺垫。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明暗交织,于无字处皆有深意。“兵气”句雄健入神,情绪昂扬。一幅战争消散净尽、日月光华照彻寰宇的辉煌画卷跃然纸上,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尽含其中。【思考】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基础梳理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窥望(ku)茎秆(jn)隧道(su)踅回(xu)引擎(qn)憎恨(zn)掷弹(zh)待腻(n)坍落(tn)干酪(lo)揩油(ki)漱口(sh)窒息(zh)别墅(sh)膝盖(x)潺潺(chn)脚腱(jin)迷惘(wn)2多音字扎包扎z扎手zh 翘翘首qio翘尾巴qio嚼咀嚼ju咬文嚼字j
3、io迫迫击炮pi压迫p折骨折zh折本sh二、字形辨认 j狙击z阻碍z祖先j沮丧z诅咒 d嫡亲贬zh谪采zhi摘d滴水zn暂时白x皙zh哲理旗n杆立n竿见影 su隧道深su邃su燧石xn勋章yn陨落木chun椽yun掾吏三、词语辨析1侦察侦查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指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例:美国联手多国欲组全球鹰侦察弧针对中国意图明显。省检察院、省纪委领导确定了第二步侦查方向,要求专案组加大询问力度,摸清其财产情况。2焦急焦虑 焦急:指着急。焦虑:指焦急忧虑。例:情
4、绪性焦虑主要指事件所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吃不下、睡不着、恐慌、焦急等一些相关的身体症状。四、词语释义 1虚张声势:_ 2临阵脱逃:_3坍落:_ 4惊慌失措:_假装出强大的气势。塌落。慌张害怕而没有了办法,不知怎么办。军人临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事到临头而退缩逃避。1走近作者资料卡片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其代表
5、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写作背景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在距离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十年后,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作品的主题便是告别武器,呼唤和平。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小说剖析了“迷惘的一代”厌恶战争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世界和平的意味深长的呼唤。该作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迷惘的心理,战争是造成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及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根源,作品中几个角色构成了“迷惘”的主题中积极的方面。3相关知识海明
6、威的“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又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
7、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课堂互动探究文本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拨】主人公亨利中尉带领医疗队来到了意大利前线,他们在外出执行任务时意外遭到了敌人的轰炸,他的一个战友被炸死,细剖深析 自己的头部、腿部也受了重伤,他只好被送回后
8、方。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中的血肉横飞的场面,在战争中亨利与他的战友们逐渐意识到“光荣、神圣、爱国”之类的宣传只不过是一种欺骗,战争的起因只是出于“统治者的愚蠢”,从士兵到长官,从伤员到医务人员,几乎人人都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2课文开头对行军路途及战场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点拨】作者之所以细致地描写行军路途及战场环境,其用意在于:(1)写“屏障”“隧道”“洞穴”等,是对战场特征的具体真实的介绍,说明行军的辛苦和战争的残酷,士兵们必须借助这些来保护自己,否则将失去生命;(2)更有效地引领读者进入作品设定的场景之中,真切感受战场的实地氛围。小说节选部分对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
9、写的作用主要在于渲染战场上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出一种阴冷沉重的氛围。3从马内拉、帕西尼与“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战争持怎样的见解?【点拨】从两位司机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他们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作者借助笔下人物之口表达他从人性的高度对战争的反思。文中“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的青年形象,是抱着保护亲人免遭蹂躏,捍卫自己幸福生活的愿望参战的。因此这时对战争的看法尚未“觉悟”。4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厌战、反战情绪的?【点拨】本文是节选部分,在这部分中厌战、反战的主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如:“倘若家里人不会遭遇这种惩罚的话,那就再
10、也没人肯出击了。”“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他们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即使是庄稼人,也不见得会相信战争的,人人都憎恨这战争。”“他们太愚蠢了。他们打仗是没有目的性的,只是出于愚蠢。”二是通过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来表现。通过作者冷静的叙述,让人领悟到战争的残酷性。如:“他们不肯出击,结果就每十人中枪决一人。”“他的两腿朝着我,我在暗中和光中看出他两条腿的膝盖以上全给炸烂了。有一条腿全没了,另一条腿还由腱和裤子的一部分勉强连着,炸剩的残肢在抖着扭着”再如:“在救护站外,我们这儿许多伤员躺在黑暗中的地面上。人家把伤员抬进抬出。包扎站
11、的幔子打开,把伤员抬进抬出时,我看得见里边的灯光。死去的都搁在一边。军医们把袖子卷到肩膀上,一身是血,活像屠夫一般。担架不够用。伤员中除了少数在哼叫外,大多数默然无声。”把战争残酷的一面冷静地展示了出来,让人们自觉地厌恶战争。5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篇,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小说究竟用哪种人称方式,归根结底是由小说的需要来决定的。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贯穿全篇,有助于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来组织材料,有助于作者从自己的视角来表现情节,有助于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来审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能更真切地展现人物在情节
12、发展过程中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如节选部分写“我”受伤的经过和伤后的痛苦,就显得十分真切。但必须注意的是,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因为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我”身上可能有作者的某些真实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但“我”只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亨利中尉。6在永别了,武器里,作者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失去了常态,呈现出畸形、变态、慌乱和混乱不堪。秋雨潇潇,河水泛滥,战斗在无秩序、混乱中进行着,偶尔的胜利是侥幸的。等待每个人的都是失败甚至死亡的厄运。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做?【点拨】在这一个彻底混乱的场面中,作者最大限度地为世人展示了战争的恐怖
