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关(一)突破选择题12个高频考点全取高考6个选择题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 1.关注元素“三多”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C(它也是“最基本的元素”或“核心元素”)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O 原子数目最多的元素H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主要贮能物质脂肪(3)功能最复杂的物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4)遗传物质核酸(1)特异“识别”糖蛋白(2)信号分子结合受体蛋白(3)跨膜运输载体蛋白(4)催化作用酶 2.几种重要化合物的特征性功能 3.高考常考的“膜蛋白”4.细胞结构中的6个“未必”、3个“一定”与2个“唯一”1.高考常涉及的3类“红细胞”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
2、核,也无各种细胞器,适于提取细胞膜,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为乳酸。(2)蛙的红细胞有“核”,且进行“无丝分裂”。(3)鸡的红细胞有“核”,适于提取DNA。2.高考常考的“化学反应”(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发生于核糖体中 3.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产生的“4个”场所(1)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第一阶段(2)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3)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呼吸作用产ATP最多处)(4)叶绿体类囊体膜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生物产ATP最多处),此ATP“专用于还原C3,不用于其他耗能过程”4.高频考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1)大分子耗能胞吞、胞吐(如分泌蛋白、神经递质释放)注:唯一
3、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为“主动运输”。5.易错易混的“总光合”、“净光合”与“呼吸速率”(3)呼吸量“黑暗”条件下 CO2 产生量1.务必理清细胞分裂中的“加倍”与“减半”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DNA于有丝分裂间期及减前的间期因DNA复制而加倍;(2)染色体于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而加倍;(3)有丝分裂时加倍的DNA、染色体均因细胞一分为二而减半恢复为2N;(4)减末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子细胞,从而导致染色体由2NN,DNA由4N2N,减末期因细胞一分为二导致DNA由2NN。染色单体形成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前的间期,(此时染色体DNA由11变为12),染色单体消失于有丝分裂后期
4、及减后期(消失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有丝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减数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务必把握“染色单体”形成与消失 3.理清分裂与“变异”的关系 4.细胞具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不同个体的细胞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有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直接原因都是因为细胞所含的蛋白质不同。5.关注4个易错点(1)二分裂无丝分裂,前者为原核细胞的分裂后者为真核细胞的分裂。(2)判断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的根本依据是二者的结果不同: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全能性表达的结果是形成“完整个体”。(3)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存在于人体各种生
5、活细胞中。在致癌因子作用下,这些基因发生突变,使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4)根据减数分裂的图像,区分个体的雌雄 减后期细胞质不均分者为雌,均分者为雄;减后期不均分者为雌,均分者为雄或雌(注减后期均分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1.必需把握的RNA的5种功能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其上有包括3种终止密码在内的64种密码子)(2)tRNA氨基酸转运工具(3)rRNA核糖体组成成分(核糖体蛋白质RNA)(4)酶极少数酶为RNA,可降低反应分子活化能(5)遗传信息携带者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 2.下列物质中圈出的部分指代的物质相同的是?答案提
6、示 与相同、与相同。误读误解 应按照先整体后局部进行区分,整体分别为ATP、脱氧核苷酸、DNA、RNA、ATP、核糖核苷酸,则与圈出部分均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与圈出部分均为腺苷。3.下图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请思考。(1)图示过程发生于何类细胞的何种时期?过程呢?(2)图中过程进行的方向是由ab还是由ba?(3)图中4个核糖体均与mRNA结合,其意义何在?它们合成的肽链氨基酸序列是否相同?这些肽链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答案提示(1)图示发生于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其发生时期为分裂间期。过程发生于活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2)图中过程进行的方向是由ab。(3)多个核糖体均与mRNA结合
7、可“提高翻译效率”,它们合成的肽链氨基酸序列均相同,因为mRNA上密码子序列决定氨基酸序列,mRNA相同时,氨基酸序列也相同。真核细胞中从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必须经过内质网等的加工形成特定空间结构,方可具有生物活性。4.准确把握“中心法则”的内容 中心法则表达式(1)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及DNA病毒增殖时(2)转录模板为DNA,产物为RNA,发生于几乎所有活细胞中(3)翻译模板为RNA,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为多肽,场所为核糖体(4)RNA复制RNA病毒在其寄主细胞中完成(5)逆转录逆转录病毒在其寄主细胞中完成(该病毒具逆转录酶)1.把握“套袋”时机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去雄时间花蕾期(
