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江花月夜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古诗品韵【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2、.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思考】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基础梳理一、字音滟滟(yn)纤尘(xin)皆似霰(xin)汀上 白 沙(tn)青 枫 浦(p)捣 衣 砧(zhn)扁舟子(pin)芳甸(din)二、通假现象鱼龙潜跃水成文 _文,通“纹”,波纹三、一词多义(1)已人生
3、代代无穷已 _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动词,停止副词,已经(2)但但见长江送流水 _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_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_(3)胜青枫浦上不胜愁 _刑人如恐不胜 _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_副词,只,仅副词,只管,尽管介词,只要,只须动词,能承受,禁得起形容词,尽动词,战胜,取胜四、词类活用落月摇情满江树 _五、古今异义江流宛转绕芳甸古义:_今义:说话温和曲折,歌声等抑扬动听.此时相望不相闻古义:_今义:用鼻子嗅.形容词作动词,洒满曲折;听见,听到;六、特殊句式 昨夜闲潭梦落花 _ 不知乘月几人归 _ 白云一片去悠悠 _ 倒装句,应为“昨夜梦花落闲潭”倒装句,应为“不知几
4、人乘月归”倒装句,应为“一片白云悠悠去”七、名句默写 _?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_.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_,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水流春去欲尽落月摇情满江树资料卡片1走近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即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2写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
5、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 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子容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3相关知识 七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
6、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课堂互动探究文本 细剖深析1如何理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几句诗?【点拨】这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
7、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水明月,备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几句诗美在何处?【点拨】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至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净、宁静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3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意见纷纭.那么,你认为此诗应分为几部分?
8、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点拨】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层次 起止 描绘的内容 表现的情感 第一部分 从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无限感慨.第二部分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组成了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意境.表现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4.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两幅图,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下半篇的人生图,诗人是怎样由“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找出其中的过渡诗句并简要分析.【点拨】过渡句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
9、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荡漾,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转到了人生图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5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认为呢?试简析之.【点拨】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为传统的体裁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0、、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探究争鸣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关于“明月”“江水”“落花”的名句,说一说这三个意象在古代诗文中以及春江花月夜中的寓意.【各抒己见】我说说“明月”吧.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渺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在本诗中主要还是愁绪、爱情的代表.我谈谈“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长河,是个时
11、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在本诗中,诗人借“江”表现了那种人生空漠之感,使诗人的思考与情感更显深沉悠远.我说“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时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
12、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和红颜衰老的恐慌.文脉图示文本对译春江花月夜 春 江潮水 连 海 平,海上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平月 共 潮 生。滟滟 随 波面上升起,好像从浪潮中涌现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 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 月明!江流宛转 闪光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 绕 芳 甸,月 照 花 林皆似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 霰;空里 流霜 不觉 飞,细密的雪珠一样洁白;月色如白霜一般,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飞翔,汀上 白沙 看不见。江 天 一色 它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分辨不清
13、了。江水、天空成一色,无 纤 尘,皎皎空中 孤月 轮。江畔 何人 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 初 见月?江 月 何年初 照 人?人生代代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无穷已,江 月 年年 望相 似。不知 江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 月 待何人,但见长江 送 流水。白云月亮在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的流水滚滚东去。游子望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 不胜愁。谁家 缓缓地离去,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不胜忧愁。哪家的 今夜 扁舟子?何处 相思 明月楼?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何处的思妇徘徊在闺楼上相思?可怜楼上 月徘徊,
14、应 照 离人妆镜台。玉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美好的 户 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 拂 还来。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此时 相望 不相 闻,愿逐 月华 流这时二人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音讯,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 君。鸿雁 长 飞 光 不 度,照耀着您。送信的鸿雁能够不停飞翔但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龙潜 跃 水 成 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在江面上跳跃,却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文。昨夜 闲潭梦 落花,可怜春 波纹。昨晚游子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半 不 还家。江水 流 春去欲尽,江潭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伴着落花流走,春光将要流尽,潭上 落
15、 月 复 西斜。斜月 沉沉 藏 海雾,月亮很晚落下,如今又西斜。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 潇湘 无限路。不知 乘 月几人归,碣石与潇湘的离人相距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落 月 摇 情 满 江 树。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技法借鉴素材挖掘 技法借鉴一、写作归纳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
16、月光所沐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二、技法指导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有着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就像一幅山水画.写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写景要特别注意点面结合.要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三、随堂练笔 请选取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色,描绘一幅“色泽柔和”的画面,要求语言秀美,不少于50字.四、他山之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17、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倩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素材挖掘一、课内素材开发“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月亮始终是孤独的,望月问天的人也始终是孤独的.月朗星稀,月亮最圆的时候,反倒是他最孤独的时候.张若虚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悲欢而将全人类的生存和栖居融入时空作宏大的观照,他俯瞰众生,透视一切,包容一切.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孤独”“超越”“诗意地栖居”“仰望星
18、空”等有关话题作文的写作中.【类文示例】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大自然设计了这些良辰美景,愉悦人类的心灵,陶冶人类的情操.其中的哪一道景色都足以叫人浮想连翩,心旷神怡.然而,盛唐之初,一位诗坛俊杰张若虚却神奇地把这五种景色凝结在一首诗作之中,成为响彻历史长廊的盛唐之音,诗中之诗.即使是在千年之后,我们如今来吟咏这篇美文,依旧是齿颊生香.它分明是一幅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怨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它又分明是一首清丽而委婉的江南丝竹,以哀而不伤的浅吟低唱,赞美自然,歌唱爱情,感叹人生
19、.二、课外素材储备 西安实验小学“绿领巾”事件 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部分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这是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幕.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学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目前,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这一做法已叫停,“绿领巾”全部收回,学校已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说明,以消除误解.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功利教育”“歧视与尊重”“自尊”“
20、教育公平”等有关话题作文的写作中.【类文示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
21、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大唐柳色 余显斌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围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美文欣赏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分旷达,一分恬淡,一分缠绵.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清新,那么多情,那么潇洒,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22、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皎洁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照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沙漠而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美而来,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
23、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可谓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所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义无反顾地高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去寻找新的起点.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却漂泊南北,沦落天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的
24、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不因生死而隔离.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元稹在谪所听说白居易被贬后,重病之中昏夜惊起,绕室彷徨,如同身受.而白居易到了晚年,读到元稹的遗诗犹涕下沾巾,不能自已.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赏评】春雨连绵的清晨,朴素简陋的客舍中上演着一段离别之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客舍之外那越发清新的柳色.接着,作者深入挖掘使得唐代文人在折柳依依惜别时恬淡旷达、飘飘欲飞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纯粹如翠柳的人格和柔韧且坚韧的气节.文中作者两次提到向往,两次又提及无法企及,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当今社会人们信仰缺失、无根无缘的现状的迷惘和担忧.文章结尾处写道“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看似忧伤却满怀向往.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