13、,哀莫大于被自己国家的人所杀,把战争中的残酷与荒谬、战争对人的精神伤害揭示得淋漓尽致,同时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抗和对理想世界的执著追求和向往。海明威倾尽心血写下的这些,表明他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为了揭露战争,而是企图唤起人们和谐共存的意识,敦促、激励人们寻求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珍惜生活。课文中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倾向,如小说的主人公对战争的宣传极为反感,他说:“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把人肉拿来埋掉罢了。”关于战争,你是如何看待的?探究争鸣【各抒己见】战争不是游戏,
14、也不是口号,更不是筹码。战争是血流成河,是流离失所,是家破人亡,是对人权的践踏,是对人类生命的蔑视。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是由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战争、阶级解放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反革命战争、殖民战争、帝国
15、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反动阶级的政治服务的,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文脉图示 永别了,武器司机们前线待命 环境描写司机们谈论战事语言描写侧面写战争之残酷在战火中进餐 细节描写战友身亡,自己受伤心理描写“我”接受治疗与转运环境描写正面写战争之残酷侧面写战争反对战争,憎恶战争技法借鉴素材挖掘 技法借鉴 一、写法归纳1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本文采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使景物描写和所要展开的情节、表现的人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小说开篇对行军路途环境的描写有效地引领读者进入作者设定的战争场景中;对包扎站门上作为遮蔽物的叶子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阴冷沉重
16、的氛围,达到了服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效果。2有意无意间的讥讽艺术。海明威的讥讽不同于美国传统的夸张手法(如马克吐温),而是含蓄地镶嵌在简洁流畅的行文中间,好像信手拈来,不让读者辨察出他的讽刺意图。如“我”被炸伤后在包扎所接受治疗,那个“高个子英国人”在同一场合一会儿说“我”是“威尔逊总统的嫡亲公子”,一会儿又说“我”是“美国大使的独生子”,作者在这里不经意间嘲讽了当时的美国上层统治者:他们参与战争,只把下层人民的子弟送上战场当炮灰,而他们自己和自己的亲属却都远离战争。3简约通俗的语言表达。简约洗练的文体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如“我”被炸伤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海明
17、威单纯的文笔,他的句子结构简单,常是短句,或者是并列句,用最常见的连接词联系起来。他选用普通的日常用语。他的描写常常从视觉、感觉、听觉与触觉入手,特别注重视觉。他厌恶“大字眼儿”,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所见正是作者所见,把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的艺术效果。二、技法指导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情况。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环境联系得十分密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可以体现时代精神、展示风土人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
18、等。三、随堂练笔以“夜路”为题,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四、他山之石夜 路影影绰绰的柿子林在萧瑟的秋风中,轻轻颤抖,树叶不停地在寂寞的夜色中,发出此起彼伏的沙沙声。树木的一切动静牵扯着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听说最近有狼出没,更加剧了我内心的恐惧。小草在我的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我戒备地竖起耳朵,仔细分辨着四周的动静,生怕漏掉一点点异样的声音。一、课内素材开发永别了,武器以反对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对人的理想和幸福的毁灭,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使人堕落而迷惘的现实情况。这种从一代人的角度发出的大声疾呼在客观上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素材挖掘 这也启示着我们的国家
19、在和平时期要关注对年轻一代的引导与培养,使他们保持对国家对社会的信任与希望,同时也启发年轻一代不要辜负国家创设的和平安定的成长环境,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培养自己对社会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合“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珍视生命”“责任”“使命”等相关话题作文中。二、课外素材储备初中生调研农村校车安全 写成完整报告上报国家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校车安全的讨论,早在一年前,还在念初一的女孩欧旭鸸(念r)就在老家开展了农村校车安全的调研,并写出了完整的调研报告。欧旭鸸利用一个寒假,对老家邵阳武冈市周边的4个乡村进行问卷和入户调查。她得出的结论是:村小撤销后,上学
20、路途变得遥远,校车需求激增。但校车大多由私人经营,从而导致黑车泛滥,安全隐患大量存在。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欧旭鸸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以快递的形式寄给了国家相关部门,她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为国家分忧”。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责任”“素质”“扎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现与解决”等相关话题作文中。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美文欣赏 界 河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
21、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
22、邂逅了这条河“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祼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天气多好啊!他
23、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
24、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赏评】这篇著名的微型小说没有写战争的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而是借助战争间歇期间一条清澈的小河对敌我双方士兵的吸引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手。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情之间,而故事的结尾更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美好人性的毁灭,给人以震撼。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