8、即在雌蕊成熟前)。(2)套袋人工授粉前、后均需套袋,以防其他花粉的干扰。(3)人工杂交程序:去雄套袋(成熟期)人工授粉再套袋。2.孟德尔定律的4个易错点(1)孟德尔定律只发生于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性生殖及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2)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才可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原因如下: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4)由于基因互作、显
9、性相对性或环境影响等,双杂合子自交子代表现型可能出现9331的变式,如961、97、934、151等,但配子产生规律不变。3.性染色体基因传递规律(1)凡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男性而言,只来自母亲,只传向女儿;凡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来自父亲,只传向儿子。(2)遗传特点段:伴 X 遗传(可分伴 X 显性遗传、伴 X 隐性遗传)常表现为交叉遗传特点。段: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此区段尽管有等位基因,但其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也有差别,如:XaXaXaYA 与 XaXaXAYa,前者子代全为显性,全为隐性,后者则相反。段:伴 Y 遗传,表现为“传男不传女”。4.关注三类变异(1)XX
10、Y受精卵成因减过程中XY未分开(异常精子)减过程中XX未分开(异常卵细胞)减过程中XX未分开(异常卵细胞)(2)XYY受精卵成因:减过程中YY未分开(异常精子)(3)常染色体上含性染色体基因(如睾丸决定基因):由染色体易位所致。5.高考必考的系谱分析与概率(1)纵观系谱找“特例”,同时关注题干中“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或“致病基因位于 XY 同源区段上”等有效信息,或前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后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界定“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前者仅在 XY 中求患病概率,后者在“所有孩子”中求患病概率(可为12男孩出生率XY中患病率)1.关注基因突变的三个“未必”:第二关 易错易
11、混理一理(1)基因突变未必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2)基因突变未必发生于分裂间期(除间期DNA复制时自发突变外,在任何时期均可因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3)基因突变前后的基因未必是“等位基因”(如病毒和原核生物无所谓“等位基因”)。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生物性状改变的4个原因(1)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2)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3)不同密码子可以决定相同的氨基酸,即密码子的简并性使其增强了容错性;(4)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3.界定染
12、色体结构变异中“缺失”与基因突变中“缺失”4.明确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前者是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减少;后者是染色体中某一位点上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从而导致产生“新基因”而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及位置均未改变。(注:若述及“DNA分子片段断裂”也属染色体结构变异)花药离体培养仅是单倍体育种的手段之一。其结果是获得单倍体植株,它需经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方可形成纯合子新品种。5.关注两种变异“水平”6.关注育种方案中“关键词”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常选择分生组织制片观察
13、)。(1)“最简便(或最简捷)的”:杂交育种;(2)“最盲目的(或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诱变育种;(3)“最具有预见性的(或定向的)”:基因工程育种;(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单倍体育种。1.关注与燕麦胚芽鞘向光性有关的6条结论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4)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5)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重力等;(6)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而云母片和玻璃片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2.关注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
14、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地心引力作用下,生长素可横向运输至感光部位背光侧或横放枝条根、茎近地侧,从而引起生长不均匀。3.关注果实发育、成熟、脱落及种子萌发与休眠等生理现象 促进果实“发育”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为乙烯,促进果实脱落的植物激素为脱落酸,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延长种子休眠期的植物激素为脱落酸。4.2个常考易错的关键点(2)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未受粉”,属于不可遗传变异;无
15、子西瓜的无子性状是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配子,属于可遗传变异。(1)胚芽鞘感光的前提是“有尖端”,若丧失尖端,则不再感光,如下图所示胚芽鞘应均为“直立生长”,切不可认为甲弯曲生长。1.谨防反射与反射弧判断的4大误区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误以为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效应器除传出神经末梢外,还包括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不经历完整反射弧者不属于反射如单独刺激传出神经或肌肉引发的效应不属于反射。(3)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高级中枢参与条件反射:只有由“大脑皮层”参与者方可称作条件反射,脑干、下丘脑等中枢也可称作高级中枢,但由其作中枢完成的反射应属非条件反射。(4)仅引起“感觉”不可称
