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05MB ,
资源ID:23831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383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2【含点拔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2【含点拔解析】.doc

1、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禁烟原因的理解。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

2、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银荒: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困难,威胁大清帝国政权,为列强增加财源,早晚侵略中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

3、。2(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来源:Z&xx&k.Com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答案】C【点拨】题干中“木兰”一词是关键词。C项效法古人,抗战救国符合题意。3(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4、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答案】C【点拨】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

5、,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答案】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

6、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2题)右图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场景,它表明被日本占领了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是在( )A1943年 B194

7、5年C1997年 D1999年【答案】B【点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在被日本占领了50年后回归祖国怀抱。7(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式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答案】A【点拨】红军长征胜利,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八路军开赴华北需要东渡黄河。8(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

8、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本题考查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成为外国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日益重要,故D项正确,A归集个人魅力,不全面,B中共的抗日主张未被资本主义国家认同,C表述有误。9(2009年海南高考18题)“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

9、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答案】D【点拨】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10(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4题)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答案】B【点拨】

10、抓住题干的时间“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日本侵略。1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4题)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

11、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从材料中“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之句可排除A、D两项。平型关战役属于小地域内的伏击战,而百团大战则属于“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的典型战例。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13(2007年高考

12、海南单科18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C. 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答案】D【点拨】A、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C,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南京武汉重庆”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1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

13、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来源:学_科_网Z_X_X_K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解析2: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时间“1900年”可判断属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指中央政府,张之洞等代表地方势力,“东南互保”表明

14、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分裂中国。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综合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北京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由此可知,B正确。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

15、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1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答案】B【点拨】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B符合题意。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

16、应。不能上升到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的高度,排除A。滇缅公路修建时日军还没有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日军打通了中国贯穿南北以铁路大动脉为中心的交通线。但这和滇缅公路并没有关系,所以滇缅公路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的提法是不成立的,排除C。日军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下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所以滇缅公路的修建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不正确,排除D。故选B16(2009年上海高考22题)“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17、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B【点拨】材料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17(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8题)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答案】C【点拨】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3题)17001830年间,

18、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答案】C【点拨】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19(2009年海南高考13题)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点拨】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20(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

19、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答案】A【点拨】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2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7题)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

20、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答案】B【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取材料信息,“扬子江”“敌后”是指在长江淮河一带的敌后根据地与敌进行英勇斗争的应是新四军。八路军活动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活动主要在东北。22(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答案】A【点拨】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

21、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23(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焚我皇宫”是指火烧园明圆,排除A。“强迫开埠胶州”是指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规定把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等,说明当时列强已开始在中国划分

22、势力范围,排除B。“竟欲瓜分中国”说明是在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之前,排除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2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6题)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 D. 【答案】C【点拨】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2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2

23、题)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答案】B【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说明平津形势紧张。然后最好用排除法筛选选项较好。“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说明平津形势紧张。从空间

24、上考虑不可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不可能发生在内战爆发后长江以北都惨遭战火蹂躏的时期。2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答案】A【点拨】“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

25、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27(2009年广东高考9题)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答案】C【点拨】抗战的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陕北革命政权也改称陕甘宁边区,虽然还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还是蒋介石

26、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在此背景下才可能出现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现象。28(2008年海南高考20题)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答案】C【点拨】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

27、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29(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答案】C【点拨】图中材料显示阴影部分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华东一带,属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A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位于南方,故A项排除;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势力并没有到达这块区域,故B项排除;三大战役后解放区远远不止以上那片区域,故D项排除30(

28、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此题,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31(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21题)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此讲话发表于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答案】C【点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的抗战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故A、B项

29、错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故C项符合史实;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表示要对抗暴力”,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故不符合史实。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4题)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点拨】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3(2008年广东高考10题)“尽管他衣着简便,

30、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答案】A【点拨】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的理念基础。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既民族至上的观念。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故选A符合题意。3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1题

31、)1940年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在一次会战中与日寇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周恩来称为“全国军人楷模”。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答案】D【点拨】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3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学生辨析能力,难度较大。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

32、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故不能按照图画表面的意思理解。既然讽刺打打杀杀,故A项排除。,C项没有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因为义团有盲目仇外的倾向,外国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文化,也可排除。D项虽然正确,但与B项相比,B项更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义和团杀外国人、外国人杀义和团,同为杀人却分为“野蛮”与“文明”,实际上讽刺帝国主义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作辩护。符合此意的为B项。36(2010

33、年上海高考历史26题)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答案】A【点拨】此知识点“中共七大”确立毛择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在第6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文中有,在第7分册第12课毛泽东思想一课中第二次出现。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毛泽东思想。37(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8题)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34、【答案】C【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关键词是“1942年”“国统区”。1937-1945年是八年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全民抗战,故1942年若“逃兵役”则会被“骂为冷血运动”。C项正确。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材料信息提炼的能力,还有对比分析能力,题目设计了新情景,要求考生对比分析,题目的中心词是:1942年、国统区、军人。这个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38(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0题)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

35、人的首次握手。国共两党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A B【答案】B【点拨】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即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9(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

36、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答案】A【点拨】该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西方列强相继得到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从南京条约,美国从望厦条约,法国从黄浦条约中获得此特权,马关条约是与日本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都已获得此特权。南京条约关于关税的规定是“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由英国独享关税特权;望厦条约关于关税的规定是“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美国此后对华贸易所纳进出口税不得高于他国;并规定“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关税开始与其他国家享有;黄埔条