16、作反射:反射是经由完整反射弧而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过程,产生“感觉”仅仅是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上行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并不是“应答”过程故不属于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属反射,但吃到山楂感到酸,不属于反射。2.谨防将下图判断为2条或更多条反射弧 瘦素可参与糖、脂肪等代谢调节使体重减轻,如图所示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的部分途径,图中共有几条反射弧?答案提示 0 条。解读 误认为只要有传导路线即存在反射弧,从而将图示看作2条或更多条反射弧。事实上,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其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图中所示仅表示了由下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产生饱食感或饥饿(
17、摄食)感的“上传”过程,并不表示相关“反射应答”过程,故不存在完整反射弧。3.明确兴奋传递受阻的4大原因 在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离不开递质的合成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等过程,以下4个原因均会阻碍兴奋传递:(1)某种原因导致递质无法合成或释放,如肉毒素可阻止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2)递质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如突触后膜上“受体”被与其他物质结合而被占据(如银环蛇的蛇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或受体被抗体破坏(自身免疫病),从而导致递质无法结合到受体上;(3)某些毒素可能会阻止离子通道开放,如河豚毒素能抑制Na通道打开,从而不能实现突触后膜兴奋;(4)递质被异常水解或破坏,如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可产
18、生专门针对递质的“抗体”。注:递质发挥作用后应被及时灭活或重新运回前膜内方可保障神经传导的“迅速、准确”,倘若递质不被及时清除,将导致其持续作用而呈现“异常”生理反应,如某种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使肌肉痉挛。有些物质(如毒品)可与递质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通道,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牢记4类“调节”的规范表述(1)神经调节仅涉及反射弧,其信号仅涉及“电信号”和“神经递质”,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2)体液调节仅涉及“体液传递”,其信号分子只有“激素”等“化学物质”,不涉及电信号、递质等,如高浓度血糖胰岛B细胞胰岛素靶细胞;(3)神经体液调节既涉及“电信号”
19、与“神经递质”,又涉及“体液传递”,如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下丘脑肾上腺(此前为神经调节,此后为体液调节)肾上腺素靶细胞;(4)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笼统描述某稳态维持的调节模式时常概括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均涉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1.重温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关系(如图)的判断方法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先找只与单向箭头相连的淋巴(丁),淋巴只能来自组织液(乙),流回血浆(丙)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二者之间是双向箭头,剩余的甲就是细胞内液。2.牢记“渗透压”的3个关键句 句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多少而不是质量
20、大小,如同为10%质量浓度葡萄糖与蔗糖溶液,前者渗透压大于后者;句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句3: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细胞内液渗透压则主要与K有关)。3.理清三大平衡调节涉及的激素(1)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促进代谢产热);(2)血液调节:唯一降糖激素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3)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产自下丘脑,释放自垂体,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效应为增强重吸收、减少尿量。4.规避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 误区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
21、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误区2: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误区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误区4: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5.区分“3类免疫”与“4类细胞”(1)3类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强调先天具有、针对所有“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参与;体液免疫强调“抗体”参战,针对“细胞外的抗原”;细胞免疫强调“效应T细胞”参战,针对“细胞内抗原”或“细胞自身”。(2)4类细胞免疫细胞、淋
22、巴细胞、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及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是唯一的不具识别抗原作用的免疫细胞,此外,吞噬细胞属免疫细胞,但不属淋巴细胞。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未必会保持稳定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二是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2.群落演替类型判断中的“两看”(1)看起点条件。如果演替的起点无土壤条件或无生命体存在,则为初生演替;如果有土壤条
23、件且含有一些生命体,则为次生演替。(2)看演替的起因。如果是人类活动(如弃耕农田)引起的演替,往往是次生演替;如果是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引起的演替,可能为初生演替。3.明确优势取代取而代之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4.确认群落的“结构”(1)海岸线近水区、远水区等不同地带生物分布不同,属群落水平结构并非垂直结构;(2)由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分布,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并非同一自然区域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故不属群落垂直结构;(3)垂直结构,必须强调同一地
24、段、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的物种即“分层”,若有横向位置的变动,应属“不同地段”的水平结构。1.理清“细菌”的生态地位 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为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根瘤菌等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2.明确“粪便”中的能量归属(1)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2)粪便并没有被该动物吸收同化,其含有的能量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可把粪便看作是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而是获得了植物的能量。3.食物网是由捕食和竞争关系构成的,分解者不是其中的成分。能量流动的传递效
25、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针对个体或种群。4.把握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中的“方向”问题(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沿食物链(网)方向“一去不复返”,其进入生物群落经由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其“归宿”为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系统中(注:能量形式得以转化,但仍“守恒”)。(2)物质循环是“循环”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永远循环,接通循环回路的是“生产者”与“分解者”。(3)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发送信息的“信源”与接收信息的“信宿”能够“呼应”。5.牢记生态系统两类稳定性及其关键句(1)抵抗力稳定性:未遭破坏时,“抵抗干扰、维持原状”的能力,它与物种丰富度及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取决
26、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2)恢复力稳定性:已遭破坏后,恢复原状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破坏后恢复越困难,恢复力稳定性越小。(3)某些营养结构极其简单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且遭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答案提示 不一定,因为脂肪的鉴定有两个方案,可磨浆后在试管内鉴定,肉眼观察即可,也可做切片借助显微镜观察。答案提示 前者用无水乙醇提取法,原理是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而后者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扩散得慢。第二关 易错易混理一理1.脂肪的鉴定是否一定要借助显微镜?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何区别?3.设置
27、对照和平行重复实验是为了实验结果更精确,对吗?答案提示 不对,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度是不同的,许多考生易误认为增加对照或重复能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分析如下:(1)设置对照和平行重复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缩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增加对照实验的组数才能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度。4.分析下列相关实验中的取材问题。(1)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为什么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2)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为什么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3)为什么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答案提示(1)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而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或成熟区的
28、细胞,没有分裂能力。(2)因为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另外,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不连续进行的。(3)因其含有中央大液泡。注:根尖实验: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伸长区生长素伸长生长的靶细胞;根毛区质壁分离实验、矿质离子吸收、渗透吸水实验等。5.有关酶实验设计、生长素实验设计、动物激素调节生理实验及遗传学实验中各应注意哪些关键点?答案提示(1)有关酶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各步骤的顺序,必须先调节相关条件(温度、pH等)才能使反应物与酶相遇,还应注意在空白对照中加入“等量蒸馏水”。(2)有关生长素的实验设计中,应注意对胚芽鞘的生长状况的描述:“向哪方弯曲生长”、“不弯曲不生长”;无子番茄培育时注意“去雄”、“套袋”、“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3)动物激素调节实验中,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的研究常用饲喂法、切除法、注射法,常用蝌蚪、小白鼠、小狗做实验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常做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减少和不变三种处理;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研究常用注射法,少见切除法,常用小白鼠做实验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常做该激素含量增多和不变两种处理。(4)遗传学植物杂交实验:如果为两性花(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植物杂交,则应注意“去雄”、“套袋”、“人工授粉”、“授粉后套袋”;如果为单性花(即有雄无雌或有雌无雄),则无须“去雄”但要“套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