37、约中关于关税的规定是给予列强“片面最惠国待遇”,使清政府当时的关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国家,完全为西方列强所共享。而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没有关于关税的特别规定,故选A。40(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B【点拨】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24年,义和团运动由局限性也有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的转变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

38、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所以B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故选B。41(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8题)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39、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42(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2题)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生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晕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C【点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现

40、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历次被侵略的战争,可知东方小国指日本,条约是马关条约。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4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22题)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租占旅顺、大连D修建满洲铁路【答案】B【点拨】A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C和D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

41、岛归还中国。4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

42、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45(2009年江苏高考8题)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外国侵华史以及在中国谋求的各种特权。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

43、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军。46(2011年江苏高考8题)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 B C D【答案】C【点拨】本题通过中国飞行员陈怀民这一材料考查了抗战相关知识点。判断各选项,第项可直接排除,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日军占

44、领广州和武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表述错误;武汉空战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表述正确。其他各项说法充分反映了材料所体现的信息,本题选C项。47(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20题)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 B. C. D.【答案】C【点拨】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是189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是在1904年,189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来源:Z

45、.xx.k.Com48(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答案】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49(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B CD【答案】D【点拨】考查抗日战争。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

46、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时期的首次大捷。都与国民党抗战有关。50(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2题)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

47、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答案】A【点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5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39题)(2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图12,回答第(1)题。图12(1)描述1934年至1

48、936年革命根据地颁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死生。(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第(1)题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的变化,结合图片信息可看出,根据地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由零星的几块发展为连片。第(2)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可结合教材相关史实概括归纳,注意时间是

49、抗日战争时期。(1)本小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读图及概述的能力,注意图例,然后仔细观察图中根据地分布范围的变化,结合分值,综合考虑得出答案,可从面积、分散程度、跨越的省区等方面回答,不能回答过少。(2)本小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贡献,注意“概述”一词,不要过细,尽量涵盖政治、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5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份护照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

50、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问题:(12分)(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答案】(1)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

51、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其他答案:(0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运用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中,根据所学回答;第二问中,分析护照的弊端,应结合护照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以天津条约及护照为切入点,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

52、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53(2009年上海高考33题)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回答问题。(9分)(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答案】

53、(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其他答案。(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其他答案。(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在战争中进行掠夺

54、,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其他答案。【点拨】第一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要避免混淆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问主要是结合19世纪中期的两部国际法,从主权的独立和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第三问一定要注意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54(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39题)(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

55、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

56、方面的巨大飞跃。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答案】(

57、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6分)(5)西汉: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4分)【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苏联在二战中对企业的转移和汉唐时期我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几句关键语句可以得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可以知道是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进行的转移,属于战时紧急转移;属

58、于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大后方;“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可以知道转移的主要是国防工业为主;且迁移效率特别高;“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可以知道属于国家集中迁移,说明管理体制的集中程度高。并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由此产生的影响是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材料中“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的巨大飞跃。”可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第(5)问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和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加强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唐朝时玄奘西行取经。此问主要是考查教材基

59、础知识。55(2008年上海高考36题)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问题:(13分)(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答案】(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3)言之有理即可得

60、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点拨】第一问联系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指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肯打开门户同外国自由通商。第二问指中国此后遭受列强的多次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沦丧,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三问如何评价,要抓住这位学者观点的不足部分。他的观点否定了列强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56(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

61、,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同上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摘编

62、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

63、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点拨】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

64、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57(2008年江苏高考22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

65、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请回答:(1)结合所

66、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

67、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点拨】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58(2009年海南高考27题)(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

68、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5分)【答案】(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5分)(2)

69、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侵华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5分)【点拨】5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7题) 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

70、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问题:(25分)(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71、4分)(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2) 正义的要求(3分)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72、(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

73、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

74、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运用论述和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考试内容:朝贡贸易;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义和团运动。分析:问(1)考查对知识的识别再认;问(2)需要较强的材料归纳概括能力;问(3)属结构不良问题。关键是两点:认识的角度、史论结合。此题可以材料涉及的历史主体农民阶级为中心,运用现代化理论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等角度去展开论述。60(2011年海南高考27题)(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

75、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

76、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77、)(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点拨】本题以英德协定为考察的切入点,考察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造成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本题的难度在于学生要学会透过列强尊重中国领土的现象下分析现象背后的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本质第(1)题,回顾所学知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对外争夺殖民地,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两者在中国达成妥协,这是导致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各国为了共同宰割,选择了接受了英德协定。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应该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原因则应该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

78、积极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思考作答。答题时候注意规范答题,在多个小问的情况下,每个小问的提示语要写。如转变:实质: 原因:三个提示语要写。第(2)题,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该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再结合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其影响。6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

79、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当时双

80、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点拨】结合材料分析梁启超的话,可以从影响到战争胜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而且一定要体现出尽管中日实力差距不大,但发展的趋势却是大相径庭,这对答题方向很重要。来源:Z

81、xxk.Com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发动战争做了精心的准备,而当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全国一致抗日。甲午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定,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各个阶级、阶层开始挽救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就是最直接的代表。6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9题)(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3月,

82、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答案】(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第(1)小题要注意二战期间各个战场之间的联系,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作答,中国为什么需要国际援助,中国抗战有何作用,国际为什么要援助中国,苏联为什么没有参与开辟驼峰航线,海路陆路如何,为何要开辟空中航线?回答第(2)小题从两个方面突破,即分析开辟驼峰航线对中国和国际分别产生的作用,认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仇敌忾,互相援助,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